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课程系在读博士后。
语文学科设置综合性学习的领域,被誉为“新世纪语文课程和教材建设最重要的时代创新”(余映潮语)。然而,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它又是语文界最有争议的话题之一。《人民教育》(2005年第4-5期)、《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6年第9期)、《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2008年)都曾刊发多篇文章甚至设专栏讨论过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问题,如巢宗祺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价值和目标定位》、黄伟的《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边界问题的思考》、李海林的《活动量、活动对象和活动成果的语文性》、靳彤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坚持以语言活动为中心》等,经过反复的讨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性质和边界得以厘定。
在此基础上,2009年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突出体现为:人们开始在课程论的视阈内讨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问题。与教学论不同,课程论在关注教什么(教学内容)和怎么教(教学方法)的同时,尤其强调课程目标、评价等要素,强调对教学进行整体思考和一体化设计,课程视阈中的教学有三个特点:一是强调教学的方向感,即在开始教学之前,教师要问问自己:我想让学生得到什么?我将把学生带到哪里?二是强调教学的效能感,强调借助评价工具获取学生进步的信息,即在教学中,教师要时时提醒自己:学生获得我们所期望的东西了吗?有哪些证据证明他们到达了目的地?三是强调教学的整体感,不是只把眼睛盯在某一节课或某一个活动上,而是把它们置于学期、学年甚至学段中做出系统的思考,教师要不断地问自己:这个活动对整节课有什么意义?这节课与语文课是什么关系?下面评析的这篇文章,其价值就在于把我们带入了课程的视阈。
[评议文章] 霍素君 许建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与指导策略》,原载于《中国教育学刊》2009年第6期。
[原文提要] 语文综合性学习并非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平列的学习领域,而是语文课程中与单项性学习相并列的一种学习形态。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多元,方式多样。语文教育工作者要正确把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灵活采用多种多样的活动方式,正确把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全面关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恰当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
作为既往研究之余绪,文章的第一部分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定位为一种“学习形态”,认为从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两个方面考察,可以将语文学习分为单项性学习和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学科内的综合、跨学科的综合和泛学科的综合。应该说,这一分类并没有太多的新意。
文章的价值集中体现在第二部分。该部分从课程论的角度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做了整体的考察,从活动方式的选择、课程目标的把握、教学过程的关注到课程评价的实施,呈现了一个完整的课程要素,并突出了课程目标和课程评价的重要性。其主要观点有三个:(1)语文综合性学习更多地表现为一种隐性课程。语文新教材以专题方式单列的“综合性学习”,次数有限,仅仅凭借这些有限的训练难以达成综合性学习的目标,而随时穿插在阅读、写作或口语交际学习中的综合性学习,则是日常的、大量的。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应该是隐性的课程,应该融合于读写听说的教学中。(2)语文综合性学习应强调目标意识。教师在设计语文综合性学习时,胸中要有课程标准规定的语文课程总目标和相应的学段目标,并能够根据这些目标对自己一个学期和一个学年的课程作出整体的考虑和统筹的安排。(3)语文综合性学习应强调评价的作用。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从形式、时机和主体等多个方面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如口头评价和书面评价、分项评价和整体评价、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等。
我们认为,这三点较为充分地体现了作者的课程意识。
把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其实是赋予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常态性。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和听说读写的学习领域割裂开来,语文综合性学习自然就失去了自己的舞台。
强调综合性学习的目标意识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因为很多语文综合性学习不是“为学而做”,而是“为做而做”。没有周详的计划和明确的目标,语文综合性学习只能沦落在课程领域之外,这一点在课程发展史中早已被证明。
课程评价一直是语文教学极为薄弱的领域,对于以探究为核心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来说尤其如此。设计良好的评价不仅可以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提供依据,而且其本身就应该成为学习的一部分,开发和掌握语文评价标准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然而,仅仅完整地罗列出课程的要素,还远达不到最终的目的,我们需要的是找到一种分析框架,准确定位目标、教学和评价的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在课程设计上,就是要倡导目标、教学和评价的一体化。具体而言,它包括三个基本的设计程序:“根据课程标准确定评价目标”“根据评价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利用评价标准验证目标的达成”。
比如,我们要设计一个“寻找就业机会”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其目标之一是掌握搜集和提炼信息的技能,其设计的程序如下:
第一步:根据课程标准确定评价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对综合性学习的第四条要求是:“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联系“寻找就业机会”这一活动主题,确定三个评价目标:(1)确定用于电子搜索工具的5个关键词,如电子卡片目录和电子引擎。(2)说出一本用于收集择业信息的书和因特网资源。(3)使用至少两种资源去收集已经选择的职业的信息,如义务、教育程度、技能等。
第二步:根据评价目标设计教学活动。
1.学生选择一种他们最有兴趣研究的一种职业。
2.学生用头脑风暴的形式说出5个与这个职业联系的关键词,将职业的名称和关键词写在纸上。
3.在图书馆,学生利用这5个关键词,用卡片和电子搜索引擎搜索他们选择的职业(如果学生的关键词找不到他们需要的信息,重新提炼关键词直到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4.学生搜索关键词包含的所有信息并选择至少一本书和一种因特网资源。
5.学生从两种发现的资源中记下关于职业的信息。笔记中必须包括:所选职业要求的个人的责任、教育程度和至少四种技能。
第三步:利用评价标准验证目标的达成。
在教学活动结束之后,教师以检核表的形式考察学生是否达成了教学目标,如学生是否确认了5个有用的关键词、是否能够利用资源搜集需要的信息等。
与课程设计倡导从微观走向宏观、从局部走向整体的路向相反,2009年,课程视阈中的教材研究则是从宏观走向微观、从整体深入局部。下面的这篇文章即体现了这一特点。
[评议文章] 余虹《中英语文教材关于综合性学习的比较研究:以〈牛津英语教程〉的“荒岛探险”与人教版的“感受自然”为例》,原载于《语文建设》2009年第11期。
[原文提要] 以《牛津英语教程》的“荒岛探险”和人教版的“感受自然”为例,比较了中英语文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设计。两者的编排体系、使用对象和单元主题虽然都很相似,但国外教材对专题活动的设计兼顾了学生的知识、能力与人文素养等综合能力的培养,设计更具情境性、操作性和综合性,相比而言,我国教材的综合性学习设计显得幼稚而粗疏。
设计和编写综合性学习活动,是英国母语教科书的突出特点,其中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牛津英语教程》在此方面最有特色,并早已引起学术界的注意。2004年,李大圣在《课程·教材·教法》第8期发表了《中英初中语文教材综合性言语实践活动评介》一文,将其与人教版中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做了比较,并论证了其内涵的一致性。时隔六年之后,余虹也对这两套教材中综合性言语实践活动的设计做了比较,却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结果:两套教材在综合性言语实践活动设计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这一有趣的变化,体现了作者对课程内容编制的批判性思考。
该文选取《牛津英语教程》中的“荒岛探险”单元和人教版的“感受自然”单元作为比较样本,两者无论从编排体系、单元主题和使用对象上都很相似,便于比较和推论。其结论如下:
1. 价值取向不同。“荒岛探险”立足于学生生存意识的教育,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语文能力训练也融于其中。“感受自然”旨在唤起学生对自然的热爱,立足于语文鉴赏能力的培养,为学习语文而设置活动。
2. 设计思路不同。“荒岛探险”的活动设计思路是立体的,5个分题相互衔接,相互支撑,引领学生始终参与其中,经历各种事件,锻炼各种能力。而“感受自然”的活动设计思路是平面的。3个活动本身除了主题上的相关外没有任何内容上的联系,而且每个分活动的教学内容单一,对学生的训练与教育也比较单一,或者写,或者说,并且说写的内容也较为简单,很难达到综合训练的目的。
3. 情境设置不同。“荒岛探险”强调模拟真实的活动情境,用图片、说明、漫画等多种形式展现问题的情境,力图使学生进入角色、浸润其中,成为一个探险者。而“感受自然”则有很浓的说教意味,文字描述是文学的语言而不是生活的语言,给人一种矫揉造作之感。
4. 可操作性不同。“荒岛探险”的活动设计有很强的操作性,每一个子活动的任务都十分明确,而且有具体的操作方式做支撑。“感受自然”的活动设计比较粗疏,除了整体的活动建议外没有具体活动环节的设计安排,教学内容的模糊与教学环节的忽略给老师教学造成了一定困难。
5. 综合程度不同。“荒岛探险”在思维能力方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思考力;在语文能力上,训练了学生各种阅读技能和写作多种文体的能力;在人文素养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冒险精神、创造意识、合作精神、独立意识等。“感受自然”在能力上虽涉及听与说,但内容非常简单、陈旧,既没什么难度也没什么新意,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仅仅是简单的没有新的要求的说与写也无法实现新课标对综合性学习的期待。
通过这种细致周详的比较,读者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内容的设计也有了一个立体的认识。而其最大的意义在于,澄清了我们认识上的一个误区: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学习活动的开放性,因此教材不需要对活动进行精细具体的设计。
因为从中英教材的对比研究中我们惊讶地发现:越是开放性的学习活动,就越是需要精心的内容设计!无怪乎奥巴马政府教育政策改革团队领导人、斯坦福大学教授哈蒙德教授呼吁:有效的探究性学习需要以考虑周全的课程为指导,这样的课程必须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设计优良的脚手架,持续性评价以及丰富的信息资源等。它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且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那么,如何使教材成为学生学习的脚手架?在仔细分析文章之后,我们可以提炼出两个有效的措施:
一是把活动域分解为活动链。教材设计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不但要提供一个活动的领域或话题,而且要在确定活动领域或话题之后,将活动一步步分解,构成一个活动的链条,并提供明确的操作程序。
二是在每一个活动链中,利用各种认知工具(如样例、表格、图片等)进行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无缝联接,从而使活动成为技能训练和情感体验的载体。
为了加深读者对英国教材这一特点的认识,本文补充英国海纳曼教育出版公司(Heinemann Education Publishers)2001出版的6-9年级课标版教科书《英语技能》(Skills in English)中一个演讲活动的设计。
用45秒钟的时间,向全班同学说出困扰你的一件事。尽管这是一个正式的场合,但是并不需要非常正式的语言,因为你和观众彼此认识。
第一步:确定一个话题。最好说出你的真实经历和感受。
第二步:组织你的演讲。它尽管很简短,但仍然要求:
(1)一个能够快速吸引听众注意力的开头,让他们知道你将说些什么。
(2)主体部分要说出一些理由来支持你的观点。
(3)结论中要有一个让听众难忘的短语。
第三步:进行演讲。演讲时与听众保持眼神的交流非常重要,因此不能去读讲稿。你需要在以下两种方式中做出选择:要么完全不用讲稿,要么使用提示卡片(对于一个45秒种的演讲来说,只需要三到四行的提示语)(呈现一个提示卡片的样例)
第四步:演讲之后,听其他同学的演讲,写下你的想法:
(1)对自己的演讲你觉得怎么样(听众会觉得有趣吗)?
(2)你觉得表达得如何?
(3)演讲之前的计划有用吗?
通过上述两篇文章的评析,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课程的视阈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正步入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
[作者通联: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课程系在读博士后。
语文学科设置综合性学习的领域,被誉为“新世纪语文课程和教材建设最重要的时代创新”(余映潮语)。然而,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它又是语文界最有争议的话题之一。《人民教育》(2005年第4-5期)、《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6年第9期)、《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2008年)都曾刊发多篇文章甚至设专栏讨论过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问题,如巢宗祺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价值和目标定位》、黄伟的《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边界问题的思考》、李海林的《活动量、活动对象和活动成果的语文性》、靳彤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坚持以语言活动为中心》等,经过反复的讨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性质和边界得以厘定。
在此基础上,2009年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突出体现为:人们开始在课程论的视阈内讨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问题。与教学论不同,课程论在关注教什么(教学内容)和怎么教(教学方法)的同时,尤其强调课程目标、评价等要素,强调对教学进行整体思考和一体化设计,课程视阈中的教学有三个特点:一是强调教学的方向感,即在开始教学之前,教师要问问自己:我想让学生得到什么?我将把学生带到哪里?二是强调教学的效能感,强调借助评价工具获取学生进步的信息,即在教学中,教师要时时提醒自己:学生获得我们所期望的东西了吗?有哪些证据证明他们到达了目的地?三是强调教学的整体感,不是只把眼睛盯在某一节课或某一个活动上,而是把它们置于学期、学年甚至学段中做出系统的思考,教师要不断地问自己:这个活动对整节课有什么意义?这节课与语文课是什么关系?下面评析的这篇文章,其价值就在于把我们带入了课程的视阈。
[评议文章] 霍素君 许建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与指导策略》,原载于《中国教育学刊》2009年第6期。
[原文提要] 语文综合性学习并非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平列的学习领域,而是语文课程中与单项性学习相并列的一种学习形态。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多元,方式多样。语文教育工作者要正确把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灵活采用多种多样的活动方式,正确把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全面关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恰当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
作为既往研究之余绪,文章的第一部分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定位为一种“学习形态”,认为从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两个方面考察,可以将语文学习分为单项性学习和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学科内的综合、跨学科的综合和泛学科的综合。应该说,这一分类并没有太多的新意。
文章的价值集中体现在第二部分。该部分从课程论的角度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做了整体的考察,从活动方式的选择、课程目标的把握、教学过程的关注到课程评价的实施,呈现了一个完整的课程要素,并突出了课程目标和课程评价的重要性。其主要观点有三个:(1)语文综合性学习更多地表现为一种隐性课程。语文新教材以专题方式单列的“综合性学习”,次数有限,仅仅凭借这些有限的训练难以达成综合性学习的目标,而随时穿插在阅读、写作或口语交际学习中的综合性学习,则是日常的、大量的。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应该是隐性的课程,应该融合于读写听说的教学中。(2)语文综合性学习应强调目标意识。教师在设计语文综合性学习时,胸中要有课程标准规定的语文课程总目标和相应的学段目标,并能够根据这些目标对自己一个学期和一个学年的课程作出整体的考虑和统筹的安排。(3)语文综合性学习应强调评价的作用。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从形式、时机和主体等多个方面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如口头评价和书面评价、分项评价和整体评价、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等。
我们认为,这三点较为充分地体现了作者的课程意识。
把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其实是赋予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常态性。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和听说读写的学习领域割裂开来,语文综合性学习自然就失去了自己的舞台。
强调综合性学习的目标意识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因为很多语文综合性学习不是“为学而做”,而是“为做而做”。没有周详的计划和明确的目标,语文综合性学习只能沦落在课程领域之外,这一点在课程发展史中早已被证明。
课程评价一直是语文教学极为薄弱的领域,对于以探究为核心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来说尤其如此。设计良好的评价不仅可以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提供依据,而且其本身就应该成为学习的一部分,开发和掌握语文评价标准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然而,仅仅完整地罗列出课程的要素,还远达不到最终的目的,我们需要的是找到一种分析框架,准确定位目标、教学和评价的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在课程设计上,就是要倡导目标、教学和评价的一体化。具体而言,它包括三个基本的设计程序:“根据课程标准确定评价目标”“根据评价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利用评价标准验证目标的达成”。
比如,我们要设计一个“寻找就业机会”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其目标之一是掌握搜集和提炼信息的技能,其设计的程序如下:
第一步:根据课程标准确定评价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对综合性学习的第四条要求是:“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联系“寻找就业机会”这一活动主题,确定三个评价目标:(1)确定用于电子搜索工具的5个关键词,如电子卡片目录和电子引擎。(2)说出一本用于收集择业信息的书和因特网资源。(3)使用至少两种资源去收集已经选择的职业的信息,如义务、教育程度、技能等。
第二步:根据评价目标设计教学活动。
1.学生选择一种他们最有兴趣研究的一种职业。
2.学生用头脑风暴的形式说出5个与这个职业联系的关键词,将职业的名称和关键词写在纸上。
3.在图书馆,学生利用这5个关键词,用卡片和电子搜索引擎搜索他们选择的职业(如果学生的关键词找不到他们需要的信息,重新提炼关键词直到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4.学生搜索关键词包含的所有信息并选择至少一本书和一种因特网资源。
5.学生从两种发现的资源中记下关于职业的信息。笔记中必须包括:所选职业要求的个人的责任、教育程度和至少四种技能。
第三步:利用评价标准验证目标的达成。
在教学活动结束之后,教师以检核表的形式考察学生是否达成了教学目标,如学生是否确认了5个有用的关键词、是否能够利用资源搜集需要的信息等。
与课程设计倡导从微观走向宏观、从局部走向整体的路向相反,2009年,课程视阈中的教材研究则是从宏观走向微观、从整体深入局部。下面的这篇文章即体现了这一特点。
[评议文章] 余虹《中英语文教材关于综合性学习的比较研究:以〈牛津英语教程〉的“荒岛探险”与人教版的“感受自然”为例》,原载于《语文建设》2009年第11期。
[原文提要] 以《牛津英语教程》的“荒岛探险”和人教版的“感受自然”为例,比较了中英语文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设计。两者的编排体系、使用对象和单元主题虽然都很相似,但国外教材对专题活动的设计兼顾了学生的知识、能力与人文素养等综合能力的培养,设计更具情境性、操作性和综合性,相比而言,我国教材的综合性学习设计显得幼稚而粗疏。
设计和编写综合性学习活动,是英国母语教科书的突出特点,其中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牛津英语教程》在此方面最有特色,并早已引起学术界的注意。2004年,李大圣在《课程·教材·教法》第8期发表了《中英初中语文教材综合性言语实践活动评介》一文,将其与人教版中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做了比较,并论证了其内涵的一致性。时隔六年之后,余虹也对这两套教材中综合性言语实践活动的设计做了比较,却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结果:两套教材在综合性言语实践活动设计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这一有趣的变化,体现了作者对课程内容编制的批判性思考。
该文选取《牛津英语教程》中的“荒岛探险”单元和人教版的“感受自然”单元作为比较样本,两者无论从编排体系、单元主题和使用对象上都很相似,便于比较和推论。其结论如下:
1. 价值取向不同。“荒岛探险”立足于学生生存意识的教育,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语文能力训练也融于其中。“感受自然”旨在唤起学生对自然的热爱,立足于语文鉴赏能力的培养,为学习语文而设置活动。
2. 设计思路不同。“荒岛探险”的活动设计思路是立体的,5个分题相互衔接,相互支撑,引领学生始终参与其中,经历各种事件,锻炼各种能力。而“感受自然”的活动设计思路是平面的。3个活动本身除了主题上的相关外没有任何内容上的联系,而且每个分活动的教学内容单一,对学生的训练与教育也比较单一,或者写,或者说,并且说写的内容也较为简单,很难达到综合训练的目的。
3. 情境设置不同。“荒岛探险”强调模拟真实的活动情境,用图片、说明、漫画等多种形式展现问题的情境,力图使学生进入角色、浸润其中,成为一个探险者。而“感受自然”则有很浓的说教意味,文字描述是文学的语言而不是生活的语言,给人一种矫揉造作之感。
4. 可操作性不同。“荒岛探险”的活动设计有很强的操作性,每一个子活动的任务都十分明确,而且有具体的操作方式做支撑。“感受自然”的活动设计比较粗疏,除了整体的活动建议外没有具体活动环节的设计安排,教学内容的模糊与教学环节的忽略给老师教学造成了一定困难。
5. 综合程度不同。“荒岛探险”在思维能力方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思考力;在语文能力上,训练了学生各种阅读技能和写作多种文体的能力;在人文素养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冒险精神、创造意识、合作精神、独立意识等。“感受自然”在能力上虽涉及听与说,但内容非常简单、陈旧,既没什么难度也没什么新意,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仅仅是简单的没有新的要求的说与写也无法实现新课标对综合性学习的期待。
通过这种细致周详的比较,读者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内容的设计也有了一个立体的认识。而其最大的意义在于,澄清了我们认识上的一个误区: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学习活动的开放性,因此教材不需要对活动进行精细具体的设计。
因为从中英教材的对比研究中我们惊讶地发现:越是开放性的学习活动,就越是需要精心的内容设计!无怪乎奥巴马政府教育政策改革团队领导人、斯坦福大学教授哈蒙德教授呼吁:有效的探究性学习需要以考虑周全的课程为指导,这样的课程必须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设计优良的脚手架,持续性评价以及丰富的信息资源等。它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且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那么,如何使教材成为学生学习的脚手架?在仔细分析文章之后,我们可以提炼出两个有效的措施:
一是把活动域分解为活动链。教材设计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不但要提供一个活动的领域或话题,而且要在确定活动领域或话题之后,将活动一步步分解,构成一个活动的链条,并提供明确的操作程序。
二是在每一个活动链中,利用各种认知工具(如样例、表格、图片等)进行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无缝联接,从而使活动成为技能训练和情感体验的载体。
为了加深读者对英国教材这一特点的认识,本文补充英国海纳曼教育出版公司(Heinemann Education Publishers)2001出版的6-9年级课标版教科书《英语技能》(Skills in English)中一个演讲活动的设计。
用45秒钟的时间,向全班同学说出困扰你的一件事。尽管这是一个正式的场合,但是并不需要非常正式的语言,因为你和观众彼此认识。
第一步:确定一个话题。最好说出你的真实经历和感受。
第二步:组织你的演讲。它尽管很简短,但仍然要求:
(1)一个能够快速吸引听众注意力的开头,让他们知道你将说些什么。
(2)主体部分要说出一些理由来支持你的观点。
(3)结论中要有一个让听众难忘的短语。
第三步:进行演讲。演讲时与听众保持眼神的交流非常重要,因此不能去读讲稿。你需要在以下两种方式中做出选择:要么完全不用讲稿,要么使用提示卡片(对于一个45秒种的演讲来说,只需要三到四行的提示语)(呈现一个提示卡片的样例)
第四步:演讲之后,听其他同学的演讲,写下你的想法:
(1)对自己的演讲你觉得怎么样(听众会觉得有趣吗)?
(2)你觉得表达得如何?
(3)演讲之前的计划有用吗?
通过上述两篇文章的评析,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课程的视阈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正步入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
[作者通联: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