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牧区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问题与路径选择

来源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ia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治稳定是边境牧区治理的政治保障,也是边境牧区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石.当前边境牧区各族群众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涵括在边境牧区地缘政治环境错综复杂、政治体系治理效能发挥不到位、经济社会发展相对不平衡不充分、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内存张力等具象化表征,影响着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国家认同、政治认同、绩效认同和利益认同.解决这些现实问题有待从加强国家顶层设计,依托党建引领赋能,促进经济绩效提振,实现高效政治参与等维度出发,进一步提升边境牧区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边境牧区政治稳定的调适性与耦合性.
其他文献
中国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对区域内部的综合运输结构具有重要影响,而根据地理和经济因素,可以将中国西部地区分为6大经济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以产业转移量为解释变量,运输结构均衡度、运输网络均衡度为被解释变量的运输结构影响模型,对各经济区2010—2017年的时间序列面板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中国西部各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对综合运输结构的影响程度各有差异.黄河上中游经济区达到了一个发展的瓶颈期,运输量结构和运输网络结构均未产生明显的变动;长江上中游经济区的运输网络结构得到了优化,而运输量结构存在一定的缺陷;珠
以SSO模型为研究框架构建信息过载经由心理抗拒和情感负荷作用于不持续搜索意愿的链式中介模型,并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信息过载对不持续搜索意愿产生影响的心理路径和情感路径,结果表明:(1)信息过载显著正向影响不持续搜索意愿;(2)心理抗拒和情感负荷分别在信息过载与不持续搜索意愿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且情感负荷的中介作用强于心理抗拒;(3)心理抗拒和情感负荷在信息过载对不持续搜索意愿的正向影响中存在链式中介作用.
清军入滇后,吴三桂镇滇专权,督抚体制名存实亡.是时,云南“夷风未变、土官相仍”,土地高度集中.历经康熙朝“撤藩”和雍正朝大规模“改土归流”,云南省级和大部分地方政权被纳入清廷直接统治.除此之外,清廷还在云南大力推行土地、赋役制度改革和儒学教育等,其实质是用“以汉化夷”取代“以夷制夷”.通过一系列变革,云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方面的“内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清廷真正有效掌握了云南的行政权、经济权与文化权.与此同时,“云南人”也逐渐摆脱数千年“夷人”“蛮夷”“夷倮”的角色和称谓,融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