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解决数学问题中“换元法”的“换元”

来源 :考试·高考数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r_lww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换元法在解题中常常通过引入一个或几个新变量来代替原式中的某些变量,使得原来的式子变为仅含有新变量的式子.并对新变量求出结果,然后再代回原来变式求出原变量的结果.这种进行变量替换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方法叫做换元法.一般来讲,通过换元,往往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高次为低次,化分式为整式,化无理为有理等,使得问题得以解决.但是在实践中,对换元法中“元”的认识往往是使问题解决的首要关键.笔者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发现,有时换元时,未必一定全是对变量进行换元.如我们常见的“数字”、“图像”、“形象”、“特征”等,均可作为新的“变量”.关键看我们思考问题的角度放在哪,现在此略举几例,以抛砖引玉.
  1. 用数学问题的特征换元
  审题是数学问题解决的第一要素,对特征问题的关注,是开启思路的第一步.
其他文献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教育和培养好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奠基工程,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与心愿。新时代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我们必须站在新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尤为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学德育存在一些什么样的问题?有何解决的途径和对策?    一、当前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    1 认识上的偏颇  长期以来,把德育仅仅理解为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它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创新性的教学设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学习:而流于形式的教学设计,可能会导致教学低效、无效甚至负效。因此,新课程理念提倡以教材为依据、以问题为纽带、以学生为核心进行创新设计,追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和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教师要高质量地实现创新性的课堂教学设计,就必须有足够的优质课程资源作支撑。下面,笔者从三方面谈谈对优质课程资源进行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