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的尺度:陶渊明诗歌的选词手段

来源 :古典文学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k131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所谓质与癯,是给人的第一印象,这是就风格而言,而要实现这一风格,重要的方法是“不用或少用形容词之类的附加成分,不用或少用比喻、夸张之类的修辞方式,老老实实地叙述事实,铺陈景物,解剖事理”(王希杰《漢语修辞学》)。当然,仅只是平实的抒写描述,是无法由质癯而生绮腴的,必要的形容、描绘必不可少。从选词手段讲,形容与描绘重在准确、恰到好处,而不在繁多、堆砌。用准确的词汇,在适当的位置加以形容和描绘,这既考验作者的写作能力,实际也是其内在精神的表现。有些诗人意多而笔繁,有些诗人性简而笔淡,其间本无高下轩轾,如果有意伪饰,欲以堆砌修饰的方式创造某种外在于己的风格,就往往会在准确性和适当性上露马脚。从这个意义上说,准确性与适当性正是“形容”最关键的尺度。
  这个问题,钱钟书先生早已举过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谈艺录》第四八则评阮大铖诗条补订云:
  余尝病谢客山水诗,每以矜持矫揉之语,道萧散逍遥之致,词气与词意,苦相乖违。圆海况而愈下;听其言则淡泊宁静,得天机而造自然,观其态则挤眉弄眼,龋齿折腰,通身不安详自在。《咏怀堂诗》卷二《园居诗》刻意摹陶,第二首云:“悠然江上峰,无心入恬目”,显仿陶《饮酒》第五首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不足,申之以“无心”犹不足,复益之以“恬目”,三累以明己之澄怀息虑而峰来献状。强聒不舍,自炫此中如镜映水照,有应无情。“无心”何太饶舌,着痕迹而落言诠,为者败之耳。(中略)诗中好用“恬”“憺”字,连行接叶,人类躁于鸣“恬”,矜于示“憺”。又好用“睇”“骛”字,自以为多多益善,徒见其陈陈相因。
  正如钱先生所指出的,阮大铖尘心俗虑,为人中躁之躁者,写诗却偏偏要表现宁静淡泊之意,于是拼命堆砌表现安宁的形容词,反而把诗句弄得矫揉沉重。例中之诗,本意不过是看见江上群峰而已,却用了两个定语“悠然”“恬”和一个状语“无心”。这是何其冗赘的“观望”啊!过度修饰,制造出如此饱满的情绪,应当是阮髯酝酿很久的结果吧,却压得人眼都抬不起,等到读者终于抬起头观望时,江上山峰只怕早已遥落身后看它不见了。惺惺作态者很难有真诚的修辞。返观陶诗,到东篱之下、采菊、遥望南山,十个字竟包含了三个连续性动作、三层意思。陶渊明只似一个惯常沉静的人与友朋闲话一般,朴素、简单,没有刻意描头画角卖弄自己,“悠然”的出现刚刚好,不缓不急、不多不少,这就是自然无雕琢。他并不描绘自己如何缓步来到篱边,看到黄花盈园时如何欣悦,如何采下菊花把弄,如何心地澄澈遥望南山,但在读者的意识中,简单的十个字中已然包含了这些丰富的信息。这些动作,只用一个“悠然”来形容,又显得何其轻盈。轻盈所以跳跃、包容而丰富。诗歌所传达的诗意与选词造句所造成的修辞效果完美相合,散发着轻盈、自然、宁静、淡远的神味。相反,习惯于粘滞修辞的人只会因沉重而败坏他的“自然”。
  上面阮大铖的毛病主要是不适当,即过度。从心理学上讲,过度追求的都是内在缺乏的,适度感的缺乏正是其人不自得、不自信的表现。而陶渊明则显然是自信自得的典范,所以他才简简单单一个“悠然”就够了。虽然南朝喜爱华丽的贵族们不能欣赏这种质朴,但随着佛教与儒家心性学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士大夫能明白这种少许胜于多多的妙处。再举陶诗一例。《读山海经》其一:“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诗中曰“欣”“爱”,曰“欢然”,曰“乐”,可谓三复斯言,这是不是阮大铖式的过度堆砌呢?不是的。诗歌层次井然,意思清圆。三四句的“欣”“爱”就居得其所而来,而且二字互文,鸟欣即人欣,人爱即鸟爱,于是“观物观我,纯乎元气”(沈德潜《古诗源》卷九),物我齐一的境界便由此二字生出。“欢然”,则是承耕种得暇,闲居无人而来。闲而不劳,常至于无聊,劳而不得闲,便要堕入困窘;劳而得闲,更兼无人打扰,准备酒菜,以佐读书,自然有欣然跃然之意涌动心间。以上机缘巧合,条件圆熟,终于畅快读书,人生之乐,何可言哉。这个“乐”字,是读书之乐,也是前述种种机满缘足之乐,更是最后“俯仰终宇宙”人生之乐,所以是总结,也是升华。诚如清人吴淇所言:“章末‘乐’字,作诗之根本,即孔、颜之乐处。(中略)结句‘乐’字,总结上文十二句。盖靖节因乐而读《山海经》,非读《山海经》而后乐也。”(《六朝选诗定论》卷十一)因此诸字各有用处,相承相显,而绝不会有过度之弊。可见修辞之中,重复不等于过度,单一不等于适度,适度与否,看的是选词造句与全篇的配合,看的是其安排的位置。
  以上是分析陶诗形容的适度性,再看其准确性。比如《饮酒》其二:“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这个“在”字有个异文:“饥”。王叔岷先生认为“饥”于义较备,但是“在”音节较佳,而且陶诗喜欢第三字用“在”(《陶渊明诗笺证稿》)。王先生论“在”的优点不错,但“饥”于义较备吗?恐怕不是这样。训诂上,“饥”和“饿”的意义有区别。“饥”是不饱,所以《饮酒》其十一称荣公“长饥至于老”,就是总吃不饱。超过不饱的程度,表示完全没东西吃、无食之意,则为“饿”。这一点古人的用法区分是很清楚的,如《论语·季氏》:“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庄子·盗跖》:“饿死于首阳之山。”《史记·伯夷列传》:“饿且死。”以及《淮南子·说山》:“宁一月饥,无一旬饿。”《淮南子》的例证尤其显明。陶诗云“夷叔在西山”,是饿死意,非不饱意,所以王说不确。“饥”不但训诂上不准确,而且直露浅白。“在”字就不同,它既不存在训诂不确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包孕万状,涵浑有力。“在西山”,并不是只指饿死一事,同时也包含了上西山的原因,在西山的坚持,以及最后的作歌和饿死,凡此都统摄在了“在西山”三字之下,如此与前一句“积善云有报”才有充分地呼应和强烈的对比。其实“饥”字也为陶渊明所常用,但使用时意思都很妥帖安稳。《饮酒》其十“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其十九“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饥为食不足,还没到饿之将死的地步,却终究不能坚守家园,而出仕求“一饱”,其中愧意已隐然可见。又其十一“荣公言有道,长饥至于老”,荣启期寿过九十,虽然长饥,终不至于饿死,“饥”字用得很准确。《有会而作》“老至更长饥”也是如此。而“夷叔饥西山”却并不准确妥帖,自不如“在”。选字造句看似散淡实际精严,正是陶诗特色。此处“在”与“饥”之辨,也当以这一特色审视之。   笔者曾在分析陶渊明的田园书写时,以《归园田居》前三首为例,揭示其田园生活描写的真切。这种真切就是准确(《陶渊明诗中的农事》,《上海书评》2019年8月12日)。正如该文提到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一字移易不得。而种豆于新开荒的南山下,也一定是“草盛豆苗稀”,任何涂饰都会破坏这种田园生活的真实感与画面感。龚望先生评其一云:“直吐露真情来,无一修饰之语,而其间有无穷妙味,是陶诗之真面目也。”(龚望《陶渊明集评议》)何以不修饰而有妙味?正因为能写出田园生活的实况。相反,不够好的诗人、坏的诗人,选词造句的随意性就比较强。仍看钱钟书先生所举的阮大铖的例子:
  《戊寅诗》如《微雨坐循元方丈》云:“隐几憺忘心,惧为松云有”;夫子綦“隐几”,嗒焉丧我,“心”既“憺忘”,何“惧”之为。岂非言坐忘而实坐驰耶。又如《昼憩文殊庵》云:“息机入空翠,梦觉了不分。一禽响山窗,亦复嗤为纷”,自诩“息机”泯分别相,却心嗔发为口“嗤”,如欲弹去乌臼鸟、打起黄莺儿者,大异乎“鸟鸣山更幽”之与物俱适、相赏莫违矣。
  既然“忘心”,何惧之有?既然“息机”,嗤从何来?一诗之内,两句之间,自相矛盾若此,从文品与人品关系看,可见阮大铖之伪,从修辞看,便是准确性的欠缺。准确性是大诗人的基本要求,在陶渊明自然是不欠缺的。
  不妨再举两个例子。《移居》其一:“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素心”一词,為诗歌关键。袁宏《后汉纪》卷五载冯异之言有“伏愿明主知臣素心”之语,是本心之义。诗中之“素心”,则是纯素之心、素朴之心,清人方宗诚谓“‘素心’即淡泊宁静之意”(《陶诗真诠》),是也。这个意义的用法大概是陶渊明的创造。诗中说南村多素心人,这是移家的最大动力,可见诗人自己也是素心人,才能惺惺相惜。那如何是“素心”?“敝庐”二句是素,简朴安贫之素。“邻曲”二句,明末黄文焕所评最有眼光:“一切世事不入眼,不入口。”(《陶诗析义》卷二)谈古不论今,此即淡泊。但素朴不等于寡淡平庸,一个“奇”字,一个“疑”字,生动写出诗人活泼泼之胸怀。于是我们知道这“素心”素如流水,而非一潭死水。安贫、好古,这是正面写“素”,好奇,这是补充发展“素”,一个“素心”被层层展开,即生动,又准确,的确是大诗人的手笔。
  再看《拟古》其五:“东方有一士,被服常不完。三旬九遇食,十年着一冠。辛勤无此比,常有好容颜。我欲观其人,晨去越河关。青松夹路生,白云宿檐端。知我故来意,取琴为我弹。上弦惊别鹤,下弦操孤鸾。愿留就君住,从今至岁寒。”诗歌层次井然。前六句写所闻,而以“我欲观其人”二句结之。《说文》:“观,谛视也。”《春秋穀梁传》隐公五年曰:“常事曰视,非常曰观。”可见“观”是细心考察之义。耳闻其人其事,固然心生敬佩,愿相结交,但传闻未必尽真,所以要观之察之。诗歌后半即所观所察。居家在青松白云间,所乐在清琴,所弹为《别鹤操》《孤鸾操》,其人之高洁耿介可知,所以心悦诚服,愿意留住。不但愿意留住,而且要“从今至岁寒”,则一往倾心之态溢于言表。所以前面的“观”字,后面“从今”一句,将诗人的心态传达得颇为入神。
  《拟古》其五在后世颇有模拟者,试举二首作为比较,即可看出陶诗平常言语而精确,诚非易学。白居易《丘中有一士二首》其二:“丘中有一士,守道岁月深。行披带索衣,坐拍无弦琴。不饮浊泉水,不息曲木阴。所逢苟非义,粪土千黄金。乡人化其风,熏如兰在林。智愚与强弱,不忍相欺侵。我欲访其人,将行复沈吟。何必见其面,但在学其心。”元明之际的张羽《拟古十首》其七:“薄游上东门,南望青山阿。松柏郁苍苍,绝顶亦嵯峨。中有避世者,存身养元和。我欲求其人,年岁空蹉跎。……”白居易用“访”,张羽用“求”,都是信之不疑,意味便薄,后面也难以为继。陶诗遣词造句之佳,如此比较,便一目了然。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中文系)
其他文献
摘要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对提升当代大学生精神文明境界有重要的意义。高校要通过完善高校文学素养课程设置,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社会实践等途径加强学生文学素养和传统美德教育研究。  关键词 文学素养 传统美德    文学素养与继承传统美德的内涵    文学素养是指人们在认识社会、接受教育和陶冶情操的同时,了解一定的文学理论、掌握一定的文学常识、具备一定的文学创作能力、养成一定的文学阅读习惯和具
【摘要】人文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加快农村文化建设,搞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稳定充实文化队伍,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挖掘和提高乡土文化的竞争力,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人文精神素质。  【关键词】人文精神 农民生活 文化活动 农村文化    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农村文化供需矛盾  发展农村文化,提升农民的人文素质,没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基础文化设施是
诗人说,书信是鲤鱼和鸿雁送来的。鱼和雁是大自然的邮递员。在古人的想象中,鱼走水路,雁走航空,千里万里,给人把信送到手。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传递信件是那样不容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手捧家书,喜泪横流;“一春鱼雁无消息”,盼信盼得心痛。信也叫鱼书,人捎来的信,也叫鸿便,鱼和鸿,游的是乡愁和寂寞,飞的是亲情和友情。  写信就是面对特定的一个人——“这一个”说话。有话好好说是必须的。写信不光要句句
“雙十一”对李双双来说比较重要。不是因为要抢多少红包,买哪种秋裤,而是有件特别要紧的事情等着他。  李双双是位中年男性。因为出生时应该还有个双胞胎弟弟,但夭折了,所以他的名字是一种纪念。从小被误读成女性的困扰,时间久了就有种算了随它去吧的被动式潇洒。改名字也是想过,太麻烦了,尤其一想到会听不到耳边的那声“双儿”,他走着走着就停了下来。  李双双离婚后,九岁的儿子李单单跟着他。五岁的时候,他和妈妈说
卢卡和派对东道主说了声再见。他告别了酒精和他的朋友们,回头投以最后的一瞥,就差挥手了,仿佛他就要永久被放逐。找到外套,他觉得如释重负,但也不是没有遗憾。那些朋友中有许多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有一些他从十八岁就相识,一起在一家小型戏剧杂志共事过——正在那张舒适的沙发上笑谈渴饮,那个大房间里挂着现代绘画。其他人正在温和宜人的阳台上聊着天,抽着烟,整个城市尽收眼底。七十大寿的缘故,有几位朋友捎上了一家
初唐时期,有两位颇负盛名的诗人,一位是沈佺期,一位是宋之问,人们并称之为“沈宋”,相比而言,我认为沈佺期的诗作,更能体现初唐诗风的特点。  现存沈佺期的诗歌,据知有一百四十多首。而最受人关注,可以被视为精品的,不过是《独不见》《杂诗(其三)》和《龙池篇》三首。尤其是《独不见》,甚至被胡应麟视为“初唐七律之冠”(《诗薮·内编》)。从诗的特点和创作技巧看,这评价也不是没有道理。  沈佺期和宋之问,都是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从一波三折的通过到实施,其在适用过程中又面临着与婚姻法等其他法律的冲突与和谐问题。在《物权法》实施以后,应当依据“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特别法优于一般法”“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解决法律适用中的冲突问题。  [关键词]物权法 婚姻法 冲突    一则案例引发的思考    陈小刚和彭芸1990年结婚,2001年两人购买了一套二居室住房,房屋产权证上登记的是陈小刚的名字。2
一  冰箱上贴着打印纸,用英语写着十条指令。一旦地震发生,请迅速离开房屋,去空旷处等候。发生海啸时,应朝Te Ara o Toi(山腳下那条旧土路)方向疏散。若是火山爆发,安全的集结地点在Ara Tapu——也就是环岛公路两侧。王吉气得扔下吹风机,披上浴袍冲出卫生间。她打开冰箱,抓出一瓶皮诺,夹着酒杯,顺手抓下那张纸,余怒未消地坐到阳台上。  外面下着暴雨,狂风在棕榈树叶间横扫。很奇怪,阳台上却只
一  一幢静悄悄的房子里,一位年轻画家正站在画室敞开的法式落地玻璃门前,他妻子两周前刚死于一场车祸。他两脚叉得很开,一副要揍人的架势,脸上那沮丧的神色也和他眼前的和平景象不相协调。一道绿茵茵的斜坡,点缀着几片枫树上掉落的斑斓树叶,向一个池塘伸展过去,那里,池水正漫过他春天里建造的石头堤坝。附近的一个农夫,一个躬腰曲背、目光炯炯的老人,正在伸入池塘的一截木码头上缓缓地来回走动,将一副红白相间的巴斯鲈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苏轼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有的词选对此存疑,但从词的精神脉络可以肯定的是,这阕词确为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于黄州之后所作。东坡此词,“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