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思政带学科”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

来源 :历史教学问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me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一经成立,思政课便成为高校必修课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思政课和专业课的关系诠释了“红”与“专”的关系在新中国70年中的转变.“又红又专”是新中国成立头30年的特点,改革开放之后,思政课与专业课逐渐趋向于各守一方,在“红”与“专”之间划出一条界限.十八大召开之后,“课程思政”这一提法开始在高校当中逐渐明确,旨在打破思政课与专业课“红”与“专”的畛域.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要求高校所有课程必须承担起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专业课程“红”的问题被重新提上议事日程.如何将“红”与“专”结合起来,成为高校课程思政是否成功的关键;对于一线的教师来说,挑战在于如何将其落实.
其他文献
以往学界多强调《明代特务政治》写作的政治目的,认为其将“特务”“特务政治”等时代性政治术语,带到历史研究当中,并且有意识地搜集定向材料,严重破坏了历史的科学性,造成了历史的失真.但是脱去政治意识形态的外衣,实际上它仍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明代特务政治》是丁易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写就的一部明代宦官专题史.它以讽喻现实为目的,包含了丰富的政治、社会、学术方面的信息.《明代特务政治》遵循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利用独特的叙事语言与逻辑,开辟了明代宦官研究的新路径.它突破了明代士大夫建构的“宦官干政”书
兴国县作为赣南山区典型的农业大县,近年来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充分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作用,突出抓培训、抓管理、抓服务,形成了一套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体系,培育了一大批农村实用人才,为脱贫攻坚、现代农业发展等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但与乡村振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相比,仍存在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不足、流动性大、素质整体不高、引领作用发挥不突出等问题.为破解制约乡村振兴的人才瓶颈,兴国县积极探索建设“乡村人才学校”,创新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构建高素质农民培训体系,着力打造一支“带不走”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