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河南省排球三线教练员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表明:教练员队伍年龄结构和执教年限都比较合理,学历层次较以前明显提高,职称结构不合理,运动技术水平较高;比较重视岗位培训,科研和能力较弱;具有较高的敬业精神和事业心;教练员输送率较好,但相互间的差异很大。
[关键词]河南省;三线;排球教练员;现状
[中图分类号]G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5-0068-02
1河南省三线排球教练员基本情况
11教练员年龄和执教年限
调查表明,河南省排球三线教练员年龄结构中25岁以下和46岁以上比例基本相等,分别占总人数的117%和13%,36~45岁的占教练员总人数的247%,26~35岁占教练员总人数的506%,达到教练员人数的峰值,说明教练员队伍正处于年富力强的黄金时期;对教练员执教年限,执教6~10年的教练员占总人数的325%,达到人数的峰值,执教11年以上的占总人数的558%。据有关研究表明,优秀教练员成才一般需要22~24年,除10年左右的运动员经历,从开始执教到成为优秀教练员,要经过适应准备期、适应发展期、创造提高和稳定发展期4个阶段,为12~14年[1]。可见,河南省排球三线教练员队伍无论从年龄结构还是执教年限都比较合理,这样的教练群体既可以发挥老教练“传”“帮”“带”的作用,又可以培养和锻炼青年教练;既可以解决教练群体的新老交替问题,保证教练群体的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又可以维持教练群体的最佳功能状态。
12教练员职称与学历
调查表明,河南省排球三线教练员高中低职称分别占117%、403%和481%,高中低职称比为11 ∶4 ∶48,而国家规定的三线运动队教练员职称比3 ∶10 ∶7,有资料表明,高级职称比例达到25%~30%,才能保证训练的知识化、科学化水平。可见,河南省排球三线教练员初级职称比例明显偏高,而高级职称教练员数量亦远远达不到要求。
学历代表一个人接受正规教育的程度,学历结构是反映教练员队伍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的重要指标。其中,教练员中研究生学历有1人,本科学历共有48人,占总人数的623%,专科学历共有24人,占总人数的312%,专科以下有4人,占总人数的52%。据有关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河南省排球三线教练员专科学历以上占646%。可见,河南省排球三线教练员学历层次较以前明显提高,层次提高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加大了对教练员的学历要求和培训力度,各类高等院校尤其是体育院校开办的成人教育班、学位班以及函授班等学历教育形式大大促进了教练员学历层次的提高;其次,我国体育高等院校开设运动训练专业,招收许多退役排球运动员,部分学生毕业后又充实到排球教练员队伍中去。针对教练员学历获得方式调查,全日制占总人数的455%,不足总人数的1/2。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河南省排球三线教练员单从学历层次上看能够较好地满足知识经济对当代体育发展和排球运动科学化训练的需要,然而,函授、成人教育等学历教育使教练员对知识的掌握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使得这部分教练员的文凭质量难以保证,造成含金量不足。
2教练员的培训与学习
一种系统,如果只有输出没有输入,这个系统将无法维持,甚至会丧失系统应有的功能。作为排球教练员人才的自身功能,也可以看作一个系统,要保持该系统的正常运转,必须重视教练员的才能输入这一环节。调查显示,河南省排球三线教练员参加培训的机会并不多,532%的教练员每年仅1次,195%的教练员有2次,每年3次以上的仅占13%,而调查的教练员中竟有30%的教练员每年参加培训的次数为0次,甚至几年没有一次;对教练员参加培训渴望程度,584%的教练员感觉非常需要参加培训班,不需要和非常不需要参加的人数为零;在对教练员岗位培训的方式,77位教练员中442%认为一般,351%表示不满意;对培训内容满意程度,584%的教练员认为一般,234%认为不满意;对教练员继续教育的认识程度,重要程度以上的教练员占675%,认为一般的教练员占26%,而65%的教练员认为不重要;对教练员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方式,通过参加各种培训班的51人,占总人数的662%,利用互联网方式占585%,而能利用图书、期刊、报纸、学术论文等文献资料提高业务水平仅占299%。在实地走访中了解到,基层训练单位用于图书资料建设的费用极少,期刊资料种类少且更新非常缓慢,也就很难满足教练员的需求。从以上分析看出,河南省排球三线教练员比较重视通过岗位培训提高自己的执教水平,但培训次数、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等与教练员的实际需要有一定的差距。同时,教练员对继续教育的认识程度很高,网上信息资源成为教练员获取信息资源的重要部分。
3教练员科研情况
科学文献是记录科研成果的重要形式,任何一项科研和技术创新都是以撰写必要的科学文献为其最后阶段,发表的科学文献数量是评价研究群体科研能力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调查表明,河南省排球三线教练员中从未发表科研论文的有55位,占总人数的714%,发表1篇的占182%,各有1人发表3篇和4篇;在33篇科研论文中发表于国家级刊物共3篇,独立或第1位作者的仅13篇,占总数的394%,其余的论文不排除为职称而凑论文的可能性;对训练和科研的重要程度调查,有57位教练认为训练比科研更重要,占总人数的74%,只有8位教练认为训练和科研同样重要,而12位教练员认为科研无所谓,而国家排球队提出了“像搞训练一样搞科研、像搞科研一样搞训练”的训练科研指导思想,这种指导思想也应在基层运动队中得以积极贯彻。访谈中了解到,许多教练员认为因职称评定对科研有一定要求,一般不会“浪费”时间进行科研。可见,河南省排球三线教练员科研和技术创新意识、观念比较薄弱,科研能力较弱,也就很难将训练中取得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成果。
4教练员执教态度
教练员的执教态度是一种内部状态,它可直接影响教练员某些行为,从而对训练工作的效果起着积极的作用。调查表明,非常喜欢排球训练工作的教练员有33人,占总人数的429%,比较喜欢的占273%,不太喜欢的占104%;883%的教练员继续从事排球训练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训练水平,有117%的教练员维持现状、等待机会以便改行从事其他工作;对教练员从事排球训练工作的目的,805%的教练员是喜欢排球教练员职业,从而实现自我价值,195%教练员是为了生存的需要。可见,河南省排球三线大部分教练员具有较高的敬业精神和事业心,责任感强,执教积极性强。
5教练员激励机制
教练员在训练中起着主导作用,在强调教练员责任的同时,也应提高教练员的待遇,重视激发和调动教练员工作的积极性。目前,河南省排球三线教练员的激励措施以比赛成绩奖、输送奖、科研奖以及公费进修等内容为主。调查中发现,比赛成绩奖的力度远远超过输送奖,这种奖励制度的导向作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练员的训练目标过于注重比赛成绩。近些年,河南省虽然加大了运动员“跟踪奖”,但对三线教练员来说是遥不可及的事情,由此也就导致了部分教练员“有好苗子也不愿意向上输送,留在手里拿名次比输送更实惠”,而激励措施不够完善、论资排辈现象严重、工资太低、付出与回报不相称、社会地位差以及训练条件差等则是影响教练员工作积极性的主要方面。因此,河南省排球三线要在教练员中全面推行教练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结构工资制、风险抵押制、末位淘汰制,从而强化激励机制、制约机制、竞争机制、淘汰机制的作用,以及通过人事制度的不断改革,不断提高教练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要改善训练场地和设施条件、提高教练员的工资和奖金,提高教练员的社会地位。
6教练员输送运动员情况
调查表明,河南省排球三线教练员平均每负责124个运动员的训练工作,近50%的教练员负责训练的学生人数在11~20名。最近3年,平均每位教练员输送运动员2~3名,有494%的教练员输送了3~4名运动员,91%的教练员输送了5名以上运动员,但也有273%的教练员没有输送。由此可看出,河南省排球三线教练员整体输送率较好,但相互间的差异很大,说明教练员训练水平参差不齐。
7结论
(1)河南省排球三线教练员队伍年龄结构和执教年限都比较合理,学历层次较以前提高,职称结构中初级职称偏多,高级职称偏少,教练员运动训练经验丰富和具有较高的运动技术水平。
(2)河南省排球三线教练员比较重视通过岗位培训提高自己的执教水平,对继续教育的认识程度很高,但培训次数、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等与教练员的实际需要有一定的差距。
(3)河南省排球三线教练员科研和技术创新意识、观念比较薄弱,科研能力较弱。
(4)河南省排球三线教练员具有较高的敬业精神和事业心,责任感强,执教积极性强。
(5)河南省排球三线教练员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不完善、论资排辈严重、工资太低、付出与回报不相称、社会地位差以及训练条件差等成为影响教练员工作积极性的主要方面。
(6)河南省排球三线教练员整体输送率较好,但相互间的差异很大,教练员训练水平参差不齐。
参考文献:
[1]高松山河南省竞技体育现状及其培养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05,25(2):27.
[2]杨再淮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关键词]河南省;三线;排球教练员;现状
[中图分类号]G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5-0068-02
1河南省三线排球教练员基本情况
11教练员年龄和执教年限
调查表明,河南省排球三线教练员年龄结构中25岁以下和46岁以上比例基本相等,分别占总人数的117%和13%,36~45岁的占教练员总人数的247%,26~35岁占教练员总人数的506%,达到教练员人数的峰值,说明教练员队伍正处于年富力强的黄金时期;对教练员执教年限,执教6~10年的教练员占总人数的325%,达到人数的峰值,执教11年以上的占总人数的558%。据有关研究表明,优秀教练员成才一般需要22~24年,除10年左右的运动员经历,从开始执教到成为优秀教练员,要经过适应准备期、适应发展期、创造提高和稳定发展期4个阶段,为12~14年[1]。可见,河南省排球三线教练员队伍无论从年龄结构还是执教年限都比较合理,这样的教练群体既可以发挥老教练“传”“帮”“带”的作用,又可以培养和锻炼青年教练;既可以解决教练群体的新老交替问题,保证教练群体的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又可以维持教练群体的最佳功能状态。
12教练员职称与学历
调查表明,河南省排球三线教练员高中低职称分别占117%、403%和481%,高中低职称比为11 ∶4 ∶48,而国家规定的三线运动队教练员职称比3 ∶10 ∶7,有资料表明,高级职称比例达到25%~30%,才能保证训练的知识化、科学化水平。可见,河南省排球三线教练员初级职称比例明显偏高,而高级职称教练员数量亦远远达不到要求。
学历代表一个人接受正规教育的程度,学历结构是反映教练员队伍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的重要指标。其中,教练员中研究生学历有1人,本科学历共有48人,占总人数的623%,专科学历共有24人,占总人数的312%,专科以下有4人,占总人数的52%。据有关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河南省排球三线教练员专科学历以上占646%。可见,河南省排球三线教练员学历层次较以前明显提高,层次提高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加大了对教练员的学历要求和培训力度,各类高等院校尤其是体育院校开办的成人教育班、学位班以及函授班等学历教育形式大大促进了教练员学历层次的提高;其次,我国体育高等院校开设运动训练专业,招收许多退役排球运动员,部分学生毕业后又充实到排球教练员队伍中去。针对教练员学历获得方式调查,全日制占总人数的455%,不足总人数的1/2。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河南省排球三线教练员单从学历层次上看能够较好地满足知识经济对当代体育发展和排球运动科学化训练的需要,然而,函授、成人教育等学历教育使教练员对知识的掌握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使得这部分教练员的文凭质量难以保证,造成含金量不足。
2教练员的培训与学习
一种系统,如果只有输出没有输入,这个系统将无法维持,甚至会丧失系统应有的功能。作为排球教练员人才的自身功能,也可以看作一个系统,要保持该系统的正常运转,必须重视教练员的才能输入这一环节。调查显示,河南省排球三线教练员参加培训的机会并不多,532%的教练员每年仅1次,195%的教练员有2次,每年3次以上的仅占13%,而调查的教练员中竟有30%的教练员每年参加培训的次数为0次,甚至几年没有一次;对教练员参加培训渴望程度,584%的教练员感觉非常需要参加培训班,不需要和非常不需要参加的人数为零;在对教练员岗位培训的方式,77位教练员中442%认为一般,351%表示不满意;对培训内容满意程度,584%的教练员认为一般,234%认为不满意;对教练员继续教育的认识程度,重要程度以上的教练员占675%,认为一般的教练员占26%,而65%的教练员认为不重要;对教练员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方式,通过参加各种培训班的51人,占总人数的662%,利用互联网方式占585%,而能利用图书、期刊、报纸、学术论文等文献资料提高业务水平仅占299%。在实地走访中了解到,基层训练单位用于图书资料建设的费用极少,期刊资料种类少且更新非常缓慢,也就很难满足教练员的需求。从以上分析看出,河南省排球三线教练员比较重视通过岗位培训提高自己的执教水平,但培训次数、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等与教练员的实际需要有一定的差距。同时,教练员对继续教育的认识程度很高,网上信息资源成为教练员获取信息资源的重要部分。
3教练员科研情况
科学文献是记录科研成果的重要形式,任何一项科研和技术创新都是以撰写必要的科学文献为其最后阶段,发表的科学文献数量是评价研究群体科研能力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调查表明,河南省排球三线教练员中从未发表科研论文的有55位,占总人数的714%,发表1篇的占182%,各有1人发表3篇和4篇;在33篇科研论文中发表于国家级刊物共3篇,独立或第1位作者的仅13篇,占总数的394%,其余的论文不排除为职称而凑论文的可能性;对训练和科研的重要程度调查,有57位教练认为训练比科研更重要,占总人数的74%,只有8位教练认为训练和科研同样重要,而12位教练员认为科研无所谓,而国家排球队提出了“像搞训练一样搞科研、像搞科研一样搞训练”的训练科研指导思想,这种指导思想也应在基层运动队中得以积极贯彻。访谈中了解到,许多教练员认为因职称评定对科研有一定要求,一般不会“浪费”时间进行科研。可见,河南省排球三线教练员科研和技术创新意识、观念比较薄弱,科研能力较弱,也就很难将训练中取得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成果。
4教练员执教态度
教练员的执教态度是一种内部状态,它可直接影响教练员某些行为,从而对训练工作的效果起着积极的作用。调查表明,非常喜欢排球训练工作的教练员有33人,占总人数的429%,比较喜欢的占273%,不太喜欢的占104%;883%的教练员继续从事排球训练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训练水平,有117%的教练员维持现状、等待机会以便改行从事其他工作;对教练员从事排球训练工作的目的,805%的教练员是喜欢排球教练员职业,从而实现自我价值,195%教练员是为了生存的需要。可见,河南省排球三线大部分教练员具有较高的敬业精神和事业心,责任感强,执教积极性强。
5教练员激励机制
教练员在训练中起着主导作用,在强调教练员责任的同时,也应提高教练员的待遇,重视激发和调动教练员工作的积极性。目前,河南省排球三线教练员的激励措施以比赛成绩奖、输送奖、科研奖以及公费进修等内容为主。调查中发现,比赛成绩奖的力度远远超过输送奖,这种奖励制度的导向作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练员的训练目标过于注重比赛成绩。近些年,河南省虽然加大了运动员“跟踪奖”,但对三线教练员来说是遥不可及的事情,由此也就导致了部分教练员“有好苗子也不愿意向上输送,留在手里拿名次比输送更实惠”,而激励措施不够完善、论资排辈现象严重、工资太低、付出与回报不相称、社会地位差以及训练条件差等则是影响教练员工作积极性的主要方面。因此,河南省排球三线要在教练员中全面推行教练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结构工资制、风险抵押制、末位淘汰制,从而强化激励机制、制约机制、竞争机制、淘汰机制的作用,以及通过人事制度的不断改革,不断提高教练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要改善训练场地和设施条件、提高教练员的工资和奖金,提高教练员的社会地位。
6教练员输送运动员情况
调查表明,河南省排球三线教练员平均每负责124个运动员的训练工作,近50%的教练员负责训练的学生人数在11~20名。最近3年,平均每位教练员输送运动员2~3名,有494%的教练员输送了3~4名运动员,91%的教练员输送了5名以上运动员,但也有273%的教练员没有输送。由此可看出,河南省排球三线教练员整体输送率较好,但相互间的差异很大,说明教练员训练水平参差不齐。
7结论
(1)河南省排球三线教练员队伍年龄结构和执教年限都比较合理,学历层次较以前提高,职称结构中初级职称偏多,高级职称偏少,教练员运动训练经验丰富和具有较高的运动技术水平。
(2)河南省排球三线教练员比较重视通过岗位培训提高自己的执教水平,对继续教育的认识程度很高,但培训次数、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等与教练员的实际需要有一定的差距。
(3)河南省排球三线教练员科研和技术创新意识、观念比较薄弱,科研能力较弱。
(4)河南省排球三线教练员具有较高的敬业精神和事业心,责任感强,执教积极性强。
(5)河南省排球三线教练员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不完善、论资排辈严重、工资太低、付出与回报不相称、社会地位差以及训练条件差等成为影响教练员工作积极性的主要方面。
(6)河南省排球三线教练员整体输送率较好,但相互间的差异很大,教练员训练水平参差不齐。
参考文献:
[1]高松山河南省竞技体育现状及其培养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05,25(2):27.
[2]杨再淮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