臊子,你可不要害臊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5174416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沈嘉禄

  成都担担面,上海吃货并不陌生,但凡去川菜馆打卡,少不了每人一小碗收尾。担担面价廉物美,鲜香麻辣,吃到嘴巴一个红圈圈,皆大欢喜。
  据老成都介绍,担担面的调料有熟油辣子、四川冬菜或芽菜末、花椒面、酱油、甜红酱油、芝麻酱、蒜泥、味之素、酥黃豆或芝麻、花生碎、化猪油、香醋,加上少许高汤。锅里面熟了,再丢几茎绿色豌豆尖,捞起入碗。面上浇一瓢脆臊,撒一撮葱花,美味挡不住。
  “脆臊”是什么东东?简单地说,脆臊是口感松脆的臊子。臊子是用猪肉或牛肉切成丁,经过烹制后形成的浇头,分软臊与脆臊两种。

  臊子是清寒生活的记录,也是面食的灵魂。

  担担面里的脆臊制作很讲究。猪腿肉剁成肉末,在油锅里煵干,加料酒去腥,加盐、胡椒粉、味精调味,最后加甜面酱炒香。成品色呈茶红,肉香扑鼻,酥脆不僵。
  “煵”这个字大概是四川方言,也许就是文火烘焙的意思,类似上海方言中的“焊”或“焓”。今天我们在川菜馆里吃担担面,红亮亮的辣油上面顶着一小堆肉末,一直在浸泡调料里,没技术含量。
  如果要领略臊子的滋味,也可以去陕西或甘肃,岐山臊子面和陇东臊子面里的臊子才像古早味。疫情期间不便远游,可以先去黔香阁。
  黔香阁以贵州菜立身扬名,何以有臊子呢?
  云贵川在地理上属于一个朋友圈,人文相亲,风俗相近,饮食习惯多有互通之处,臊子也许就是一个证明,贵州饮食中的臊子,可能是担担面之外的另一种呈现。
  据黔香阁的董事长兼总经理李建忠先生介绍,自古以来,山多地少的贵州比起“天府之国”的四川来,物产和供应要贫乏多了,老百姓的生活也更加艰苦,一般农民一年到头只杀一次猪,打一次牙祭,大部分猪肉做成香肠、血肠、咸肉、风肉、火腿等等,挂在厨房横梁上,每天烟熏火燎,边发酵边杀菌,可以吃一年。讲究一点的人家也会做一些臊子,专取猪后颈上的一块肉,肥瘦相间,切成长方形肉丁,在油锅里炸去水分,捞起沥油,加盐、酱、醋、酒、花椒、香料等,慢慢焙透,冷却后存入陶罐,用棉纸封死。缺盐少油的日子,从陶罐里抓一把撒在面条上,算是开荤了。
  脆臊颗粒分明,外脆里酥,有浓郁的肉香和酱香,特别是在牙齿挤压油脂时,仿佛能听到吱吱的声响,类似猪油渣的芬芳迅速升起,唤醒我们儿时的记忆。
  还有一种软臊,与脆臊做法稍有差异,焙干后加料稍多,软中带酥,肌理清晰,也是极好吃的。臊子卑微,你说它们是猪油渣的2.0版也没错,老一辈的贵州人一说起臊子,眼泪哗哗的。
  在黔香阁,臊子的表现空间还相当大,青椒土豆炒脆臊、干豆豉炒脆臊、干椒牛肝菌、软臊素粉等都是典型的贵州老味道。主食方面,他家的贵阳肠旺面、石锅菜豆软臊烩饭(菜单中写作软哨)和贵州石锅怪噜炒饭,在吃货中有响亮的口碑,我也经常吃,味道真不错。
  在中国饮食史上,臊子的历史相当悠久。我认为臊子的发明与祭祀有关,有了一点肉食,先敬鬼神,再敬祖宗,最后大家分而食之,为避免肉食腐败变质,就想出办法逼走水分,加酱料提升风味,延长自然环境条件下的存放时间。肉干、火腿、鱼鲞、菜脯、酱菜……都是物资匮乏条件下的产物,中外莫不例外。
  曾经,臊子是老百姓清寒生活的记录,也是面食的灵魂。上海老饭店里的八宝辣酱,起锅前要是抓一把脆臊进去,肯定会更好吃;本帮的葱油拌面如果加点脆臊试试,也会有意外的惊喜。
其他文献
阳光城·滨江悦,成为阳光城集团首个上线" 绿色智慧家无接触归家科技" 应用住宅项目。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许多人选择宅在家里。尤其是对于工作节奏很快的一二线城市,宅家工作模式日益盛行。人们突然发现,自己的家除了是精神港湾,还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避风港。当我们与家庭空间开启朝夕相处模式,生活中的细枝末节被放大,所有人都在重新审视自己的居住环境。  好的房子,不仅是可以保命的钢筋水泥建筑物,还能提
137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197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这是截至2019年11月,“一带一路”的最新成果数据。影响力和号召力日益增强的“一带一路”倡议,正成为中国参与全球开放合作、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开辟了中国参与和引领全球开放合作的新境界。  “一带一路”正从“大写意”转向“工笔画”。在这幅中国同世界深度交融、互利共赢的生
吴湖帆画赠陈巨来扇面。  笔者近见一九二七年袁克文书吴湖帆画赠陈巨来扇面,提供了书画精品的另一种定义。  袁克文(一八九〇—一九三一)为袁世凯次子,是袁世凯使韩时,韩王所赐姬人金氏所生。他是青帮“大”字辈,下是“通”字辈,再下是“无”字辈,杜月笙即“无”字辈,据说后者从不敢见袁克文,见到还要磕头称“爷爷”呢。  在《安持人物琐忆》中陈巨来提到到丁卯(一九二七)春,“寒公又来申,住今淮海路二百七十号
当你约上三五好友去剧本杀门店“开车”时,有没有想过这些剧本是怎样从编剧手里的文字变成你可以直接体验的游戏?处于产业链中游的剧本杀内容与发行团队,不仅连接着上游的剧本生产与下游的店家、消费者,还在培育整个行业的人才队伍,开拓剧本杀的新形式新舞台。成就编剧的人  剧本的生产无疑是剧本杀产业链的上游,而且是对中下游影响力巨大的环节,如果没有优质的剧本,其他环节的发展无从谈起。然而,这恰恰是目前整个产业发
上海市静安区的政府部门与星巴克多次会商,设计了多套复业方案。多方合力促成了上海烘焙工坊“限流无接触式”恢复营业。摄影/ 孙中钦  新冠疫情是一场大考。拥有3000多万人口、270多万个市场主体的上海,其社会管理方式不仅经受住了考验,还在特殊的环境中加速了迭代升级。“一网通办”与“一网统管”这两张网为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保驾护航。  而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申城正努力把这种细节的变化,引导
歲月长,夜未央。中国人的夜,有诗有酒,有曲有茶,有美食,有情怀,更有说不完的故事。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在美丽的中国诗词里,夜晚的景色较之白昼,总是荡着别样的温暖,以及丝丝烟火气,令人难忘。  从古至今,中国人的夜晚是热闹的,柔情的,诗意的,既充满着浪漫精神与愉悦享受,又不失一缕清雅,一段风情。  岁月长,夜未央。中国人的夜,有
董其昌《仿古册》。董其昌像。  最近,上海博物馆正在进行《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这次展览汇集了国内外154件重要作品,在董其昌的家乡上海展出。可以说,这是国内首次大规模、全视角地集中呈现董其昌的艺术成就。因此开幕至今,观者如潮。  董其昌的绘画对明代乃至后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所谓有“继前启后”之功,加之其“南北宗”的绘画理论,对美术史的独特视角,也给后人极大的启发。  他的山水画从表面
《华西坝的钟声》黄北平、刘秀品著。湖北美术出版社2020年9月  开学季来了,一本有关师德师风师生情的传记,赢得了读者的喜爱。  这本名曰《华西坝的钟声》的回忆录,虽然讲述的是一所诞生在四川华西坝的医科大学的故事(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是由华西协合大学、四川医学院、华西医科大学逐渐演变而成的,从这所百年名校孕育出的学子遍布全世界),却能让人回望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个激情万丈的时代。彼时真挚、淳朴的师生关
柏林墙遗址纪念公园。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德国被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分区占领,分裂成东西两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其中,在东德境内的柏林也面临着分裂。  1949到1961年间大约有269万东德人通过东、西柏林的81个通道纷纷逃向西部,占当时东德人口的1/6。  1961年8月13日,民主德国(东德)决定封锁西柏林四周的边界,随后关闭勃兰登堡门,在分界线上建筑了隔离设施,即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柏林
电视剧中,高明远用金钱和利益拉拢腐蚀了一大批官员。  如果说五一档的《扫黑·决战》,打响了国内大银幕“扫黑除恶”的第一枪,那么最近热播的《扫黑风暴》确实如同一场风暴,将国家这三年来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的细节吹到了更多观众的心里。  暴力追债、权色交易、官商勾结等大众关注的社会热点话题,从14年前的麦自立失踪案开始调查,案件背后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和利益链逐渐浮出水面,剧情张力时常令观众拍案叫绝。  剧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