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课程改革背景下,随着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和试行,教学内容也有了很大的改革,但是教师使用教材的误区日益显现,分析误区存在有4个方面的原因,相应的对策是:加强教师对教材内容的认识,提高教师新教材内容的分析能力,改进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教材使用误区 对策
教材是师生沟通的重要桥梁,是学生知识和经验联系的纽带,以教材内容为线索安排数学教学活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地参与、探究和创新,课堂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师开展课程改革的主阵地之一,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既是资源,又是平台。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中出现了教师使用教材的一些误区,日益凸现。
一、产生教材使用的误区和原因分析
误区一:认为“課程总体目标的重新制定后,可以减轻教材内容中的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课堂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与态度为主”。
误区二:认为“鼓励创造性使用教材,那就是教师可以对教材的内容随意加工和篡改”。
误区三:认为“对学生质疑的教材内容,含糊带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产生这些误区的原因有:
1、断章取义,曲解课标精神。教材无论从内容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上,都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教材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和学生平等对话,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有的老师就认为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是关键,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与态度应当置于比知识技能更重要的地位,课堂教学中可以逐步减轻教材中关于知识和技能的功能。如在教学《对称图形》中,经常有老师设计了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生看、剪、找、画对称图形,一节课中出现了小组合作、操作实践、游戏交流等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但是却没有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出对称图形的特征“对折后两边能够完全重合”,导致课堂中看似热热闹闹,但是教材内容的教学却如轻风拂柳,一节课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重难点的把握似懂非懂,日积月累,极易形成了数学知识的缺失。
2、偷梁换柱,误解编写意图。有的老师认为教材改变过去教材内容存在的“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既然“教材应当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那么教材中老的,旧的,都应该根据个人喜好删除。如在六年级上册新教材中出现的《鸡兔同笼》,有一部分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删掉了这一内容。其实类似于《鸡兔同笼》等教材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古代数学问题,感受其趣味性,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体会假设与代数方法的一般性,并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渗透转化、函数等数学思想和方法。
3、金蝉脱壳,忽视学生需求。现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加强,加上网络、电视、报刊、书籍等获取信息的渠道拓宽,视角扩展,问题意识也与日俱增,尤其课堂中对教材质疑的频率增多。虽然课前有详细的预设方案,但是教学中有时却难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生成的需求。如《比的认识》中,课堂中有的学生问:“为什么球场上的比分不是比?”等问题,许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预案,完成一节课的教学内容,通常用“以后再研究和学习”等借口含糊带过,“以后”却成了“遥遥无期”。或有的就干脆告诉学生“教材这么编的”,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扼杀了他们探究的积极性。
4、远水近火,出现知识真空。教材内容在概率统计、图形变换、几何证明与数论初步等4个方面,出现如:概率统计部分,在小学通常用“可能性”替代数学术语“概率”,还有增加了中位数、众数的初步认识;原来,在小学阶段只介绍轴对称,现在趋向于在小学就引进平移、旋转等。由于知识的遗忘和一些教师长期从事低年级数学教学的老教师来说较常出现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了解不知所以,导致课堂教学中面对学生的一些疑问教师感觉远水近火,措手不及。
二、对策
1、引起教师自身的关注,加强教师对课标、教材的学习和认识。加强小学数学教师对课标和教材的学习,唤醒教师的警觉,提高对课堂中教材内容的教学的自我监控意识,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以理性的目光,居高临下地审视教与学的过程,解剖自己的教学行为,只有激发、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才有可能长善救失,让他们自觉地发现并恢复被遗忘了的学科知识,在教学困惑中分辨出学科知识的疑问,进而通过“学”与“问”,觅解答没。
2、提高教师对新教材的分析能力。教材的编写不仅提出基础知识要随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而不断更新,也保留了相当多的传统内容、经典内容,它们是千百年来人类智慧精华的结晶和沉淀,是可以触类旁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基础知识。如:教材将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并列安排,并明显加强了下面的内容:注重使学生经历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模型,探索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重视口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等。在三个学段都安排了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强调使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认识统计的作用,重视引导学生根据数据做出推断和预测,注重学生对可能性的感受和认识。这些教学内容是经过众多专家认真编写和审定,它的功能不容忽视。教材改进呈现形式,重视过程学习。
3、丰富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新教材方式。作为数学课程,为使学生能够理解教材内容,教师必须对内容进行教学加工,使之转化成为易于认知的“教学形态”,而不仅仅是照本宣科。教师既要重视数学知识的演绎,又要在讲解、探究、发现、谈话的基础上,不忘数学思想方法的归纳,观察、实验、猜想、探索与推理、证明兼顾,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帮助他们形成数学观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面对这些误区,只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和个人反思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帮助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尽早走出教材使用的误区。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教材使用误区 对策
教材是师生沟通的重要桥梁,是学生知识和经验联系的纽带,以教材内容为线索安排数学教学活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地参与、探究和创新,课堂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师开展课程改革的主阵地之一,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既是资源,又是平台。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中出现了教师使用教材的一些误区,日益凸现。
一、产生教材使用的误区和原因分析
误区一:认为“課程总体目标的重新制定后,可以减轻教材内容中的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课堂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与态度为主”。
误区二:认为“鼓励创造性使用教材,那就是教师可以对教材的内容随意加工和篡改”。
误区三:认为“对学生质疑的教材内容,含糊带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产生这些误区的原因有:
1、断章取义,曲解课标精神。教材无论从内容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上,都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教材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和学生平等对话,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有的老师就认为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是关键,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与态度应当置于比知识技能更重要的地位,课堂教学中可以逐步减轻教材中关于知识和技能的功能。如在教学《对称图形》中,经常有老师设计了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生看、剪、找、画对称图形,一节课中出现了小组合作、操作实践、游戏交流等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但是却没有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出对称图形的特征“对折后两边能够完全重合”,导致课堂中看似热热闹闹,但是教材内容的教学却如轻风拂柳,一节课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重难点的把握似懂非懂,日积月累,极易形成了数学知识的缺失。
2、偷梁换柱,误解编写意图。有的老师认为教材改变过去教材内容存在的“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既然“教材应当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那么教材中老的,旧的,都应该根据个人喜好删除。如在六年级上册新教材中出现的《鸡兔同笼》,有一部分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删掉了这一内容。其实类似于《鸡兔同笼》等教材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古代数学问题,感受其趣味性,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体会假设与代数方法的一般性,并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渗透转化、函数等数学思想和方法。
3、金蝉脱壳,忽视学生需求。现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加强,加上网络、电视、报刊、书籍等获取信息的渠道拓宽,视角扩展,问题意识也与日俱增,尤其课堂中对教材质疑的频率增多。虽然课前有详细的预设方案,但是教学中有时却难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生成的需求。如《比的认识》中,课堂中有的学生问:“为什么球场上的比分不是比?”等问题,许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预案,完成一节课的教学内容,通常用“以后再研究和学习”等借口含糊带过,“以后”却成了“遥遥无期”。或有的就干脆告诉学生“教材这么编的”,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扼杀了他们探究的积极性。
4、远水近火,出现知识真空。教材内容在概率统计、图形变换、几何证明与数论初步等4个方面,出现如:概率统计部分,在小学通常用“可能性”替代数学术语“概率”,还有增加了中位数、众数的初步认识;原来,在小学阶段只介绍轴对称,现在趋向于在小学就引进平移、旋转等。由于知识的遗忘和一些教师长期从事低年级数学教学的老教师来说较常出现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了解不知所以,导致课堂教学中面对学生的一些疑问教师感觉远水近火,措手不及。
二、对策
1、引起教师自身的关注,加强教师对课标、教材的学习和认识。加强小学数学教师对课标和教材的学习,唤醒教师的警觉,提高对课堂中教材内容的教学的自我监控意识,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以理性的目光,居高临下地审视教与学的过程,解剖自己的教学行为,只有激发、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才有可能长善救失,让他们自觉地发现并恢复被遗忘了的学科知识,在教学困惑中分辨出学科知识的疑问,进而通过“学”与“问”,觅解答没。
2、提高教师对新教材的分析能力。教材的编写不仅提出基础知识要随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而不断更新,也保留了相当多的传统内容、经典内容,它们是千百年来人类智慧精华的结晶和沉淀,是可以触类旁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基础知识。如:教材将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并列安排,并明显加强了下面的内容:注重使学生经历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模型,探索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重视口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等。在三个学段都安排了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强调使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认识统计的作用,重视引导学生根据数据做出推断和预测,注重学生对可能性的感受和认识。这些教学内容是经过众多专家认真编写和审定,它的功能不容忽视。教材改进呈现形式,重视过程学习。
3、丰富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新教材方式。作为数学课程,为使学生能够理解教材内容,教师必须对内容进行教学加工,使之转化成为易于认知的“教学形态”,而不仅仅是照本宣科。教师既要重视数学知识的演绎,又要在讲解、探究、发现、谈话的基础上,不忘数学思想方法的归纳,观察、实验、猜想、探索与推理、证明兼顾,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帮助他们形成数学观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面对这些误区,只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和个人反思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帮助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尽早走出教材使用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