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教育,有迹可寻

来源 :慈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ing2027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慈善事业,有着自己悠久的传统。从汉唐寺院济贫、赈灾、医疗、戒残杀的长盛不衰;宋代养老扶幼事业的勃兴;到元医疗救助的兴起;还有明清民间慈善群体在中国慈善史上首屈一指 。这些可以说是最早的品德课程中社会实践活动的范本。
  成语“积善成德”,说的也是善行好事,长期积小善为大德,就会形成一种高尚的品德。语文学科中体现的“做学问,先做人”的特性也足以说明语文学科和慈善教育课是有共性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成为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的人。
  因此我在教学中时常将慈善教育渗透其中,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书中有一篇课文《永生的眼睛》,讲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捐献眼角膜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课文中的“琳达”由当年对父亲捐献母亲角膜的不理解,到成年后亲自捐献父亲的角膜,当年的14岁的“我”和现在她的14岁的女儿温迪,对亲人捐献角膜的两种不同的态度,有着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也反应了前辈的耳传身授对后辈所产生的巨大的影响。这篇课文以“永生的眼睛”为题,富有深意。“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在学完课文后,我链接了课外内容——温迪的故事。我饱含深情地朗读着。读着,读着,我的泪水噙满了眼窝,作为母亲的我能深切体会到琳达的丧女之痛,我为温迪的死而哽咽,但我更为温迪的善良琳达的博爱所感动!孩子们更是如此!在琳达一家的故事里,我们共同感受到了人间最伟大的情感,那就是爱!但是我们不仅要感受爱,更重要的是传递爱!奉献爱!所以我设计了“你对器官捐赠有哪些新认识?你打算做点什么?”这个问题,在孩子们的回答中,我知道他们从本文中学到了许多许多……课堂上,孩子们纷纷吐露心声,他们真诚地表达了对琳达对温迪的感激,对他们的这份大爱无不钦佩,有的同学表示自己也会召唤身边的人这样做,有一名同学当即决定在周末要和家长一起去献血。还有的同学表示以后也会学习温迪那样,如果他人有需要会毫无私心地将爱心付出,将自己身体的一部分献出。我想此时,他们的话不是一句空话,关爱他人,热爱生命的思想已然在他们心中萌发。
  在教学《渴望读书的大眼睛》后,我让学生们在课后了解除了“希望工程”还有哪些慈善机构,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学生们不仅了解了很多的慈善机构,还向同学们介绍了很多相关的故事。并且要求成立班级的爱心机构,要帮助班级甚至是年级困难的学生。真是爱心不分大小,慈善不分学科,只要是在合适的契机下就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爱,传递善。
  二年级下册的《品德与生活》书上,有这么一篇课文《成长记录袋》,课堂上我让学生们在分享自己的成长与进步时,有的孩子说到自己最近又长高了,有的说他写的字有进步了,还有的说他能改掉了做事拖拉的坏习惯。孩子们都能从自己的身体上的变化,习惯上的养成谈了自己的进步,等孩子们说完之后我问他们:我们的成长仅仅是身体上的变化吗?习惯上的养成吗?我认为还有一种大成长就是对他人的关爱,比如我们班的肖珂童同学胳膊骨折了,每天上学时只要走到学校门口,不管是哪个同学遇见了二话不说帮他把书包背进教室;午托吃饭时有同桌主动帮他端饭盛汤;上卫生间时有人搀扶。之后孩子们主动举了很多的例子:发科学书时书没有配齐,王子睿悄悄把自己的书让给了刘昕妍;惠峙瑜妈妈给我们班级带了一个很齐全的医药箱……这节课上让孩子们懂得成长不仅仅是身体年龄上的变化和增长,更是一种德行上的提升。
  慈善教育行在课堂,迹在课外。重要的还是要在生活中的落实。记得一次班隊会上,我们班的姚知辰同学分享了一个小故事:有回她和妈妈坐公交车回家,途中上来了一位老奶奶,就在她准备让座时,有位小姑娘抢先了,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了老奶奶,这时,姚知辰就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了那个小姑娘,她和妈妈挤坐在一个座位上,那个妈妈也抱着小姑娘坐在一起,我想当时两位妈妈抱着孩子挤坐在一起的画面就是最美的。这就是爱心的传播,榜样的力量。
  我常常告诉他们:善良的人是最可爱的人,常做好事的人人见人爱,也希望在我的课堂上,能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种下仁爱的种子,将来结出慈善之果!
  (本文作者系渭南市实验小学教师)
其他文献
好姐妹蕴打来电话,问我:“今天有安排吗?”我说:“没有!你有啥事情?”她说:“来我家玩玩吧。”我高兴地说:“没问题,上午九点钟见。”不一会儿,我就到了蕴的家。  九点钟还没有到,我就提前到了蕴的家。刚进房门,我就看到居室内乱糟糟,床铺上的被还没有叠整齐,厨房里更是不像话,吃完早饭的碗筷还没有来得及清洗。见此情景,我忍不住笑了起来,对蕴说:“你不缺胳膊不缺腿,这点家务活儿都不干,不像话呀!”蕴笑着说
昨晚又梦到了那件事,本以为早就将它忘了,不想又梦到了。  大约是在小学的寒假,爸妈带我去四川外婆家,我因一条手链,与家人发生争执,跑出了家。我也不记得跑了多少路,只是记得跑了很久很久,直到跑不动了,才停下来。在我眼前的是一个陌生的地方,心里的恐惧感油然而生。我也曾试图走出那个可怕的地方,但是我像个无头苍蝇一样绕了好长的路。隐约记得那是一个巷子,冬天夜里,那么冷,大家都早已回房休息了。大约才五点左右
2014年1月,荣获“2013年度慈善推动者”荣誉称号。  成都市慈善总会秘书长荣道清,致力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已经近三十年。  以人为本 丰富实践  1989年,荣道清从部队转业后便进入了成都收容遣送站(即日后的成都救助管理站)任职,救助流浪人员是主要工作内容之一。从2000年开始他就任成都救助管理站站长,带领干部职工,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坚持“以人为本、为民解困”的民政工作宗旨,在推动成都救助管
编者按:下面刊登的几篇《慈善读本》读后感,是最近出现在互联网上的中小学生的作品。读后很令人感动,特转载与《慈善》的读者分享。文章有的有作者姓名,有的没有留下姓名,而且都没有留下联系方式。如作者能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便及时寄去刊物和稿酬。自此,我们先行向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  《慈善读本》读后感1     麦丁之  一直以来,我以为慈善只是一些迷信的人们模仿伟大的佛祖——释迦摩尼的行为,或是有些人在
鼠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疫情就是命令,总书记的指示就是冲锋号,中华慈善总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指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民政部党组工作要求,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场毫无退路的抗疫之战中。早在1月21日,在全体员工大会上总会对抗疫工作做了初步动员,1月25日总会制定了抗疫行动方案,向社会发出支援湖北疫区的《呼吁书》,启动了“抗击新冠肺炎,我们
2012年4月,中华慈善总会与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合作设立倍泰龙患者援助项目,旨在帮助经济条件贫困的多发性硬化症患者能够使用倍泰龙药物维持治疗。  多发性硬化症是一种值得关注的特殊的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罕见病的一种。患者往往出现疲倦、视力衰退、行走不稳、身体麻木、眩晕甚至小便失禁等问题,给患者日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目前该疾病无法完全治愈,但通过正确的治疗,病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如通过干扰
5月16日,2016“青年之声 点亮未来 守护健康”爱心万里行公益活动启动仪式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该活动由团中央“青年之声”综合服务办公室、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与未来网、爱心企业羚锐制药共同发起。  “各个地区的留守儿童问题不同,情况也不一样,因此要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首先要深入实际调研,把问题搞准搞细。”中华慈善总会常务副会长王树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天这次活动不仅有利于解决留守儿童在某一方面的实
国际救助贫困组织是一个世界性的人道主义组织,主要职责是应对全球贫困。这个组织特别关注贫困妇女,为她们配备适当的资源,它认为女人有能力帮助整个家庭以及整个社区摆脱贫困。女性是社区工作的核心力量,她们能够帮助改善基础教育,防止疾病的传播,获得洁净水、增加卫生设施,扩大经济机会和保护自然资源。同时还提供紧急救助,援助战争和自然灾害的幸存者,帮助人们重建生活。  让我们走进这个组织,了解它的相关情况。为了
这是多年前的一段记忆。  我仿佛又看到了我办公桌上放着那张贺年卡,那是1996年的7月份。一年的时间已过去了一半多。  那一年,我差不多每天都要看看那张贺年卡,尽管那上面并没有什么必须总看的东西。  那一年我收到了多少贺年卡?  天南地北,国内国外的亲朋好友寄来的贺年卡实在不少,我已记不清统共收到了多少张,也记不清都是哪些朋友向我表示了新年的祝贺。  唯独这一件,却总是那样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  
走过了一些地方  感受呀温暖心房  总感觉有什么  熠熠发光  就在那  传递爱心的殿堂  这是一处老人乐园  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  黄昏悠悠  喜千翁百嫗聚集  桑榆非晚  看霞光依然满天  修心养性怡情  居庭院深深  花径曲桥林荫  这是一处爱心家园  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小鸟依依  结束了颠沛流离  倦鸟知还  又来到温馨港湾  启蒙教化育人  如春雨滋润  来日桃李缤纷  这里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