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手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先人智慧的生动体现。每一门手艺的背后,都凝结着手艺人们的心血与汗水。位于重庆市的梁平县,有一门穿越千年的工艺——梁平竹帘画。本文通过整理梁平竹帘画的历史发展与特点价值及传承中所遇到的问题,再结合当下社会形态,浅析梁平竹帘画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传统手艺;发展方向;梁平竹帘画
一、梁平竹帘画的发展与价值
1.梁平竹帘画发展
根据造纸技术的灵感来源,梁平县人发明了“舀纸帘”。这就是梁平竹帘的雏形。北宋時期梁山县有位知名的“舀纸帘”工匠,编制了各种精致的轿帘、门帘、帐帘等竹帘,将其献给皇上。因其精致美观且实用的特点,被皇上赐名“天下第一帘”。从此梁平竹帘名声大震,成为贡品。到了明代,在宋朝竹帘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题字、绘画等工艺,诞生了梁平竹帘画,引领梁平竹帘向艺术工艺品的方向发展。如今,工匠们结合书画、刺绣、植绒等多种表现手法,将梁平竹帘画制作成各种形式的挂帘、屏风、装饰画及实用工艺品。使梁平竹帘画有了更多的价值与生存空间,从而被更多人认识。2008年6月,梁平竹帘被评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梁平竹帘画的价值
梁平竹帘画是在编织好的竹帘上采用传统的书画表现形式进行绘画。一般以山水、花鸟和人物为主体视觉形象,工艺与绘画融为一体,使梁平竹帘画具备了浓郁的民间地方特色,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既可以作为生活装饰品,又可以作为观赏艺术品。且梁平竹帘画的种类繁多 , 有条屏 、通景屏、罗汉屏 、挂历 、中堂等百余个花色品种。可以广泛用于如今的装饰行业,如饭店屏风、茶楼门帘、家庭摆件等,也可以当做礼物送与他人,亦有君子之交的美好寓意。
二、梁平竹帘画的传承问题
1.传承方式
从古至今,任何一门手艺都注重师徒传承制。梁平竹帘画也不例外,每一位传承人都必须从选材到成品制作、工艺流程等方面进行较为的全面掌握。因其制作工序复杂,种类繁多,且枯燥乏味,导致年轻人缺乏学习兴趣,手艺人老龄化越来越严重,传承出现断层问题。此外,老手艺人长期从事梁平竹帘画的生产制作,其阅历,审美等使他们的制作手法变为自然而成的系统性行为,导致梁平竹帘画的设计相对单一,没有创新感。使梁平竹帘画的传承失去了新鲜的资源与力量,对年轻手艺者及创意的需求迫在眉睫。
2.需求量减少
不管古代还是当下,不论国内或是国外,需求一直都是决定商品销售与传播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先进的现代化工艺使得人们精神以及物质生活不断丰富,人们对于精神方面的需求也相应增长。因客观环境的变化及缺乏创意感,使梁平竹帘画的生产、销售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即使根据当下时尚导向努力进行创新尝试,制作能被人们所接受的竹帘包、竹帘帽、竹帘屏风、竹帘画摆设等。效果却微乎其微,不能从根源上解决梁平竹帘市场萧索的问题。
三、梁平竹帘的发展方向
1.传统手艺与创新的碰撞
创新是一个民族艺术永不枯竭的发展动力,是民族艺术永葆生机的源泉。人们的审美需求更倾向于别具一格的新鲜感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创作者把出于民间艺术的热爱与民族精神结合在一起,不断地提升自身对民间艺术的感悟,才能为以后更好的艺术作品打下基础。只有紧紧依托梁平本土传统文化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才能创造出具有民族韵味的艺术品。无论哪种形式的艺术想要突破前人的成就,都必须解决题材的新颖性和独特性。梁平县有5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5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有很强的生活适用性,而且有着强烈的地域和民族性,使梁平竹帘画在创新上可以就地取材,将一些民间美术工艺综合运用于竹帘画创作上,如将梁平木板年画与梁平竹帘画进行创意的组合,色彩艳丽、画风浮夸的门神与青润细腻的竹帘搭配,不仅寓意深刻,还具有强烈装饰风格。或者将梁平非物质文化遗产“抬儿调”与梁平竹帘相结合,以“抬儿调”的剧情动作描绘于竹帘上,形成特殊的故事画,增加梁平竹帘画的趣味感。这样不仅解决了梁平竹帘画题材的单一性,同时可以带动其他非物质遗产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碰撞出新的产品。
2.网络传媒的助力
现代网络媒介作为覆盖面最广、传播速度最快的传播媒介之一,是向公众宣传与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其他民间传统手工艺的最佳手段。而梁平竹帘画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仍没有专门的网站对其发展、特点等进行详细的介绍与补充。因为缺乏宣传,了解的人自然就少,其发展自然受到局限。
梁平竹帘要发展,仅仅依靠小部分人对他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需要把握好网络传媒的大众性与时效性,充分利用网络媒介对梁平竹帘画进行包装传播,例如为其创建网站,制作宣传视频,将其选材取材、制作步骤、成品展示等一一展现在公众面前。使其走出梁平,走向世界。除了线上传播,线下展示也必不可少。随着网络的兴起,旅游业的发展也蒸蒸日上。梁平县可以利用自身环境优势,构建梁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生态文化村,不仅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还可以使游客、旅游业以及城市发展等多方受益,带动一系列经济的发展,让更多人年轻人喜欢上竹帘画、近距离了解竹帘画。
四、总结
梁平竹帘画作为一种民间传统手工艺,拥有上千年的发展历史。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与作用下,对于梁平竹帘画的保护与发展,不能固执得在发展其手工业本身,应当更加关注建立其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此外,科技的飞速发展,让不同文化的相互融合,这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带来巨大危机,但面临危机的同时也迎来了机遇与挑战。我们必须协调传承与创新、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牢牢把握机会,借助网络传媒的力量,努力实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的协调发展,优化传承,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贡献。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博大精深,梁平竹帘画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梁平竹帘画保护的研究工作才刚刚开始,我们还需通过更多努力,保护其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郭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形态——梁平竹帘研究[D].重庆大学,2009(05)
[2]夏时贤.梁平竹帘制作工艺传承问题的调查报告[D].重庆师范大学,2017(03)
[3]袁曼玲.探析梁平竹帘的独特制造工艺及保护传承价值[J].现代装饰(理论),2015(10)
[4]梁平县志编委会.梁平县志[M].北京:方志出版,1995.
关键词:传统手艺;发展方向;梁平竹帘画
一、梁平竹帘画的发展与价值
1.梁平竹帘画发展
根据造纸技术的灵感来源,梁平县人发明了“舀纸帘”。这就是梁平竹帘的雏形。北宋時期梁山县有位知名的“舀纸帘”工匠,编制了各种精致的轿帘、门帘、帐帘等竹帘,将其献给皇上。因其精致美观且实用的特点,被皇上赐名“天下第一帘”。从此梁平竹帘名声大震,成为贡品。到了明代,在宋朝竹帘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题字、绘画等工艺,诞生了梁平竹帘画,引领梁平竹帘向艺术工艺品的方向发展。如今,工匠们结合书画、刺绣、植绒等多种表现手法,将梁平竹帘画制作成各种形式的挂帘、屏风、装饰画及实用工艺品。使梁平竹帘画有了更多的价值与生存空间,从而被更多人认识。2008年6月,梁平竹帘被评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梁平竹帘画的价值
梁平竹帘画是在编织好的竹帘上采用传统的书画表现形式进行绘画。一般以山水、花鸟和人物为主体视觉形象,工艺与绘画融为一体,使梁平竹帘画具备了浓郁的民间地方特色,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既可以作为生活装饰品,又可以作为观赏艺术品。且梁平竹帘画的种类繁多 , 有条屏 、通景屏、罗汉屏 、挂历 、中堂等百余个花色品种。可以广泛用于如今的装饰行业,如饭店屏风、茶楼门帘、家庭摆件等,也可以当做礼物送与他人,亦有君子之交的美好寓意。
二、梁平竹帘画的传承问题
1.传承方式
从古至今,任何一门手艺都注重师徒传承制。梁平竹帘画也不例外,每一位传承人都必须从选材到成品制作、工艺流程等方面进行较为的全面掌握。因其制作工序复杂,种类繁多,且枯燥乏味,导致年轻人缺乏学习兴趣,手艺人老龄化越来越严重,传承出现断层问题。此外,老手艺人长期从事梁平竹帘画的生产制作,其阅历,审美等使他们的制作手法变为自然而成的系统性行为,导致梁平竹帘画的设计相对单一,没有创新感。使梁平竹帘画的传承失去了新鲜的资源与力量,对年轻手艺者及创意的需求迫在眉睫。
2.需求量减少
不管古代还是当下,不论国内或是国外,需求一直都是决定商品销售与传播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先进的现代化工艺使得人们精神以及物质生活不断丰富,人们对于精神方面的需求也相应增长。因客观环境的变化及缺乏创意感,使梁平竹帘画的生产、销售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即使根据当下时尚导向努力进行创新尝试,制作能被人们所接受的竹帘包、竹帘帽、竹帘屏风、竹帘画摆设等。效果却微乎其微,不能从根源上解决梁平竹帘市场萧索的问题。
三、梁平竹帘的发展方向
1.传统手艺与创新的碰撞
创新是一个民族艺术永不枯竭的发展动力,是民族艺术永葆生机的源泉。人们的审美需求更倾向于别具一格的新鲜感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创作者把出于民间艺术的热爱与民族精神结合在一起,不断地提升自身对民间艺术的感悟,才能为以后更好的艺术作品打下基础。只有紧紧依托梁平本土传统文化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才能创造出具有民族韵味的艺术品。无论哪种形式的艺术想要突破前人的成就,都必须解决题材的新颖性和独特性。梁平县有5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5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有很强的生活适用性,而且有着强烈的地域和民族性,使梁平竹帘画在创新上可以就地取材,将一些民间美术工艺综合运用于竹帘画创作上,如将梁平木板年画与梁平竹帘画进行创意的组合,色彩艳丽、画风浮夸的门神与青润细腻的竹帘搭配,不仅寓意深刻,还具有强烈装饰风格。或者将梁平非物质文化遗产“抬儿调”与梁平竹帘相结合,以“抬儿调”的剧情动作描绘于竹帘上,形成特殊的故事画,增加梁平竹帘画的趣味感。这样不仅解决了梁平竹帘画题材的单一性,同时可以带动其他非物质遗产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碰撞出新的产品。
2.网络传媒的助力
现代网络媒介作为覆盖面最广、传播速度最快的传播媒介之一,是向公众宣传与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其他民间传统手工艺的最佳手段。而梁平竹帘画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仍没有专门的网站对其发展、特点等进行详细的介绍与补充。因为缺乏宣传,了解的人自然就少,其发展自然受到局限。
梁平竹帘要发展,仅仅依靠小部分人对他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需要把握好网络传媒的大众性与时效性,充分利用网络媒介对梁平竹帘画进行包装传播,例如为其创建网站,制作宣传视频,将其选材取材、制作步骤、成品展示等一一展现在公众面前。使其走出梁平,走向世界。除了线上传播,线下展示也必不可少。随着网络的兴起,旅游业的发展也蒸蒸日上。梁平县可以利用自身环境优势,构建梁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生态文化村,不仅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还可以使游客、旅游业以及城市发展等多方受益,带动一系列经济的发展,让更多人年轻人喜欢上竹帘画、近距离了解竹帘画。
四、总结
梁平竹帘画作为一种民间传统手工艺,拥有上千年的发展历史。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与作用下,对于梁平竹帘画的保护与发展,不能固执得在发展其手工业本身,应当更加关注建立其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此外,科技的飞速发展,让不同文化的相互融合,这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带来巨大危机,但面临危机的同时也迎来了机遇与挑战。我们必须协调传承与创新、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牢牢把握机会,借助网络传媒的力量,努力实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的协调发展,优化传承,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贡献。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博大精深,梁平竹帘画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梁平竹帘画保护的研究工作才刚刚开始,我们还需通过更多努力,保护其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郭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形态——梁平竹帘研究[D].重庆大学,2009(05)
[2]夏时贤.梁平竹帘制作工艺传承问题的调查报告[D].重庆师范大学,2017(03)
[3]袁曼玲.探析梁平竹帘的独特制造工艺及保护传承价值[J].现代装饰(理论),2015(10)
[4]梁平县志编委会.梁平县志[M].北京:方志出版,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