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轰轰烈烈的2004年考研已尘埃落定,作为一名毕业4年的在职专科生,为了弥补高考的缺憾,辞去了中法合资公司副经理职务,历经短短两个月的备考,顺利通过了初试、复试,成为食品生物技术与发酵工程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考研时那透到骨子里的坚持、自信和战斗力,至今仍余音袅袅。
理想有多远,人就能走多远
我天生农村孩子的倔强,尽管读高中时遭遇母亲去世、鼻窦炎等不幸,但最终还是成了村里第一位大学生。其实只是农大的专科,当时我执意要复读,父亲看着破落的家说:“孩子,到这种地步,无论你做哪种决定,爹都支持你!”善意的班主任却劝导我:“路是人走出来的,为什么三流的专科就不能出一流的人才?只要有志气,你还可以升本、考研。”但专科生似乎是被人遗忘的一族,内心相当压抑、自卑,半年没过,好多同学就放弃了来校时的理想,开始堕落。我当时认定“自胜者强”,异类般地狠钻专业课,在大二上学期就通过了全国计算机二级,使老师和同学对专科生另眼相看。
大二下学期,辅导员让我积极准备专升本考试,录取后随97级本科生一起上,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春天。考试顺理成章地通过了,可需要一次性交纳5000元的教育补偿金,还有近4000元的培养费、学费。家里早已捉襟见肘,哪里还能挤出那么多钱!暑假回到家,看着日益苍老的父亲,鼻子酸酸的,我最终放弃了专升本。我知道自己注定要走一条与众不同的路。
1999年下学期,我想报名考研,但国家政策规定,专科生必须在毕业两年后才能报考,只好作罢。由于专科生不做论文,我便利用最后一学期去冲刺英语四级。事实上,大学3年我们只学了1年学校自编的英语教材,连应付一般的考试都有问题。然而天道酬勤,我顺利通过英语四级考试!据说我是系里有史以来第一个过英语四级的专科生,更没想到的是后来英语四级会成为专科生考研报考的前提条件之一。
2000年3月,我以专科生中“惟一的例外”进入了现在这家中法合资企业,原想在食品工程方面有所建树,咬牙在-18℃冷库内坚持了3个月的实习,可在实习结束后却因自己的文字特长被调到总裁办公室从事秘书工作。没日没夜的加班成了家常便饭,但上帝也一次次地馈赠了我。第二年就被提升为秘书科长,并被评为集团“十大劳模”之一,第三年担任董事长秘书。2003年4月,调任一下属子公司副经理。连我自己都惊讶工作的如鱼得水。个人上升的空间仍然很大,但我觉得专科学历实在拿不出手,万一公司倒闭,在这本科生多如牛毛的时代,哪还有我的立锥之地!再者,我对高考的缺憾仍耿耿于怀,于是决定考研。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2001年做秘书的时候,我决定考研,但大量的工作使我无法静下心来拿起书本复习,直到报名逼近时,才知道同等学力考生一是必须要到学校报名;二是报名时必须提交“四级证书、在省级以上刊物正式发表的论文和本科主干课程的进修成绩单”中的任意两项,还有单位同意报考的证明,否则不予报考。我只有四级证书,后来又是找人又是托关系才报上名。
工科要考高等数学,但考纲要求的范围超出了读专科时用的教材,不得不借了一套。挨到12月份,瞎编说家中有病人需要照顾,向主任和总裁请了假,匆忙地赶回学校复习,当时距考试只有21天,尽管魔鬼一样的21天使我取得了338分的成绩(当年的分数线是311分)却因英语差2分、一门加试课不及格,导致我首次考研折戟沉沙。

考研信息不准、时间太仓促是首次考研失利的主要原因,我做事向来讲究高效,对在职考研至少需要半年的说法不屑一顾,只要条件允许时间充足,谁都可以成为研究生!但出于对英语的考虑,我把考研时间调整为2个月,并决定先解除报考条件的障碍。我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和职务方便,深入了解集团各单位的生产情况,并参考研发人员及品管人员的意见,有时自己也动手做实验找数据,然后撰写论文。就这样,我先后在《食品科技》《食品工业》《中国乳品工业》《中国食品与营养》等核心期刊上发表专业论文6篇,打破了集团10年无人发表论文的局面。
我总结第一次考研的教训,提前从学校的网站下载了报名简章、参考书目,后来根据招生规模选定了一位在西北很有名的导师。经人引见,导师对我的经历很感兴趣,增强了我的信心。
11月13日到校后,先去拜访导师,接着去报名、办理各种手续,静下心来已是11月15日。
由于仅背了一遍英语单词,其他教材连一页都没翻过,第一天通读高等数学课本,发现已忘得差不多了,更为糟糕的是,由于几年没坐冷板凳,看着课本一会儿就神游万里,心里有说不出的烦躁。
“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我给自己量身定制了作息时间,但我从来没有“天”的概念,只有“个”的时间,我把一天分为“早上、上午、下午、晚上”4个时间。早晨6∶30起床,7∶00前早餐完毕后复习,8∶00到自习室,上午12∶00去吃午饭,午休半小时,睡着睡不着也要强迫自己闭上眼睛,下午1∶00左右去教室,6∶00去吃饭,23∶40回宿舍,这是我两个月雷打不动的铁律。
考研是要付出代价的,除了家人的无私奉献,也要拿自己的健康赌一把,来回吃饭的路上,我最多的动作就是揉太阳穴和发酸的眼睛。距考试10天的时候,由于长期殚精竭虑地学习,我突然感觉自己的记忆力和体力明显下降,快步上一次五楼都大汗淋漓,但考期逼近,还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巩固,我能做的就是靠营养品来弥补体能的匮乏,并在晚上回宿舍前于凛冽的夜风中围绕400米的操场跑3圈,惹得管宿舍的老大爷每天晚上12∶00前在门口等我:“你这个胖子,整天就你起得最早,回得最晚,忙啥呢?”这也算我为数不多的与人交流。
我付出了,考研梦实现了
2月中旬,师兄用手机短信发来了成绩,总分345分。结合往年的情况,导师说这个分数是没有问题的,准备复试吧!结果分数线只有288分。
4月份我被通知参加复试,专科生还要加试2门本科主干课程,必须及格,否则不予录取。结果在8天时间内我又复习了3门课4本书,还准备了英语口语的一些基本内容,并且我遇到考试史上最奇怪的一次考试,我报的1门加试课没有指定教材,也没考试范围,全凭自己找书看。全校共有5个过线的同等学力考生需要加试,专科生经历了太多的波折:报名刷下去一部分,初试是又一次大浪淘沙,中间又冒出来加试,所有成绩都合格才能参加复试。由于今年学校在复试方面的自主权加重,复试却让人提心吊胆,按照初试成绩+复试成绩得分,从高到低录取,这里面容易滋生腐败,好在系里办事效率比较高,面试、笔试后的第二天,排名就贴出来了,我所报考的系招收49名,结果有79人过线,除了2名保送指标,有32人出局,那场面确实有点悲壮。
现实是河,理想是岸,奋斗则是架在川上的惟一桥梁,再回想走过的考研路,我突然产生一种“乌蒙磅礴走泥丸”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