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10月至2009年5月间,平顶山市连续举办了一系列大型文化活动。这些活动包括:中国·宝丰第四届魔术文化节、第六届中国曲艺节、第二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大赛,以及首届中国曲剧艺术节。笔者作为平顶山市广电局外宣部的记者,主持报道了这四个国家级的大型文化活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间,在河南卫视播发新闻48篇,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综艺频道播发新闻16篇,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发新闻2篇。通过对活动本身和对演艺人员进行深入、透彻的报道,让更多的电视观众了解到国内外曲艺、戏剧界的最新信息。笔者结合这四次报道活动,谈一谈做好大型文化活动外宣报道的一些体会。
注重时效性。抓住新闻发布会,做好活动的前期报道,提升整个活动的受众关注度。新闻时效,对新闻价值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闻的竞争,其中也包括时效的竞争。国家级的大型文化活动的新闻发布会一般都是由主办单位在活动开幕式前提前数天召开,为保证新闻时效,我们首先从新闻发布会上捕捉信息,找出本届文化活动与以往不同的地方,以及活动举办方式的变化,做好开幕前的铺垫。如中国·宝丰第四届魔术文化节,就是在魔术之乡宝丰县的魔术大赛基础上,首次提升为国家级魔术大赛,又是为首次在我国举办的世界魔术大会进行预选赛。级别在国内已经到了最高,这就一下子吊起了观众的胃口,让人有些迫不及待。首届中国曲剧艺术节是首届河南曲剧艺术节在曲剧诞生地汝州成功举办之后发展而来。观众通过新闻获得这些信息后,关注程度会提高不少,我们对这个活动的对外宣传已经开了个好头。
增加趣味性。开幕式报道做到时政消息、文化动态两兼顾。开幕式的报道,更重要的就是改变报道模式,增加趣味性,为群众所喜闻乐见。中国·宝丰第四届魔术文化节等四个大型文化活动的开幕式都有时任省委书记徐光春发来的贺信,省政协主席王全书,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副省长孔玉芳等多位领导出席。我们首先把开幕式按一条时政消息报道出去,把各级领导出席活动的情况报道好。另外,我们抓住开幕式上的精彩演出以及有看点的节目按文化动态的消息报道出去,观众非常爱看。这四个活动开幕式都先在河南卫视《新闻联播》中播发了领导致信祝贺、出席开幕式的时政消息,又在河南卫视午间新闻中播发了文化动态的消息报道。开幕式就发两篇报道,并走在了同级媒体前边,也算该活动外宣报道打赢了第一仗。
凸显时代感。演出报道抓住特点,弘扬主旋律。中国·宝丰第四届魔术文化节等四个大型文化活动,笔者粗略统计了一下,有100多场演出,仅首届中国曲剧艺术节就有90场演出,梅花奖大赛有27场演出,曲艺节也有17场之多。记者对每场演出进行采访显然不可能。这就要求我们抓有特点的演出进行报道。像魔术节上,记者选取了有欧美魔术大师登台的魔术表演专场,并结合各自的魔术节目采访到了法国、乌克兰、韩国的魔术大师,让观众既领略了外国魔术神韵,又了解了我国魔术发展的现状和世界各地魔术文化的差异,使报道的信息含量丰富,电视媒体的特点得以展现。曲艺节上,记者选取新秀专场、创新专场、相声专场以及送欢笑进基层专场进行了报道。除了让曲艺界崭露头角的新星一展风采外,让不同的国粹艺术形式之间的融合创新也能受到特别关注。像出生在平顶山的曲艺新秀史不凡那出神入化的模仿秀;扬州木偶剧团的木偶变脸,实现提线木偶和川剧变脸两种文化遗产的完美融合,在外宣报道中都得以很好的突出,使报道显得有血有肉。梅花奖比赛则需要记者从参赛剧种中筛选出有代表性的剧目进行报道,笔者认为这既要选择各个剧种代表人物的代表作,又要抓住具有时代感和主旋律题材的剧目进行重点报道。像抗震救灾大型话剧《坚守》,显然属于后者。京剧裘派名净孟广禄的《郑和下西洋》,评剧界的领军人物曾昭娟的新编评剧《寄印传奇》,都是各个剧种的代表作。这样的作品本身在戏剧票友中就拥有极高的期待值,而且鲜有机会在基层免费演出,这样的剧目是绝不能忽视的。在梅花奖比赛报道中,京剧、秦腔、评剧、川剧、豫剧等大剧种都被关注到,而且每一位名旦名角都没有漏掉,获奖者也都接受到采访。所以说,在作报道之前,记者能够在众多演出中筛选出自己所需要的、有报道价值的剧目,是非常重要的。
内容多样化。人物专访:讲出动人故事、展示新颖观点。大型文化活动少不了演员,这些演员有的身怀绝技,有的已经是明星,有的常年在基层为群众演出。他们本身就是新闻富矿,从他们身上发掘新闻,这就要求我们把人物专访做出深度、做出故事。在魔术节期间,记者先后采访了乌克兰魔术师维特利夫妇;法国魔术师帕夏父子,以及宝丰县的民间魔术演员丁德龙。这些专访能够帮助观众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各国魔术表演方式的不同,了解我国魔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有多大。曲艺节上,记者专访了姜昆、大兵、奇志等笑星。《姜昆:发展繁荣曲艺需要出新人出精品》的专访,总结了从曲艺节上看曲艺发展现状,以及新人新作辈出的可喜局面。《大兵:为了相声我革命加拼命》和《奇志:相声是生活快乐的“补品”》侧重于结合自身体会讲述相声表现形式的创新。让受众从专访中明白一个优秀相声作品创作的不易。让人知道了相声工作者,在台上为观众带来笑声的同时,付出了多么艰辛的工作。第二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大赛的人物专访《曾昭娟:血液中流淌的都是评剧》,把评剧界领军人物曾昭娟从学艺到成名,到演出受重伤险些成残疾,再到事业辉煌的艺术人生展现出来;《为老百姓唱戏的孔向东》,讲述了参赛的唯一一个县级剧团:山西运城市盐湖区蒲剧演员孔向东,常年为老百姓送戏下乡,在山区贫困农民家中演出的艰辛与快乐。这些故事都是舞台上展现不出来的,但是人物专访能够把这些鲜活的东西带给观众,这也是观众所关心、所感兴趣的事情。总之,人物专访只有把舞台上展现不出来的东西活生生地展现给观众,把观众带到人物的故事中去才能算成功。
(作者单位:平顶山市广播电视局新闻中心)
编校:郑 艳
注重时效性。抓住新闻发布会,做好活动的前期报道,提升整个活动的受众关注度。新闻时效,对新闻价值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闻的竞争,其中也包括时效的竞争。国家级的大型文化活动的新闻发布会一般都是由主办单位在活动开幕式前提前数天召开,为保证新闻时效,我们首先从新闻发布会上捕捉信息,找出本届文化活动与以往不同的地方,以及活动举办方式的变化,做好开幕前的铺垫。如中国·宝丰第四届魔术文化节,就是在魔术之乡宝丰县的魔术大赛基础上,首次提升为国家级魔术大赛,又是为首次在我国举办的世界魔术大会进行预选赛。级别在国内已经到了最高,这就一下子吊起了观众的胃口,让人有些迫不及待。首届中国曲剧艺术节是首届河南曲剧艺术节在曲剧诞生地汝州成功举办之后发展而来。观众通过新闻获得这些信息后,关注程度会提高不少,我们对这个活动的对外宣传已经开了个好头。
增加趣味性。开幕式报道做到时政消息、文化动态两兼顾。开幕式的报道,更重要的就是改变报道模式,增加趣味性,为群众所喜闻乐见。中国·宝丰第四届魔术文化节等四个大型文化活动的开幕式都有时任省委书记徐光春发来的贺信,省政协主席王全书,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副省长孔玉芳等多位领导出席。我们首先把开幕式按一条时政消息报道出去,把各级领导出席活动的情况报道好。另外,我们抓住开幕式上的精彩演出以及有看点的节目按文化动态的消息报道出去,观众非常爱看。这四个活动开幕式都先在河南卫视《新闻联播》中播发了领导致信祝贺、出席开幕式的时政消息,又在河南卫视午间新闻中播发了文化动态的消息报道。开幕式就发两篇报道,并走在了同级媒体前边,也算该活动外宣报道打赢了第一仗。
凸显时代感。演出报道抓住特点,弘扬主旋律。中国·宝丰第四届魔术文化节等四个大型文化活动,笔者粗略统计了一下,有100多场演出,仅首届中国曲剧艺术节就有90场演出,梅花奖大赛有27场演出,曲艺节也有17场之多。记者对每场演出进行采访显然不可能。这就要求我们抓有特点的演出进行报道。像魔术节上,记者选取了有欧美魔术大师登台的魔术表演专场,并结合各自的魔术节目采访到了法国、乌克兰、韩国的魔术大师,让观众既领略了外国魔术神韵,又了解了我国魔术发展的现状和世界各地魔术文化的差异,使报道的信息含量丰富,电视媒体的特点得以展现。曲艺节上,记者选取新秀专场、创新专场、相声专场以及送欢笑进基层专场进行了报道。除了让曲艺界崭露头角的新星一展风采外,让不同的国粹艺术形式之间的融合创新也能受到特别关注。像出生在平顶山的曲艺新秀史不凡那出神入化的模仿秀;扬州木偶剧团的木偶变脸,实现提线木偶和川剧变脸两种文化遗产的完美融合,在外宣报道中都得以很好的突出,使报道显得有血有肉。梅花奖比赛则需要记者从参赛剧种中筛选出有代表性的剧目进行报道,笔者认为这既要选择各个剧种代表人物的代表作,又要抓住具有时代感和主旋律题材的剧目进行重点报道。像抗震救灾大型话剧《坚守》,显然属于后者。京剧裘派名净孟广禄的《郑和下西洋》,评剧界的领军人物曾昭娟的新编评剧《寄印传奇》,都是各个剧种的代表作。这样的作品本身在戏剧票友中就拥有极高的期待值,而且鲜有机会在基层免费演出,这样的剧目是绝不能忽视的。在梅花奖比赛报道中,京剧、秦腔、评剧、川剧、豫剧等大剧种都被关注到,而且每一位名旦名角都没有漏掉,获奖者也都接受到采访。所以说,在作报道之前,记者能够在众多演出中筛选出自己所需要的、有报道价值的剧目,是非常重要的。
内容多样化。人物专访:讲出动人故事、展示新颖观点。大型文化活动少不了演员,这些演员有的身怀绝技,有的已经是明星,有的常年在基层为群众演出。他们本身就是新闻富矿,从他们身上发掘新闻,这就要求我们把人物专访做出深度、做出故事。在魔术节期间,记者先后采访了乌克兰魔术师维特利夫妇;法国魔术师帕夏父子,以及宝丰县的民间魔术演员丁德龙。这些专访能够帮助观众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各国魔术表演方式的不同,了解我国魔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有多大。曲艺节上,记者专访了姜昆、大兵、奇志等笑星。《姜昆:发展繁荣曲艺需要出新人出精品》的专访,总结了从曲艺节上看曲艺发展现状,以及新人新作辈出的可喜局面。《大兵:为了相声我革命加拼命》和《奇志:相声是生活快乐的“补品”》侧重于结合自身体会讲述相声表现形式的创新。让受众从专访中明白一个优秀相声作品创作的不易。让人知道了相声工作者,在台上为观众带来笑声的同时,付出了多么艰辛的工作。第二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大赛的人物专访《曾昭娟:血液中流淌的都是评剧》,把评剧界领军人物曾昭娟从学艺到成名,到演出受重伤险些成残疾,再到事业辉煌的艺术人生展现出来;《为老百姓唱戏的孔向东》,讲述了参赛的唯一一个县级剧团:山西运城市盐湖区蒲剧演员孔向东,常年为老百姓送戏下乡,在山区贫困农民家中演出的艰辛与快乐。这些故事都是舞台上展现不出来的,但是人物专访能够把这些鲜活的东西带给观众,这也是观众所关心、所感兴趣的事情。总之,人物专访只有把舞台上展现不出来的东西活生生地展现给观众,把观众带到人物的故事中去才能算成功。
(作者单位:平顶山市广播电视局新闻中心)
编校:郑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