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改变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作为化学教师在九个月内完成固有的内容,这就给化学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以下是我的几点做法:
一、讲究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自主学习是好像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新课程的实施中更注重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取得进步,在互动合作中获取知识应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同学之间相互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共同提高。所以在教学中药教会学生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学会合作学习。
1学会预习。预习是自学的起点,具有自主性、尝试性和创造性的特点,教会学生预习也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培养,为课堂的探究式教学奠定基础。在化学教学上,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预习指导,如通过学案中留白及目标反馈等方式进行预习指导。在预习时,教师要求学生做好化学预习笔记,记录的是学习重点、难点、知识框架、学习中的疑问及学习心得,是日后学习的依据。在预习中一旦发现问题,就有利于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重视反馈,及时反思和弥补。反馈是促进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一个重要前提,反馈的方式有多种,如观察学生上课时的目光、表情、姿态,提问反馈、习题反馈等,但关键是教师有没有通过反馈来调整教学设计的意愿。反馈信息的处理要分清主次,由于学生的生活環境不同,同样学习,产生的学习效果不同也是正常的。简单的问题学生由学生间解决,共性问题集中讲评。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要分层要求、分层作业。从而给予学生信心,从态度上入手,教会学习方法,培养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钻研业务,提高教师对教材的驾驭能力
新课程要求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新教材留给教师的空间很大,要求我们不仅能使用教材还要能驾驭教材、补充教材,开发一切可以开发的资源。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化学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密切,日常生活就可以成为化学学习资源;只有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化学知识密切联系,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内容设计,层次分明、层层递进。教学内容虽然以课题的形式编排,但是化学知识是一个系统,是有连贯性的。准确把握每一课题的重点和难点,做到详略得当。对于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做到有计划地使知识前伸与后延。例如,化学用语的学习,对于元素符号在第一天学习化学开始就开始记忆,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在第二单元开始接触,只要学生能留下大概的印象就可以了。在第三单元、第四单元、第五单元通过进一步巩固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化学式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意义,使之得以准确熟练。只要认真落实到位,就可以顺利突破初中化学的第一个分化点。
2将知识分块系统化。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而面对3000多万种物质,采用分类学习的方式,可知物质间存在相似性。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从而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运用与提升。例如: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制取是初中化学的关于气体制取的重点。而介绍氧气的制取时,应建立气体制取的一般模式:气体制取一般从实验室制取和工业制取两个方面学习;实验室制法常从原料的选择、反应原理、发生装置、收集装置、检验、验满和存放等几个方面学习。知识的系统化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其中每一学习模式也只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思路,不一定要一步到位,可以逐步完善。我在气体制取教学中的设计思路是:在学习氧气制取中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制取气体;在学习二氧化碳制取时指导学生学习;教师学会放手让学生自学。真正落实从教会学习到学会学习,再到自主学习的最高境界。
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解放人,重视个体独特的体验,个性发展的需求。课堂教学是学生与教师共同构建的一种互动过程,它是开放的、动态的,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而又自由的发展的。作为新课程的实践者,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性社会使用人才。
一、讲究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自主学习是好像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新课程的实施中更注重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取得进步,在互动合作中获取知识应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同学之间相互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共同提高。所以在教学中药教会学生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学会合作学习。
1学会预习。预习是自学的起点,具有自主性、尝试性和创造性的特点,教会学生预习也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培养,为课堂的探究式教学奠定基础。在化学教学上,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预习指导,如通过学案中留白及目标反馈等方式进行预习指导。在预习时,教师要求学生做好化学预习笔记,记录的是学习重点、难点、知识框架、学习中的疑问及学习心得,是日后学习的依据。在预习中一旦发现问题,就有利于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重视反馈,及时反思和弥补。反馈是促进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一个重要前提,反馈的方式有多种,如观察学生上课时的目光、表情、姿态,提问反馈、习题反馈等,但关键是教师有没有通过反馈来调整教学设计的意愿。反馈信息的处理要分清主次,由于学生的生活環境不同,同样学习,产生的学习效果不同也是正常的。简单的问题学生由学生间解决,共性问题集中讲评。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要分层要求、分层作业。从而给予学生信心,从态度上入手,教会学习方法,培养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钻研业务,提高教师对教材的驾驭能力
新课程要求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新教材留给教师的空间很大,要求我们不仅能使用教材还要能驾驭教材、补充教材,开发一切可以开发的资源。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化学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密切,日常生活就可以成为化学学习资源;只有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化学知识密切联系,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内容设计,层次分明、层层递进。教学内容虽然以课题的形式编排,但是化学知识是一个系统,是有连贯性的。准确把握每一课题的重点和难点,做到详略得当。对于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做到有计划地使知识前伸与后延。例如,化学用语的学习,对于元素符号在第一天学习化学开始就开始记忆,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在第二单元开始接触,只要学生能留下大概的印象就可以了。在第三单元、第四单元、第五单元通过进一步巩固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化学式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意义,使之得以准确熟练。只要认真落实到位,就可以顺利突破初中化学的第一个分化点。
2将知识分块系统化。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而面对3000多万种物质,采用分类学习的方式,可知物质间存在相似性。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从而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运用与提升。例如: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制取是初中化学的关于气体制取的重点。而介绍氧气的制取时,应建立气体制取的一般模式:气体制取一般从实验室制取和工业制取两个方面学习;实验室制法常从原料的选择、反应原理、发生装置、收集装置、检验、验满和存放等几个方面学习。知识的系统化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其中每一学习模式也只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思路,不一定要一步到位,可以逐步完善。我在气体制取教学中的设计思路是:在学习氧气制取中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制取气体;在学习二氧化碳制取时指导学生学习;教师学会放手让学生自学。真正落实从教会学习到学会学习,再到自主学习的最高境界。
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解放人,重视个体独特的体验,个性发展的需求。课堂教学是学生与教师共同构建的一种互动过程,它是开放的、动态的,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而又自由的发展的。作为新课程的实践者,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性社会使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