规矩之下 自由与灵动

来源 :现代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guaig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尉志坚
   四川尚瀚岩彩重彩画院院长、四川省美协岩彩画壁画专业艺术委员会主任、四川省美协理事,国家高级职称。
   2012年在成都文殊院空林书画院及圣水寺举办岩彩重彩佛像专题展,2014年为成都文殊院说法堂制作大型壁画。作品曾多次入选各类展览,如中日岩彩画交流展、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岩彩画展及首届四川花乌画展等。
   2014年10月,参加“澄色澄心澄观一四川重彩岩彩画会甲午秋季展”;
   2016年5月,参加在成都举行的巴蜀国际艺术博览会;
   2017年5月,参加“岩彩的从容与担当一四川首届岩彩画·壁画展暨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岩彩画·壁画专业艺术委员会成立展”;
   2018年3月,参加法国巴黎当代艺术展览会;
   2019年12月,参加“岩彩大地的辉煌:第二届四川省岩彩画·壁画展”
   岩彩画是利用天然矿石研磨成粉并与胶相调和来进行绘制的一种绘画形式,作为近年来国内绘画领域逐步崭露头角的新兴角色,其实岩彩画的历史传承由来已久。从原始洞穴的岩画、马王堆出土的帛画,到魏晋至唐宋以来的石窟、寺庙壁画,可以说,岩彩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一脉相承的产物,它充分继承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色彩观念,并继续沿用天然矿物颜料,从中国传统壁画中提取方法和技巧,秉承传统的呈色方式,沿袭传统的绘制过程,是中国绘画精神的一支主流。而岩彩画在现当代绘画表现中,由于其特殊的颗粒性形成的粗细不同的质感,为绘画表现提供了更多的延展空间,因此比较纯粹的传统绘画,岩彩画在表达题材上更为广泛,表现技法上更为自由,呈现出的画面效果也更为丰富且经得住深人品味。因此,岩彩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亲授嫡传,也更贴近现当代人们的审美情趣,甚至可以走得更前卫,所以岩彩画慢慢从大家的不为熟知,到现在越来越多地受到艺术家们的关注和尝试,这也是一种必然。
   尉志坚便是这样一位以传承并发扬中国传统绘画精神为已任的岩彩画艺术家。她早年从事传统工笔重彩绘画,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涉足岩彩画,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坚定地踏上了独具个人特色的岩彩之路。
   尉志坚的岩彩画题材多以佛教和花鸟为主,同时也有静物、风景等现代题材,甚至包括极具当代意识的创作。初观其画,画面饱满、色彩厚重,人物也好、花鸟也罢,都有着非常深厚的传统绘画中的造型、设色和用笔功底,这与早年尉志坚经年累月的传统绘画磨练是分不开的。而再经仔细斟酌,我们又会在她的绘画中发现不止于传统的东西,那就是游走于画面当中一种没有牵绊和纠结的自由与灵动。如果说还有人以工笔重彩和岩彩画相提并论,认为只要使用了矿物颜料即是岩彩画了,实则不然,在尉志坚的岩彩画中,就可以非常明确地看到其对于传统工笔重彩的突破。比如画面的整体设色、表现对象的虚实进退、包括线条的取舍现隐,这其中似有规矩可循,但已超越规矩的束缚。近两年,尉志坚在岩彩画创作中愈加注重突破,在观念和意识上敢于打破边界,从岩彩的材料本源出发,探索更加深层的思考和表达,由此,她甚至在一些作品中放弃了笔刷,从绘画的禁锢中脱身而出。
   这份自由与灵动应该说首先来源于艺术家自由的内心。了解尉志坚的同仁都知道,她的为人处事既不失原则又自在随性,画如其人,其岩彩画中的自由与灵动正是艺术家内心的直接反应。尉志坚的艺术道路始于一步步严谨的传统功底和扎实的学院教育,然而不同于典型的传统绘画和学院派画作,其岩彩画更多体现了随性而为的艺术效果。其画作忌讳生硬地刻画和反复的纠结,在她看来,画画与为人一样,有些灵感随缘而来,逝去的东西非要执着地挽留,反而失去了本应有的自然与和谐。因此欣赏尉志坚的岩彩画作,多有酣畅淋漓之感,其设色笔墨或多或少、或轻或重、或紧或慢、或浓或淡,似是不经意之笔,却是恰到好处的点到为止。
   其次是岩彩画的特殊性为这份自由与灵动提供了可能性。与传统纸本绘画不尽相同,岩彩画更多吸收了传统壁画的绘制方法,其将皮纸附于板上,并对纸张做层层处理,使其具有更好的附着力和承载力,加之天然矿物颜料或粗或细的颗粒作为基底,画作的底色可以形成各种随机的丰富变化。尉志坚的画作其底色擅于运用对比色相融或者对撞形成丰富的变化,通过流淌、震荡等手法,矿物颜料颗粒与胶和水形成一种特殊的肌理。粗颗粒在水的冲刷下有的堆积,有的流淌如道道沟壑,有的斑驳如层层山峦,细颗粒则沉淀在粗颗粒的缝隙之间,加之色彩的对比和融合,画面的底色处理已俨然完成了画作的大半,可欣赏可体味的内容已相当丰富。而在基底处理中,尉志坚还擅用金属箔,或隐或现的金属箔常常以斑驳的形式隐藏在底色中,为原本就已经很丰富的画面更增加了层次感。这样的绘画表现手段本身就呈现出一种自由状态,矿物颜料颗粒的相融或碰撞完全是在艺术家控制之下的随机变化,没有固定的边界或者既定的套路,是艺术家与绘画材料的双重自由使然。而相对于画面主体的勾勒则更加轻松,晕染、填色、铺陈,堆积强调出主体形象,薄染则透出丰富的底色变化,画面更呈现出可呼吸般的自由。
   再次是写意精神在绘画中的运用,让自由的发挥更加游刃有余。尉志坚的岩彩画不仅仅对传统重彩工笔绘画进行了突破,同时她又回过头来将中国绘画的写意手法糅合在岩彩绘画的表现中,让其作品提升了表现力的同时,也蕴藏了中国绘画精神的力量。写意的精髓在于凝练和概括,寥寥数笔而形神具备,可以说传统水墨的写意仅仅靠墨色的变化来表达,而岩彩绘画中的写意则更加丰富和耐人寻味,丰富的色彩和肌理变化结合形象的写意,真正达到了既凝练又丰富的艺术效果,可谓绘画艺術所追求的至高境界。在近期的一些创作中,她更是突破了传统绘画中形的限制,在一组石刻佛像的创作中,她直接用砂岩材料堆积出隐约的形象,没有任何刻意的刻画,材料即是语言,而形退居其次。
   概览尉志坚的岩彩绘画作品,可以说佛教题材作品充满悲天悯人的善念,花鸟作品则富有大气饱满的气场,但其最吸引观者的还是作品传达出的自由与灵动的气息,尤其是她近期创作中体现出的对岩彩材料本色的表达和不拘泥于定式的自由观念。绘画本来就应该是种愉悦而轻松的表达,艺术家创作过程的自由,通过作品传达给观者,让观者同样愉悦,这样的艺术不应当是真正的艺术吗?工于事者可求,能自由驰骋于其中且蜉游直上者难寻,尉志坚及其岩彩画作品,可谓其一。
其他文献
程明刚  祖籍乐山井研。四川当代书法篆刻研究院篆刻家,四川现代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成都市书法家协会理事,文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篆刻专业委员会委员,成都大学书法教育基地客座教授,成都文殊院空林书画院篆刻家,《西部陶艺》杂志编委,宝墩印社理事,开明印社、西蜀印社会员,現师从于西泠印社理事、四川省书法家协会顾问郭强先生。  篆刻作品曾被《中国篆刻杂志》《书法报》和北京理工大学中国陶瓷印艺术研究中心专题报道
主管单位:四川省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四川文学杂志社  罗伟章  LUO WEIZHANG  《四川文学》执行主编。著有长篇小说《饥饿百年》《大河之舞》《太阳底下》《声音史》《谁在敲门》等,中短篇小说集《我们的成长》《奸细》《寂静史》《罗伟章中短篇小说》(5卷),散文随笔集《把时光揭开》《路边书》,长篇非虚构《凉山叙事》。部分作品被译为英、韩、蒙等文字。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寄
一纸清鸢,提笔落墨,书一世真情。一刹流年,花甲前后览厚积薄发。不忘初心,笔耕不止,观其挥毫情真,落字成暖。  走近胡真来先生的花鸟画,犹如置身于一片野芳幽谷之中,那熟悉的一花一鸟不经意间就栖息到了满布尘埃的心灵上,使得人心豁然开朗,纯净无比。在胡真来先生的花鸟作品中,我们窥见的不仅仅只是现实生活的一角,也不只是当时内心的写照,更多的是他把对万物和生活哲学的领悟融汇其中,让人生禅意自然的流露。正是这
“气”的生成与创造,是诸多复杂的原因和层次构建而成,历代优秀、经典的作品,无不是作品意境内核的审美释放和艺术家的精神贯通,从而成为后世学习的程式与范本。因而,以“气”为根,以“气”为本,以“气”为核,是艺术创作,特别是山水画创作中具有独特审美与价值的内涵与标准,是为本质与核心表现所在。  “气”是中国传统哲学与美学中重要的审美范畴之一,对于中国艺术意境的生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山水画创作的核心价
主办单位: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赵安如  ZHAO ANRU  《成都文藝》执行主编。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培训中心副主任,成都市文联副秘书长,成都市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秘书长(法定代表人),成都大学、市委党校等高校书法客座教授。书法作品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李白纪念馆、美国驻成都领使馆、英国国会上议院和成都市档案馆、成都方志馆、杜甫草堂博物馆、建川博物馆等收
2018年3月17日14:30,由省文联指导,《现代艺术》杂志社主办,省曲协协办的“文艺百家”工程·文艺讲坛第三期在成都会客厅举行。主讲嘉宾叮当给现场观众带来了主题为“四川谐剧创作表演中的情与趣”的精彩讲解。  讲坛现场人气爆满,厅内笑声不断,热闹非凡。现场近150名观众中,不仅有谐剧表演艺术家叮当的“粉丝”、叮当的弟子,以及众多谐剧艺术爱好者。著名四川谐剧表演艺术家张廷玉及著名谐剧演员、四川女谐
这是一个特殊的春节,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蔓延,启动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这组照片只是这场“战役”中涌现出的一大批平凡的人和事的其中之一。  2020年2月5日,成都市新都区稻松农机专業合作社将撒农药的车加入到军屯镇防疫消毒民兵应急分队中去开展义务消毒活动,社长陈稻松每天都亲自上阵,为了加快喷洒车的速度,他还自己动手改装了一辆车。这一行为带动其他合作社也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  他
大凉山的石头会说话,太阳知道  邛海边的柳,大渡河奔腾的浪花知道  大凉山的石头会说话,月亮知道  泸沽湖的摩梭姑娘,金沙江两岸的阿伙知道  火把燃烧的土地上,刀耕火种的岁月  延续下的生命,能够顶起天空  被酒醉了又醒的土地上,日子一样敞亮  善良的彝人,天菩萨在头顶之上  大凉山的石头会说话,风看见了  那些崖壁上,雕刻的文字图画  是石头说的话,被时光读了千万遍  依旧传说着,祖先的古往今來
无非是下点小雨  一路上遇见的事物都在变绿  无非是祖母住的地方  小草已经高过我们经年累月的思念  烧香只为最朴素的祈祷  燃纸只为了人间最后那缕的炊烟  点烛不过是为了泪水流得更真实  人间四月,也只有在这个时候  把锄草当成是梳头  也只有在这荒无人烟的郊野  才会想起今生还亏欠谁一杯美酒  祖母已经不再是一个词语  也不再是一声声呼唤  她是我手中洁白栀子花编制的花篮  像一枚纽扣,锁住了
李斯模  1949年生于四川成都,师从伍瘦梅、李琼久、林旭中、朱常棣等名家,擅长山水画,兼及花鸟与书法。现为四川省美协会员,成都市美协会员,成都市锦水书画院院长。曾应邀参加“海峡两岸书画名家联展”“中日书画作品联展”等大展,并获多项奖项。国画作品《细雨昨夜秋山过》被吴一峰博物馆收藏,《蜀山》系列被日中会馆收藏,《溪山秋雨浓》被陆一夫博物馆收藏。其作品散见于各大艺术报刊,还被国内外友人及爱好者广泛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