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松”到底“奇”在何处?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rui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全文紧紧围绕一个“奇”字,详细介绍了最具有代表性的“迎客松”、“陪客松”和“送客松”,还简略介绍了其他黄山松的千姿百态,“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
  那么,黄山奇松之“奇”是不是就只在姿态上呢?随着细读文本,我们还会有许多新的发现。
  以迎客松为例,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是这样描写迎客松的,这也是全段着墨最多之处——“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这段话总共三句,如果只是写其姿态奇特的话,完全可以说“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那么第一句中的“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和第三句“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是否多余呢?如果不多余,那和“奇”又能挂上什么钩呢?
  我们先来看第一句,“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姿态是美的,枝干是雄健有力的,关键就在后面“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据记载,这棵松树已经有千余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可能遭过雷劈可能遭过虫害,可是它呢,不仅没有倒下,却还像年轻时候那样郁郁苍苍、生机勃勃,这难道不是一个奇迹吗?——生命之奇!
  如果说第一句还好理解,那么第三句“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就要从多方面解读了。试想,为什么迎客松能成为代表,成为黄山的象征?为什么不是造型更加奇特的送客松或是其他的什么松成为象征呢?中国人的价值观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迎客松处于的位置正好是在游览的重点景区玉屏峰处,恰巧,“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仿佛在说:“欢迎你们,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们!”是啊,黄山是游览圣地,每年接待者数以万计的中外游客,是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那么迎客松的位置、姿态恰恰符合了这种需要,所以自然就成为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精神的象征。这难道不是一个奇迹吗?——文化内涵之奇!
  看来,黄山奇松的确是奇哉、伟哉!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细细品味,反复咀嚼。如果只是泛泛地一读而过,不去揣摩语言文字的魅力,那将会失去文本蕴含着的精彩的风景啊。
  (责编钟岚)
其他文献
目前,互联网以其巨大的信息容量,强大的服务功能,快捷方便的传播速度等优势,影响着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大学生作为受网络影响的一大群体,互联网也在深入广泛地影响着他们的生活、
文章讨论了当前农村"光棍"问题研究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回顾梳理,文章指出,当前的农村"光棍"研究主要是在"婚姻挤压视角"下的"数字技术"研究和"排斥视角"下
语文教学离不开情境创设,巧妙的情境创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而且能创造浓厚的课堂教学氛围。实现教学内容、学生生活体验与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便于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有利于学生循着知识产生的脉络去准确把握学习内容,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单一的情境创设所能起到的效果是有限的。为此,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情节的发展。设计多种情境
“读写要结合”“ 把写挤进去”,我时常对自己敲这样的警钟。作为语文教师,我时时告诫自己这一点,并在课堂教学中具体落实。在中高年级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觉得,小练笔对培养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小练笔不“小”。  一、用好课后小练笔,提高课堂实效性  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在经过阅读理解、深入研读课文后,都会有所感悟,有话可说。课文后的小练笔,设计得十分巧妙,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  
选择一个熟悉的场景,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是场景作文的特点,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我谈谈场景作文的有效指导。一、习作内容及要求此次的习作是人教版第九册第八单元的习作内容,要
【教学案情】  《秋天》是一首满怀热爱之情,用生动形象的文笔赞美秋天的诗歌。课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秋天田野里的庄稼、果园里的水果丰收了,人们忙碌着的情景,表达了人们沉浸在秋天大自然中的欢快心情,抒发了作者热爱秋天、赞美秋天的满腔热情。在这节课上,我与学生赏读了2~5小节,有这样两个片段:  片段一:  师:2~5小节中,你最喜欢哪一小节?  生:我喜欢第三小节。  师:那就请你读一读。  生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最令语文教师头疼的是作文的评改。教师的日夜辛劳,忙于批改习作,应付检查,其工作量不堪重负,却劳而无功或劳而少功。学生拿到作文本往往只看分数,对教师的精心批改置之不理,教师的一番心血真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到底应该怎样评改学生习作才会有效呢?  一、目标明确,针对性强  每次评改作文,一定要围绕本次习作特定的教学目标进行,评改方向一定要明确,突出评改重点,对非评改重点可
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各有特点,他们或坚韧不拔,或忍辱负重,或笑对生活,或舍身护生……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和文中的人物进行深入的对话,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人物的认识和理解,受到情感的熏陶和心灵的启迪。如何才能达到这个目标呢?教师应以文本的语言为载体,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引导学生由表及里,深入语言文字的内核来读“厚”文中人物,即读“厚”人物的伟大形象、内心情感、生活态度和高尚灵魂。 
学分制的建立与完善给高等教育大众化、学生个性化培养增添了动力.文章分析了学分制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理念、内容、方式带来的挑战,并提出应对挑战的对策,从而更好地为高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