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是中学阶段的基础学科,更是灵魂学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有助于其形成良好的理性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与现代素质教育的理念不谋而合。本文主要针对中学数学应用的内涵与意义进行分析,重点阐述了我国中学阶段数学应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究提升数学应用水平的有效策略,希望对我国中学数学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学数学;应用;教育方法;策略
一、数学应用的含义与作用
数学应用意识指的是将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和养成的思维方式与现实应用结合起来,在面对其他事物时,用数学的观点和角度看待问题,对事物的发展历程及走向趋势进行系统理性的分析,并对此用数学语言进行理性的阐述。但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往往忽略对学生理性思维和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只以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为主要培养目标,理论知识与现实应用严重脱节,这显然与当今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相违背,不利于我国中学教育的发展。因此,要不断深化教育制度改革,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究更适应时代发展的数学应用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理性的思维意识,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二、我国传统数学教育的弊端
目前,我国中学的教育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以提高学生的理论运用能力和考试分数为主要目的,即使课本中穿插应用问题,也往往经过模式化的加工,为解释理论知识而服务,无法为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服务。教师迫于升学压力和上级领导的指示,侧重于讲授数学知识的推理、证明过程,轻视创造性和相关数学思维方法的介绍,没有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作为教学重点,对应用例题的讲解也侧重于对知识的理解和一招一式的训练,希望将学生培养成做题“机器”。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对提升学生的考试分数十分有利,但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无法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运用能力,更不用说体现诸如数学语言等深层次的要素。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很少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讲授课本知识后巩固学习的唯一方法就是做大量的习题。教师在教学中很少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对现有的结论进行推广、质疑或反驳,没有向学生传达如何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的理念,学生也就无法创造性地利用自己的理性思维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十分不利于当今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提升中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有效策略
1.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是数学家对事物与事物之间关系进行总结和发展而形成的数学理论。比如,集市上买卖东西用到的是加减乘除法,盖房子修屋时用到的图纸等无不与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将复杂的现实问题转化为课本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并鼓励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解题策略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产生学好数学,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服务的愿望。教师在课程设置时,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生活案例走进课堂,丰富课堂,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课程设置上注重数学知识的运用
相比于大量枯燥的习题训练,实践课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理性思维和解题策略。教师应该设置更多的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与教师充分交流,积累经验,采集素材,养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让学生在实践中观察实际现象,采集实际数据并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最大限度地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
3.鼓励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
数学是其他学科发展的灵魂,是将各种形式之间的转化方法、空间向量关系、变化规律等作为主要研究目标的学科。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其他学科的案例比比皆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时常向学生介绍数学在其他学科当中的应用,帮助学生养成数学思维习惯。例如: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介绍在物理中研究路程与时间之间的关系,以及研究温度与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等;学习概率问题时可以联系生物中的遗传概率问题;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联系到物理知识中的抛物线问题,等等。
四、结语
数学是灵魂学科,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学科。加强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对学生形成良好的理性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但是目前我国中学的数学教育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与现实脱节严重。随着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相信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数学应用教育一定可以取得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鲁小莉.中美高中数学教材的数学应用水平的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2]但琦.高一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调查与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7(1):66-69.
关键词:中学数学;应用;教育方法;策略
一、数学应用的含义与作用
数学应用意识指的是将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和养成的思维方式与现实应用结合起来,在面对其他事物时,用数学的观点和角度看待问题,对事物的发展历程及走向趋势进行系统理性的分析,并对此用数学语言进行理性的阐述。但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往往忽略对学生理性思维和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只以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为主要培养目标,理论知识与现实应用严重脱节,这显然与当今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相违背,不利于我国中学教育的发展。因此,要不断深化教育制度改革,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究更适应时代发展的数学应用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理性的思维意识,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二、我国传统数学教育的弊端
目前,我国中学的教育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以提高学生的理论运用能力和考试分数为主要目的,即使课本中穿插应用问题,也往往经过模式化的加工,为解释理论知识而服务,无法为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服务。教师迫于升学压力和上级领导的指示,侧重于讲授数学知识的推理、证明过程,轻视创造性和相关数学思维方法的介绍,没有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作为教学重点,对应用例题的讲解也侧重于对知识的理解和一招一式的训练,希望将学生培养成做题“机器”。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对提升学生的考试分数十分有利,但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无法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运用能力,更不用说体现诸如数学语言等深层次的要素。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很少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讲授课本知识后巩固学习的唯一方法就是做大量的习题。教师在教学中很少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对现有的结论进行推广、质疑或反驳,没有向学生传达如何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的理念,学生也就无法创造性地利用自己的理性思维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十分不利于当今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提升中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有效策略
1.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是数学家对事物与事物之间关系进行总结和发展而形成的数学理论。比如,集市上买卖东西用到的是加减乘除法,盖房子修屋时用到的图纸等无不与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将复杂的现实问题转化为课本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并鼓励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解题策略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产生学好数学,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服务的愿望。教师在课程设置时,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生活案例走进课堂,丰富课堂,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课程设置上注重数学知识的运用
相比于大量枯燥的习题训练,实践课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理性思维和解题策略。教师应该设置更多的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与教师充分交流,积累经验,采集素材,养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让学生在实践中观察实际现象,采集实际数据并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最大限度地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
3.鼓励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
数学是其他学科发展的灵魂,是将各种形式之间的转化方法、空间向量关系、变化规律等作为主要研究目标的学科。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其他学科的案例比比皆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时常向学生介绍数学在其他学科当中的应用,帮助学生养成数学思维习惯。例如: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介绍在物理中研究路程与时间之间的关系,以及研究温度与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等;学习概率问题时可以联系生物中的遗传概率问题;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联系到物理知识中的抛物线问题,等等。
四、结语
数学是灵魂学科,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学科。加强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对学生形成良好的理性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但是目前我国中学的数学教育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与现实脱节严重。随着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相信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数学应用教育一定可以取得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鲁小莉.中美高中数学教材的数学应用水平的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2]但琦.高一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调查与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7(1):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