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课堂,需要教师在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案的基础上,激起学生求知欲。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在新课标下如何进行教学作了探讨。
关键词:创设情景;数学实验;多媒体;开拓思维;引导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新课标下教师不能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所以在课堂上,我们应激发学生回答的欲望,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为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我们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交流合作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新课标下如何进行数学教学,这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设置故事型情景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听故事是每一位孩子的天性,用数学故事作为课堂的开头,最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可讲述这样的一个故事:古时候,在某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他发明国际象棋,献给了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为了对聪明大臣表示感谢,国王答应满足这个大臣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一格放1粒、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然后是8、16、32粒米……一直放到第64格。”“你真傻,就要那么一点米?”国王哈哈大笑,大臣说:“我就怕你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粒米!”
你认为国王的国库里有这么多粒米吗?
有趣且充满灵性的故事具有非凡的吸引力,用这样的故事导入新课,不仅可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还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通过数学实验让学生发现数学原理
在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数学原理的教学大都是直接展示给学生,而忽略了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地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直接让他们得出结论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新课程提倡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中,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己去发现数学原理,这样得出的结论就会理解深刻、容易记牢。数学实验教学是让学生经历知识探究过程,发现新认识、新信息、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创造性学习。
案例1:在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过程中,课前我叫学生准备几根长短不一致的小木棒,在上课时叫他们亲自动手拼一拼,看看能否把三根木棒拼成三角形。然后量出三根木棒的长度。不能拼成的同学把三根木棒长度写在黑板左边,能拼成三角形的写在黑板的右边。然后与本组同学讨论、交流、直至找到了能拼成三角形的“两边之和一定要大于第三边”的结论。
三、利用多媒体开拓学生思维
数学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内容抽象。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具备准确地把握教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能力,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材重难点的有效手续,多媒体计算机能提供直观形象和生动逼真的动态图像,把抽象的概念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案例2:屏幕上出示应用题:甲和乙从东西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两地相距10千米,甲每小时走6千米,乙每小时走4千米。如果甲带着一只狗和甲同时出发,狗以每小时10千米的速度向乙奔去,遇到乙后即回头奔向甲,遇到甲又回头向乙奔去,直到两人相遇时狗才停住。问这只狗共跑了多少千米的路?我先利用课件演示这一过程,通过演示学生明白狗是与甲同时出发,直到甲、乙相遇才停下,所以甲走的时间=狗走的时间,狗的速度已知,学生很快画出线段图。设两人经X小时相遇 ,则6X+4X=10,X=1,所以狗走的时间为1小时,S狗=10×1=10千米。通过演示,问题的难点在课件直观演示中得以解决,它比以往教师不厌其烦的演示讲解更具有说明力,学生从感官上,思维上都得到了刺激,积极性非常高,很快地掌握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增强了自信心。可见多媒体运用得好,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从而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数学重点,解决难点。
四、变传授知识为引导探索
案例3:在探索“四边形的内角和”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准备几张形状不同的四边形纸片。然后让学生观察四边形内角和是不是一个定值。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如果是,请你验证它。学生们马上动手操作。通过积极思考,设计出各式各样检验的方法:一是分别撕下每个内角,将它们的顶点拼在一起;二是直接将四边形的四个内角分割在两个三角形中;三是把四边形分割成四个三角形;四是在四边形一边上取一点,连结另两个顶点,分割成三个三角形……。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通过认真观察、大胆猜想、实验验证、理论证明、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就会逐渐地从学会走向科学,从传承走向创新。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一个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决定于它是否有一批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探索能力的人才。而这批人才的培养要从课程改革开始,时代呼唤数学教育的改革。在新课标下如何进行教学改革,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和义务,而教无定法,在培养学生的同时,我们要不断探索,以找出更好的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方法。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09-03-14
关键词:创设情景;数学实验;多媒体;开拓思维;引导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新课标下教师不能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所以在课堂上,我们应激发学生回答的欲望,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为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我们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交流合作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新课标下如何进行数学教学,这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设置故事型情景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听故事是每一位孩子的天性,用数学故事作为课堂的开头,最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可讲述这样的一个故事:古时候,在某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他发明国际象棋,献给了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为了对聪明大臣表示感谢,国王答应满足这个大臣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一格放1粒、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然后是8、16、32粒米……一直放到第64格。”“你真傻,就要那么一点米?”国王哈哈大笑,大臣说:“我就怕你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粒米!”
你认为国王的国库里有这么多粒米吗?
有趣且充满灵性的故事具有非凡的吸引力,用这样的故事导入新课,不仅可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还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通过数学实验让学生发现数学原理
在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数学原理的教学大都是直接展示给学生,而忽略了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地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直接让他们得出结论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新课程提倡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中,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己去发现数学原理,这样得出的结论就会理解深刻、容易记牢。数学实验教学是让学生经历知识探究过程,发现新认识、新信息、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创造性学习。
案例1:在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过程中,课前我叫学生准备几根长短不一致的小木棒,在上课时叫他们亲自动手拼一拼,看看能否把三根木棒拼成三角形。然后量出三根木棒的长度。不能拼成的同学把三根木棒长度写在黑板左边,能拼成三角形的写在黑板的右边。然后与本组同学讨论、交流、直至找到了能拼成三角形的“两边之和一定要大于第三边”的结论。
三、利用多媒体开拓学生思维
数学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内容抽象。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具备准确地把握教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能力,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材重难点的有效手续,多媒体计算机能提供直观形象和生动逼真的动态图像,把抽象的概念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案例2:屏幕上出示应用题:甲和乙从东西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两地相距10千米,甲每小时走6千米,乙每小时走4千米。如果甲带着一只狗和甲同时出发,狗以每小时10千米的速度向乙奔去,遇到乙后即回头奔向甲,遇到甲又回头向乙奔去,直到两人相遇时狗才停住。问这只狗共跑了多少千米的路?我先利用课件演示这一过程,通过演示学生明白狗是与甲同时出发,直到甲、乙相遇才停下,所以甲走的时间=狗走的时间,狗的速度已知,学生很快画出线段图。设两人经X小时相遇 ,则6X+4X=10,X=1,所以狗走的时间为1小时,S狗=10×1=10千米。通过演示,问题的难点在课件直观演示中得以解决,它比以往教师不厌其烦的演示讲解更具有说明力,学生从感官上,思维上都得到了刺激,积极性非常高,很快地掌握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增强了自信心。可见多媒体运用得好,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从而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数学重点,解决难点。
四、变传授知识为引导探索
案例3:在探索“四边形的内角和”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准备几张形状不同的四边形纸片。然后让学生观察四边形内角和是不是一个定值。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如果是,请你验证它。学生们马上动手操作。通过积极思考,设计出各式各样检验的方法:一是分别撕下每个内角,将它们的顶点拼在一起;二是直接将四边形的四个内角分割在两个三角形中;三是把四边形分割成四个三角形;四是在四边形一边上取一点,连结另两个顶点,分割成三个三角形……。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通过认真观察、大胆猜想、实验验证、理论证明、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就会逐渐地从学会走向科学,从传承走向创新。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一个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决定于它是否有一批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探索能力的人才。而这批人才的培养要从课程改革开始,时代呼唤数学教育的改革。在新课标下如何进行教学改革,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和义务,而教无定法,在培养学生的同时,我们要不断探索,以找出更好的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方法。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09-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