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角度研究《沉默的羔羊》中三位主要人物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沉默的羔羊》是托马斯·哈里斯的代表作,之后被拍为电影并获得了五项奥斯卡奖。该作品尤其以其所制造的悬疑和恐怖而著名。本文试图运用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来解读《沉默的羔羊》中三个主要人物——史塔琳,汉尼拔,及野牛比尔。从童年经历入手来解析三人行为习惯及发展模式,进一步探究各个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具有特色的性格特征。旨在说明童年的培养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另外,潜意识在指导一个人的行为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沉默的羔羊》;人格理论;潜意识
  1、引言
  《沉默的羔羊》是小说家、电影剧本作家和戏剧作家托马斯·哈里斯的名著,被认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深刻反映美国社会犯罪问题的经典作品之一。它成功地塑造了特工史塔琳、精神分析医生汉尼拔和杀手野牛比尔这三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小说1992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圣诞节前夕在美国上映,一夜之间风靡全世界,得到了广大学者和评论家的关注。
  以往的评论者多数从影视界对影片的结构、犯罪心理、人物性格、电影艺术等各方面入手,对电影和小说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而本文试图运用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来解读《沉默的羔羊》中三个主要人物——史塔琳、汉尼拔及野牛比尔。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人格理论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本文从童年经历入手从心理学角度来解析三人的行为习惯及发展模式,进一步探究各个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具有特色的性格特征,旨在说明童年的培养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2、人格结构对三位主人公的影响
  在汉尼拔的要求下,为了得到帮助,史塔琳断断续续地道出了儿时的不幸遭遇。父亲去世后,史塔琳来到牧场上投奔了表亲。然而,她却在一个天还没有亮的早晨离开了。在一再要求下,史塔琳道出了原因。当时她听到像孩子哭似的尖叫声,寻声走进了牲口棚,却惊恐地发现一只只的羊正在被宰杀着。她尝试着把它们都救出来,却失败了,只好抱起一只跑了出去。在这一段场景中,完美地展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相互作用。当史塔琳看到当时那一幕时,首先产生的是恐惧——“本我”,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的结构。按照“本我”的“快乐原则”,她应该马上离开,但是事实并非如此,说明她的“自我”在起作用,“自我”遵循现实原则,从而对她的“本我”进行了有效的约束。最后,史塔琳抱起一只羔羊跑走了,这已经上升到“超我”,从而使得“自我”道德化,按照“至善”原则指导着“自我”,从而发出救羊的动作。在以后的人生中,“羔羊的尖叫声”时刻提醒着史塔琳,并且激励着她,使其努力奋斗,最后终于停止了“羔羊的尖叫”。史塔琳用“自我”有效地约束了“本我”,从而实现了“超我”。
  而与之相反的是另一位主人公——野牛比尔。由于小时候备受继母的虐待,比尔形成了心理阴影,并且把这一切归因于自己的性别跟继母的性别不一样。因此,他曾经三次试图做变性手术,却均遭到医院的拒绝。后来慢慢成长为变态杀人狂,专门杀害皮肤好的女性,并且取其皮肤用于缝制衣服,以此为乐。这反映了他受“本我”的影响非常之大,一直遵循着“快乐原则”,只要自己快乐就行,完全不顾及他人,完全不受“自我”的约束,更谈不上“超我”。因此,比尔走向了“本我”的极端而无可救药。虽然比尔和史塔琳有着类似不幸的童年经历,但是,由于二者在处理“本我”的方式上大相径庭,形成了对比鲜明的人物形象,分别出于人格的两个极端——史塔琳处于“超我”的位置,而比尔处于“本我”的极端。
  作品中最矛盾的一个人物就是汉尼拔,他游走在“自我”的兩端。汉尼拔有着令人毛骨悚然而又痛苦得不堪回首的童年经历,在战乱的年代,他的妹妹被饥饿而又残暴的侵略者们活活地吃掉了,而他也备受折磨。这对他形成了永远都抹不掉的心理阴影,由此,也造就了他人格的两面性。一方面,他是非常了不起的心理博士,帮助患者治疗心理疾病,是“天使”,从这一点来说,汉尼拔处于“超我”阶段。而另一方面,汉尼拔却是残暴的吃人者,曾经吃掉一位护士的舌头和一位调查员的肝,从这一点来说,汉尼拔处于完全“自我”的阶段。所以,汉尼拔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自我”完全没有协调好“本我”与“超我”的关系,时而处于“本我”的极端,时而又处于“超我”的极端,最终导致了人格的彻底分裂。
  3、结论
  “本我”是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的结构,完全遵循着“快乐原则”,就像是恶魔一样,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这些潜意识如若不加控制,必然会唤起童年时期的一些不幸遭遇,最后使人变得疯狂。只有通过“自我”进行适当地约束和引导,不断实现“超我”,才能摆脱“本我”的魔障,就像史塔琳一样,最后终止了心中的“羔羊的尖叫声”,否则,只能走向比尔的自我毁灭。
其他文献
摘要:19世纪甘肃拉卜愣寺著名学者林.格桑拉西嘉措,将《罗摩衍那》改变成戏剧,篇名全称《罗摩衍那之戏剧修辞技乐琵琶弦妙音》,从此《罗摩衍那》不仅成了甘肃拉卜楞地区重大宗教节日期间演出的主要剧目之一,同时开创了藏族文学史上第一部戏剧体裁的罗摩衍那。作者根据藏族传统戏剧理论,通过主人公罗摩的人物行动,体现了藏传佛教格鲁派“中观”思想。  关键词:传统戏剧体;《罗摩衍那》;中观思想;  作者简介:仁欠卓
摘要:在影视艺术发展的今天,影视作品成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件不可或缺的精神产物。影视艺术成为人们追求和欣赏的艺术品。可是,有些影片却又过度追求娱乐化,以票房至上为目的创造出一些为迎合消费者口味的低级趣味的影片。这不仅脱离了现实主义在影视剧作中的地位和价值,还暴露出文化创意匮乏的缺点,也渐渐地脱离了群众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在影视剧作中如何体现出现实主义存在的艺术价值和社会的真实功能,不仅为影视创
摘要:迪士尼公司出品的电影《沉睡魔咒》改编自格-林经典童话故事《睡美人》,从女性主义视角重新塑造了童话中的女巫形象,打破了男性的权威地位,颠覆了传统女巫的“恶魔”形象,建立了女性话语权和主体地位,具有强烈的后现代女性主义特征。本文旨在从后现代女性主义角度重新解读电影中女巫玛琳菲特的形象。  关键词:《沉睡魔咒》;女巫玛琳菲特;后现代女性主义  作者简介:丁慧(1984-),女,河南安阳人,安阳学院
摘要:《哈姆雷特》这一作品是著名文学家莎士比亚的经典作品之一,这部作品主要为后人们的精神思想带来了一定的启发,文章中莎士比亚通过塑造哈姆雷特王子的形象,来向人们展示一个具有历史和年代感的故事,这部作品自从问世以来就备受人们的喜爱,因为其中不仅仅蕴含了莎士比亚对人与人情感的真情流露,还蕴含了很多独特的文化艺术风格,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本文笔者将会针对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哈姆雷特》进
摘要:李慕白提前结束闭关修炼的期限来到镖局托秀莲把宝剑送给贝勒爷,只是想过平静的生活。接着就是围绕宝剑在北京的事情,引发了一系列的故事,展开电影丰富的含义。本文从几个人物的角度解读一下这部电影,探讨人物的命运和人生意义。  关键词:《卧虎藏龙》;人物;命运;爱情  作者简介:李桂全(1985-),男,汉族,山东泰安人,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文学。  李慕白身为江南鹤的高徒可以说思想境界是极高的,对
摘要:周星驰的喜剧电影一直以来被关注、研究较多,不少学者认为无厘头属于后现代主义,因此讨论无厘头就兼具讨论后现代主义,讨论后现代主义的袁现就是无厘头,但笔者认为,这两者并不是一种从属关系,应该分开讨论。本文试图结合两个事物本身的概念、特点对无厘头和后现代主义进行分析。  关键词:周星驰;无厘头;后现代主义  周星驰的喜剧电影利用非逻辑性和带有神经质的演技、开创了“无厘头”电影的新境界,创造了喜剧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