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豆瓣网对城市生活网络公共领域的构建
⒈从咖啡馆说起
对公共领域的探讨,或许可以从咖啡馆说起。
起初它可能只是闲聊和休闲的地方,但是后来的事情就不仅是咖啡馆所能涵盖的了。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的最初形式主要是18世纪的咖啡馆或辩论协会,在这些地方,人们可以主动参与公共生活、讨论并形成政治计划。
在这里,咖啡馆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和开放的公共平台,供私人交谈,逐渐形成民意。最早的公共领域,应运而生。
⒉豆瓣网是个咖啡馆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豆瓣网是网络上的一个咖啡馆。这里聚集的人不在少数,共同兴趣小组人数亦在不断扩增:
官方页面数据(2007年发布):
成立于2005年3月6日
注册成员数:145044 (最新数据:2943342。2009年4月6日)
城市居民数:22258(注册成员中按城市自主分类者)
成立小组数:5981(05/04/25第一个公益性质的小组出现在豆瓣)
每天“喝咖啡的顾客”来往的频率相当可观:
页面观察数据(2006/4/18页面即时观察数据)
平均每天增加注册成员:900人左右
平均每天增加城市居民数:150人左右
平均每天增加小组数:50个左右
可见“豆瓣咖啡馆”的人气和活跃指数,那么,它是否做到了更重要的一点,即营造出和咖啡香一般的人文气息,提供平等对话和讨论公共事务的平台呢?
⒊从“咖啡馆”到“公共领域”
真正重要的是身在“咖啡馆”其中的人及其言论,思想和活动。
豆瓣网得名于其开发者杨勃曾经居住的北京朝阳门附近的“豆瓣胡同”。它因为开创了国内Web2.0新模式而闻名,用户可根据个人兴趣,收藏书籍、音乐或电影,同时可以实现与其他用户对相关议题的互动。
哈贝·马斯在其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变迁》(Jurgen Habermas,192,1989)中指出:“公共领域是指一种“空间”的观念……多少可以提供一种自主与开放的公共论坛。人们可以自由接近使用这种空间……“空间”处在社会的“基底”和“顶层”之间,并且成为两者的中介……①”
网络提供了“多少可以提供一种自主与开放的公共论坛”。在豆瓣网上,限于特定话题,成员可以相对地“自由接近和使用”,但是目前它到底是否真的已经成为哈氏所谓的“中介”呢?至少从文学和艺术领域来看,它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相当一部分成员的品位(比如在对书籍、电影和CD的品位和购买选择的行动方面)。然而在其他领域,这样说还为时过早。
⒋豆瓣网在城市网络公共领域构建的过程中所做出的有益尝试
以豆瓣的“小组”功能为例,可以初步窥见“网络公共领域”的形成和发展。
“小组”,即某一豆瓣成员对某个议题感兴趣,可以自由成立一个相关的小组。其他感兴趣的人可以自由加入和退出,发起话题,参与讨论以及小组活动。
麦奎尔在谈及“媒介变革对公共兴趣的意义”有过这样的论述:
“由于‘私有化’”,个人主义和世俗化的结果,“公共领域”似乎已经缩小了……个人主义、相对主义和易变性等情况,增加了多数人的依赖性和脆弱性……任何“公众兴趣”的特征现在或许更加易变和无常,有待不断地重新界定。”
小组是其成员“公共兴趣”的集中和典型的体现,从设立起就广受欢迎。不论从数量、参加人数还是帖子更新频率都使许多传统社区望尘莫及。但这还不是重点。
零散的小组看上去似乎是大家兴趣焦点的“碎片化”,但也许可以这样理解:在豆瓣这个大咖啡馆下,小组是分设的小隔间。这样一来,大家不至于淹没在过于庞大和混杂的信息中,得以在相对专一的领域,探讨共同的兴趣话题。
虽然传统的网络社区也做了基本的分类,比如文学、摄影等。但是豆瓣的“小组化”极为精准的兴趣关键词,帮助成员搜索兴趣更为清晰、高效和纯粹,同时也增强了成员的归属感。
比如在“小组搜索”中输入“传播学”,出现七十余条目。最活跃的是“媒介与传播研究”小组,建于2005年5月10日,目前小组成员为4792人(2009-04-06页面实时观察数据)。
小组中成员之间地位平等,讨论相对公开和自由,主要依赖个人兴趣的一致或知识结构背景的相似,形成凝聚力,保持这一网络公共领域的相对稳定和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小组中设有“小组收藏”功能,这里集中体现出了该小组成员的公共兴趣和共同话题,具有某一特定领域的代表性。
当然不排除纯粹出于娱乐目的的小组。娱乐也是媒介的主要功能之一。没有绝对的“小众”,大多数人“小众”和“私人”的特征集合,很可能形成一个新的“公共群体”。
二、豆瓣依托网络对城市生活的现实公共领域构建的有益尝试
“网络—现实—网络”的良性循环
如果说小组功能还停留在传统的“线上活动”,那么豆瓣的“同城”功能无疑提供了另一种“线下”的极具现实意义的视野。
用户在自己的个性化主页上,点击进入“同城”,即可选择进入所在城市。以广州为例,选择进入,就出现了这样一个页面,如图1所示:

图1
左侧搜索栏,可了解 “今日”,“最近一周”等在广州的各项活动。接着是活动分类,同城成员可选择自己喜欢的门类,这相当于咖啡馆的一个菜单目录。成员对这个城市的特定领域感兴趣,都可由此找到入口。中间栏为活动的简介,包括时间、地点、发起人、和目前“参加”以及“感兴趣”的人数。点击进入可了解详情。右栏是“活动推广”,列出了近期比较重要或是该城市多数成员感兴趣的信息。这像是咖啡馆的一个小黑板,大家关注的城市事件或者话题集中在这里反映,也可以吸引更多的目光。活动推广下面是本城市的成员喜欢去的地方,这实际上又像是临走出咖啡馆的一个岔路口,从这里你可以去往更多的地方。
这里重点以活动分类中的“公益”为例,来研究同城成员聚集起来为了城市的公共事务所做的努力,以及豆瓣“同城”对于城市公共生活领域的突破性尝试。

图2
以图2示例,这是一个组织志愿者前往广州图书馆整理义工的活动。活动有详细的主页,完整地介绍了整理图书的具体操作步骤。如第一步:“怎样发现乱架图书”?后附有详尽的文字解释。步骤介绍后,还留有“中国图书分类法简表”的网址供活动成员查阅。
“活动介绍”下方是“活动照片”。发起者或者参加者上传照片至此栏目,一方面是对该活动的一个反馈和总结,另一方面也是对后来感兴趣者或是准备参与者的介绍,起到鼓励或是宣传活动的作用。
此外,还设有“活动论坛”用于解答活动的相关问题,或是参加者之间的经验交流,感受和心得。
这个案例的兴奋点在于,同城活动体现出一个居民参加城市公共生活的一个新兴的模式:“网络——现实——网络”。
第一个阶段,同城用户登陆,在网络上发现了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如果条件适宜,很可能亲身参加该活动。这时他着重于了解活动详情、具体步骤、操作方法,这一切都是通过网络——即在豆瓣这个平台上实现。
第二个阶段,由于前一个阶段打下了各方面的基础(技术准备和心理准备),这时,豆瓣网的活动引导人们从“网上”来到“网下”,在现实的城市公共的生活中,兴趣相投的人一起参与到一项活动里,不只是单纯地在网络上的文字对话,而是迈出了这关键性的一步——回归城市生活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和行动对谈,弥补了虚拟和现实世界很难实现对接的真空部分。
第三个阶段,活动主体结束。同城居民回到豆瓣,交流彼此的心得,总结此次活动的收益或教训。这是一个良性反馈的过程。
其中第二个阶段,正是豆瓣网对于城市“公共领域”构建所做出的有益尝试。它不再局限为一个言论和交流相对自由的网络论坛上的“公共领域”,而是引导城市居民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以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为起点,进行真实交往,自发参与到公共活动当中去。
三、对“豆瓣模式”及城市“公共领域”的思考
首先,“网上(‘虚拟’)公共领域”的界定问题。学界尚未有定论。在为数不多的研究中,有学者给出这样的定义:
“近年网络技术不断发展……虚拟社会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互动场域……这个场域的部分空间构成了全新的公共领域,即虚拟公共领域……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构成要素上,包括自由的参与者,水平式多向沟通的媒介和多元论述达成的共识。①”
而正如格雷姆·伯顿所说:“如果有人说‘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重新界定的公共领域’那这种想法并非完全不可能实现,但目前还远未完成。互联网技术已经为开展社会和政治讨论开辟了一个潜在的、新的公共论坛……还有待进一步完善。②”
此外,并不是所有的群体都有条件使用网络,拿到通往“网络公共领域”的钥匙。豆瓣上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小组为边缘和弱势群体提供了发声的渠道。问题在于,弱势群体使用网络的机率有多大?该群体中的意见领袖,是否有条件使用网络并进入到公共领域当中?“网络公共领域”正在甚至已经形成,它的发展趋势如何?如何利用它与现实公共领域建立良性互动的联系?这些已经面临的问题和即将应对的挑战,有待于传播学者和社会学者做更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再者,网络媒体构建“公共领域”需要注意的问题。既然网络“公共领域”可以平等地提供给所有人使用,那么如何保障每个进入者自由的同时,给予必要的监管和引导,这也是不可忽略的课题。
当然,豆瓣模式存在它的局限性。比照公共领域的概念,在政治方面,豆瓣涉及的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课本等相关读物。相关小组也都只是对政治学理的探讨,话题不常涉及对现实问题的讨论。从这个角度,豆瓣距离“公共领域”还很遥远。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这一“公共领域”在各方面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自发形成,豆瓣并没有刻意引导,而是在实现它的其他功能的同时,无意中参与到这样一个构建“公共领域”的进程,就好像早期“咖啡馆”起初只是提供给人们休闲和聊天的地方。
注释
① 陆洪勇:《豆瓣网的调查分析》,草根网,http://www.20ju.com/content/V26057.htm
② 丹尼斯·麦奎尔、崔宝国、李琨:《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2页
③唐雨:《虚拟公共领域的构成及特征》[A],《2007社会工程与管理国际会议论文集》[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④ 格雷姆·伯顿、史安斌:《媒介与社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37页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⒈从咖啡馆说起
对公共领域的探讨,或许可以从咖啡馆说起。
起初它可能只是闲聊和休闲的地方,但是后来的事情就不仅是咖啡馆所能涵盖的了。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的最初形式主要是18世纪的咖啡馆或辩论协会,在这些地方,人们可以主动参与公共生活、讨论并形成政治计划。
在这里,咖啡馆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和开放的公共平台,供私人交谈,逐渐形成民意。最早的公共领域,应运而生。
⒉豆瓣网是个咖啡馆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豆瓣网是网络上的一个咖啡馆。这里聚集的人不在少数,共同兴趣小组人数亦在不断扩增:
官方页面数据(2007年发布):
成立于2005年3月6日
注册成员数:145044 (最新数据:2943342。2009年4月6日)
城市居民数:22258(注册成员中按城市自主分类者)
成立小组数:5981(05/04/25第一个公益性质的小组出现在豆瓣)
每天“喝咖啡的顾客”来往的频率相当可观:
页面观察数据(2006/4/18页面即时观察数据)
平均每天增加注册成员:900人左右
平均每天增加城市居民数:150人左右
平均每天增加小组数:50个左右
可见“豆瓣咖啡馆”的人气和活跃指数,那么,它是否做到了更重要的一点,即营造出和咖啡香一般的人文气息,提供平等对话和讨论公共事务的平台呢?
⒊从“咖啡馆”到“公共领域”
真正重要的是身在“咖啡馆”其中的人及其言论,思想和活动。
豆瓣网得名于其开发者杨勃曾经居住的北京朝阳门附近的“豆瓣胡同”。它因为开创了国内Web2.0新模式而闻名,用户可根据个人兴趣,收藏书籍、音乐或电影,同时可以实现与其他用户对相关议题的互动。
哈贝·马斯在其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变迁》(Jurgen Habermas,192,1989)中指出:“公共领域是指一种“空间”的观念……多少可以提供一种自主与开放的公共论坛。人们可以自由接近使用这种空间……“空间”处在社会的“基底”和“顶层”之间,并且成为两者的中介……①”
网络提供了“多少可以提供一种自主与开放的公共论坛”。在豆瓣网上,限于特定话题,成员可以相对地“自由接近和使用”,但是目前它到底是否真的已经成为哈氏所谓的“中介”呢?至少从文学和艺术领域来看,它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相当一部分成员的品位(比如在对书籍、电影和CD的品位和购买选择的行动方面)。然而在其他领域,这样说还为时过早。
⒋豆瓣网在城市网络公共领域构建的过程中所做出的有益尝试
以豆瓣的“小组”功能为例,可以初步窥见“网络公共领域”的形成和发展。
“小组”,即某一豆瓣成员对某个议题感兴趣,可以自由成立一个相关的小组。其他感兴趣的人可以自由加入和退出,发起话题,参与讨论以及小组活动。
麦奎尔在谈及“媒介变革对公共兴趣的意义”有过这样的论述:
“由于‘私有化’”,个人主义和世俗化的结果,“公共领域”似乎已经缩小了……个人主义、相对主义和易变性等情况,增加了多数人的依赖性和脆弱性……任何“公众兴趣”的特征现在或许更加易变和无常,有待不断地重新界定。”
小组是其成员“公共兴趣”的集中和典型的体现,从设立起就广受欢迎。不论从数量、参加人数还是帖子更新频率都使许多传统社区望尘莫及。但这还不是重点。
零散的小组看上去似乎是大家兴趣焦点的“碎片化”,但也许可以这样理解:在豆瓣这个大咖啡馆下,小组是分设的小隔间。这样一来,大家不至于淹没在过于庞大和混杂的信息中,得以在相对专一的领域,探讨共同的兴趣话题。
虽然传统的网络社区也做了基本的分类,比如文学、摄影等。但是豆瓣的“小组化”极为精准的兴趣关键词,帮助成员搜索兴趣更为清晰、高效和纯粹,同时也增强了成员的归属感。
比如在“小组搜索”中输入“传播学”,出现七十余条目。最活跃的是“媒介与传播研究”小组,建于2005年5月10日,目前小组成员为4792人(2009-04-06页面实时观察数据)。
小组中成员之间地位平等,讨论相对公开和自由,主要依赖个人兴趣的一致或知识结构背景的相似,形成凝聚力,保持这一网络公共领域的相对稳定和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小组中设有“小组收藏”功能,这里集中体现出了该小组成员的公共兴趣和共同话题,具有某一特定领域的代表性。
当然不排除纯粹出于娱乐目的的小组。娱乐也是媒介的主要功能之一。没有绝对的“小众”,大多数人“小众”和“私人”的特征集合,很可能形成一个新的“公共群体”。
二、豆瓣依托网络对城市生活的现实公共领域构建的有益尝试
“网络—现实—网络”的良性循环
如果说小组功能还停留在传统的“线上活动”,那么豆瓣的“同城”功能无疑提供了另一种“线下”的极具现实意义的视野。
用户在自己的个性化主页上,点击进入“同城”,即可选择进入所在城市。以广州为例,选择进入,就出现了这样一个页面,如图1所示:

图1
左侧搜索栏,可了解 “今日”,“最近一周”等在广州的各项活动。接着是活动分类,同城成员可选择自己喜欢的门类,这相当于咖啡馆的一个菜单目录。成员对这个城市的特定领域感兴趣,都可由此找到入口。中间栏为活动的简介,包括时间、地点、发起人、和目前“参加”以及“感兴趣”的人数。点击进入可了解详情。右栏是“活动推广”,列出了近期比较重要或是该城市多数成员感兴趣的信息。这像是咖啡馆的一个小黑板,大家关注的城市事件或者话题集中在这里反映,也可以吸引更多的目光。活动推广下面是本城市的成员喜欢去的地方,这实际上又像是临走出咖啡馆的一个岔路口,从这里你可以去往更多的地方。
这里重点以活动分类中的“公益”为例,来研究同城成员聚集起来为了城市的公共事务所做的努力,以及豆瓣“同城”对于城市公共生活领域的突破性尝试。

图2
以图2示例,这是一个组织志愿者前往广州图书馆整理义工的活动。活动有详细的主页,完整地介绍了整理图书的具体操作步骤。如第一步:“怎样发现乱架图书”?后附有详尽的文字解释。步骤介绍后,还留有“中国图书分类法简表”的网址供活动成员查阅。
“活动介绍”下方是“活动照片”。发起者或者参加者上传照片至此栏目,一方面是对该活动的一个反馈和总结,另一方面也是对后来感兴趣者或是准备参与者的介绍,起到鼓励或是宣传活动的作用。
此外,还设有“活动论坛”用于解答活动的相关问题,或是参加者之间的经验交流,感受和心得。
这个案例的兴奋点在于,同城活动体现出一个居民参加城市公共生活的一个新兴的模式:“网络——现实——网络”。
第一个阶段,同城用户登陆,在网络上发现了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如果条件适宜,很可能亲身参加该活动。这时他着重于了解活动详情、具体步骤、操作方法,这一切都是通过网络——即在豆瓣这个平台上实现。
第二个阶段,由于前一个阶段打下了各方面的基础(技术准备和心理准备),这时,豆瓣网的活动引导人们从“网上”来到“网下”,在现实的城市公共的生活中,兴趣相投的人一起参与到一项活动里,不只是单纯地在网络上的文字对话,而是迈出了这关键性的一步——回归城市生活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和行动对谈,弥补了虚拟和现实世界很难实现对接的真空部分。
第三个阶段,活动主体结束。同城居民回到豆瓣,交流彼此的心得,总结此次活动的收益或教训。这是一个良性反馈的过程。
其中第二个阶段,正是豆瓣网对于城市“公共领域”构建所做出的有益尝试。它不再局限为一个言论和交流相对自由的网络论坛上的“公共领域”,而是引导城市居民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以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为起点,进行真实交往,自发参与到公共活动当中去。
三、对“豆瓣模式”及城市“公共领域”的思考
首先,“网上(‘虚拟’)公共领域”的界定问题。学界尚未有定论。在为数不多的研究中,有学者给出这样的定义:
“近年网络技术不断发展……虚拟社会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互动场域……这个场域的部分空间构成了全新的公共领域,即虚拟公共领域……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构成要素上,包括自由的参与者,水平式多向沟通的媒介和多元论述达成的共识。①”
而正如格雷姆·伯顿所说:“如果有人说‘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重新界定的公共领域’那这种想法并非完全不可能实现,但目前还远未完成。互联网技术已经为开展社会和政治讨论开辟了一个潜在的、新的公共论坛……还有待进一步完善。②”
此外,并不是所有的群体都有条件使用网络,拿到通往“网络公共领域”的钥匙。豆瓣上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小组为边缘和弱势群体提供了发声的渠道。问题在于,弱势群体使用网络的机率有多大?该群体中的意见领袖,是否有条件使用网络并进入到公共领域当中?“网络公共领域”正在甚至已经形成,它的发展趋势如何?如何利用它与现实公共领域建立良性互动的联系?这些已经面临的问题和即将应对的挑战,有待于传播学者和社会学者做更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再者,网络媒体构建“公共领域”需要注意的问题。既然网络“公共领域”可以平等地提供给所有人使用,那么如何保障每个进入者自由的同时,给予必要的监管和引导,这也是不可忽略的课题。
当然,豆瓣模式存在它的局限性。比照公共领域的概念,在政治方面,豆瓣涉及的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课本等相关读物。相关小组也都只是对政治学理的探讨,话题不常涉及对现实问题的讨论。从这个角度,豆瓣距离“公共领域”还很遥远。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这一“公共领域”在各方面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自发形成,豆瓣并没有刻意引导,而是在实现它的其他功能的同时,无意中参与到这样一个构建“公共领域”的进程,就好像早期“咖啡馆”起初只是提供给人们休闲和聊天的地方。
注释
① 陆洪勇:《豆瓣网的调查分析》,草根网,http://www.20ju.com/content/V26057.htm
② 丹尼斯·麦奎尔、崔宝国、李琨:《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2页
③唐雨:《虚拟公共领域的构成及特征》[A],《2007社会工程与管理国际会议论文集》[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④ 格雷姆·伯顿、史安斌:《媒介与社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37页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