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倡导“小学课程应以综合课程为主”,强调课程应当“密切贴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的特点”。课程的设置已经如此明确提出要以儿童为主,因此,作为小学品德课程的实施者,必定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以此为前提。
一、 课前先学以学生为主,轻盈起步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斯莱文指出:一个有意识的教师,应该在教学之前做出决策,教师应该思考如何证明学生正在进行学习、正在迈向成功。品德教师应该与学生共同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选择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在教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的《水和我们的生活》这一单元之前,我首先征询学生的意见,问他们是愿意先认识水还是懂得水的重要性,孩子们通过讨论最后决定:他们要先了解水,看哪个小组能通过组员的合作了解到最多关于水的知识。有了这样的基础,我就心中有数了,跟学生共同完成了以下几项课前准备:在家里尽可能寻找水的踪迹;大胆地对你找到的水进行实验;查找有关水的资料并进行分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你和水的关系。这样一来,我的教学目标都在学生的课前先学当中潜存了,有了自主性,学生的先学也热情高涨。到上课的时候,他们带来了矿泉水、自来水、饮料、酱油、冰块等各种形态和颜色的含水物体,收集到了水在人们生活中、大自然中、生产中的各项用途,还查找到了关于水的歌曲和诗文。有个小女孩与母亲一起改编了这样的一首歌:
小水滴
(用《我有一只小毛驴》的曲子)
我是一颗小水滴,我一直都在变,
有时我是一股湿气,有时变成冰,
小草没我会枯黄,花儿也会谢,
叮叮咚咚我穿过树林流进大海里。
听到她唱这首歌,我顿生灵感,请这个小女孩扮演水姑娘进行了课堂教学的导入,学生们马上被水姑娘的水滴头饰、水蓝色裙子吸引住,歌曲当中蕴含的水的知识对他们来说朗朗上口而又过口难忘。可见,只要教师在备课时让学生参与,以他们为主,尊重他们的想法,平等对话,然后细心引导,用心备课,那么我们的品德课堂就能轻盈起步。
二、 课中探究以学生为主,趣中明理
如今的品德课堂,多数相当热闹,调查、小品表演、案例呈现、辩论会等等,一节课下来,内容过于丰富,学生被动应付,如同在演戏,其中的原因仍然是没有摆正学生的位置。因此,品德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应充分关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切记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出发,去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践、归纳、类比、思考、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目前品德课堂常用的形式有:
1.小品表演。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的操作、观察、实践和比较引起学生的思考、猜测,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标。品德课程标准强调: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所以如果选择小品表演,那么我们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创作、排练,尊重学生的想法,而不要全部包办,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2.小组合作。包括小组调查、小组讨论、小组制作手抄报等。通过这些形式,学生的交流、归类、比较和思考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提高。老师要切记不要喧宾夺主,在分配学生调查、讨论的内容前,应该让学生在充分的讨论、实践中摸索出最适合他们自己的方法以及合作方案,对于合作的结果,老师的要求也不能定位太高,应当循序渐进地提出适当的待进要求,这样我们的小组合作才有生命力,才能走得远,走得好。
3.课堂串线角色的塑造。这是针对儿童心理特点设定的一个串起完整课堂的角色,多数由卡通人物或者是可爱的小动物来担当。一位老师在教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的《爱护我们生活的环境》一课时,就成功地借用了一只可爱的小绵羊作为串角,取名“清洁羊”,图画颜色鲜明,学生们一上课就已经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接下来老师就播放了由清洁羊带路去拍摄的两个卫生状况截然不同的小朋友的家庭,学生们还听到了甜甜的童声配音,之后的所有评比,老师都用事先准备好的清洁羊的贴纸当作奖品。清洁羊还带领孩子们到学校附近的街头巷尾去检查广州市“创卫”的情况……一个小小的、可爱的角色,由于非常接近学生的心灵,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贴近学生即时的生活环境,从而很好地落实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求。
三、 课堂评价以学生为主,悟后导行
美国评价专家Richard在《促进学习的学生参与式课堂评价》一书中提出:评价就是收集有关学生学习情况的信息,并据此来做出教学决策的过程,要把课堂评价的结果融入到教学过程中,通过评价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而在我们的品德课堂中,对学生的评价往往变成老师激励学生认真听课的法宝,这和评价的初衷大相径庭,长期下去,学生就会变成统一的“水桶”。所以我们要对评价的内容和方式重新认识。Richard给我们提供了以下几种利于学生学习的评价方式:
选择性反应评价运用到品德课程中主要包括是非辨析题和选择题,我们在使用时要确保学生已经具备足够的阅读能力可以理解题目的含义。选择性反应评价可以成为一个高度激发学习动机的教学工具,通过学生参与,将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环境结合起来,所以,这个评价方式提倡让学生参与题目的编写。
论述式评价可以在学生描述复杂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很好地反映学生的推理能力,还能考查学生的情感倾向。例如在《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的《我们健康成长》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只要巧妙地使用论述式评价题,马上就可以判断出学生对于诚信的真实看法,从而因生施教。
表现性评价在品德科目中是广泛使用的,我们要把学生带入你制定表现性评价的过程中,首先对比表现的样例,以发现合格表现的关键因素,还要教会学生用简洁、精炼的语言来描述学业成功的含义,或者使用各种符号来代表各种不同等级的评价。例如:我知道人各有所长,要取长补短,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对人宽容。又如:三年级上册的期末评价中,我和学生合作创设了一个评价表格:主题为“谁摘的星星多”。将学生本学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表现分为3星、4星和5星三个等级,再分别由家长、同学和老师做出对应评价。
交流式评价贯穿于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之中,评价具有比较大的随意性,教师在一开始更应该做好引导工作,以学生的成长、能力的提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为宗旨。
总之,不管我们使用的评价方式是哪一种,只要以学生的现在为起点,以学生的未来为前进方向,就能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中不断交流,及时反思,在思维的碰撞中感悟,进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导行。
四、课后反思以学生为主,思中新进
有人说,“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这句话蕴涵了深刻的道理。在课后反思阶段,我们要反思我们的品德课堂是否只是外表堂皇,内则中干;反思学生在参与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是否“有名无实”;反思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是否存在“伪探究”;反思学生是否感受到了老师对于学生个性和知识、经验差异的关注;还要反思学生的品德修养是否在课堂中得到提升;反思师生是否在每一节品德课堂中共同成长。诺贝尔奖得主德国物理学家劳厄说:“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忘掉后所剩下的东西。”我们的课后反思如果能做到反思学生而不只是反思教学的精彩与否,我们的课后反思如果与学生共同进行,那么,所有的品德知识和能力都将内化,渗入每个学生的生命本身,所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也将在学生持续不断的、主动、健康的沉思中积淀。
总之,小学品德课堂要真正属于学生,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就应当是完全为着学生设计的,也只有不断坚持以学生为主,我们的品德教育才能落到实处,真正达成品德教育的各项目标。
(作者单位:广州市天河区石牌小学)
责任编辑王清平
一、 课前先学以学生为主,轻盈起步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斯莱文指出:一个有意识的教师,应该在教学之前做出决策,教师应该思考如何证明学生正在进行学习、正在迈向成功。品德教师应该与学生共同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选择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在教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的《水和我们的生活》这一单元之前,我首先征询学生的意见,问他们是愿意先认识水还是懂得水的重要性,孩子们通过讨论最后决定:他们要先了解水,看哪个小组能通过组员的合作了解到最多关于水的知识。有了这样的基础,我就心中有数了,跟学生共同完成了以下几项课前准备:在家里尽可能寻找水的踪迹;大胆地对你找到的水进行实验;查找有关水的资料并进行分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你和水的关系。这样一来,我的教学目标都在学生的课前先学当中潜存了,有了自主性,学生的先学也热情高涨。到上课的时候,他们带来了矿泉水、自来水、饮料、酱油、冰块等各种形态和颜色的含水物体,收集到了水在人们生活中、大自然中、生产中的各项用途,还查找到了关于水的歌曲和诗文。有个小女孩与母亲一起改编了这样的一首歌:
小水滴
(用《我有一只小毛驴》的曲子)
我是一颗小水滴,我一直都在变,
有时我是一股湿气,有时变成冰,
小草没我会枯黄,花儿也会谢,
叮叮咚咚我穿过树林流进大海里。
听到她唱这首歌,我顿生灵感,请这个小女孩扮演水姑娘进行了课堂教学的导入,学生们马上被水姑娘的水滴头饰、水蓝色裙子吸引住,歌曲当中蕴含的水的知识对他们来说朗朗上口而又过口难忘。可见,只要教师在备课时让学生参与,以他们为主,尊重他们的想法,平等对话,然后细心引导,用心备课,那么我们的品德课堂就能轻盈起步。
二、 课中探究以学生为主,趣中明理
如今的品德课堂,多数相当热闹,调查、小品表演、案例呈现、辩论会等等,一节课下来,内容过于丰富,学生被动应付,如同在演戏,其中的原因仍然是没有摆正学生的位置。因此,品德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应充分关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切记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出发,去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践、归纳、类比、思考、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目前品德课堂常用的形式有:
1.小品表演。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的操作、观察、实践和比较引起学生的思考、猜测,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标。品德课程标准强调: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所以如果选择小品表演,那么我们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创作、排练,尊重学生的想法,而不要全部包办,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2.小组合作。包括小组调查、小组讨论、小组制作手抄报等。通过这些形式,学生的交流、归类、比较和思考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提高。老师要切记不要喧宾夺主,在分配学生调查、讨论的内容前,应该让学生在充分的讨论、实践中摸索出最适合他们自己的方法以及合作方案,对于合作的结果,老师的要求也不能定位太高,应当循序渐进地提出适当的待进要求,这样我们的小组合作才有生命力,才能走得远,走得好。
3.课堂串线角色的塑造。这是针对儿童心理特点设定的一个串起完整课堂的角色,多数由卡通人物或者是可爱的小动物来担当。一位老师在教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的《爱护我们生活的环境》一课时,就成功地借用了一只可爱的小绵羊作为串角,取名“清洁羊”,图画颜色鲜明,学生们一上课就已经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接下来老师就播放了由清洁羊带路去拍摄的两个卫生状况截然不同的小朋友的家庭,学生们还听到了甜甜的童声配音,之后的所有评比,老师都用事先准备好的清洁羊的贴纸当作奖品。清洁羊还带领孩子们到学校附近的街头巷尾去检查广州市“创卫”的情况……一个小小的、可爱的角色,由于非常接近学生的心灵,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贴近学生即时的生活环境,从而很好地落实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求。
三、 课堂评价以学生为主,悟后导行
美国评价专家Richard在《促进学习的学生参与式课堂评价》一书中提出:评价就是收集有关学生学习情况的信息,并据此来做出教学决策的过程,要把课堂评价的结果融入到教学过程中,通过评价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而在我们的品德课堂中,对学生的评价往往变成老师激励学生认真听课的法宝,这和评价的初衷大相径庭,长期下去,学生就会变成统一的“水桶”。所以我们要对评价的内容和方式重新认识。Richard给我们提供了以下几种利于学生学习的评价方式:
选择性反应评价运用到品德课程中主要包括是非辨析题和选择题,我们在使用时要确保学生已经具备足够的阅读能力可以理解题目的含义。选择性反应评价可以成为一个高度激发学习动机的教学工具,通过学生参与,将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环境结合起来,所以,这个评价方式提倡让学生参与题目的编写。
论述式评价可以在学生描述复杂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很好地反映学生的推理能力,还能考查学生的情感倾向。例如在《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的《我们健康成长》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只要巧妙地使用论述式评价题,马上就可以判断出学生对于诚信的真实看法,从而因生施教。
表现性评价在品德科目中是广泛使用的,我们要把学生带入你制定表现性评价的过程中,首先对比表现的样例,以发现合格表现的关键因素,还要教会学生用简洁、精炼的语言来描述学业成功的含义,或者使用各种符号来代表各种不同等级的评价。例如:我知道人各有所长,要取长补短,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对人宽容。又如:三年级上册的期末评价中,我和学生合作创设了一个评价表格:主题为“谁摘的星星多”。将学生本学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表现分为3星、4星和5星三个等级,再分别由家长、同学和老师做出对应评价。
交流式评价贯穿于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之中,评价具有比较大的随意性,教师在一开始更应该做好引导工作,以学生的成长、能力的提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为宗旨。
总之,不管我们使用的评价方式是哪一种,只要以学生的现在为起点,以学生的未来为前进方向,就能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中不断交流,及时反思,在思维的碰撞中感悟,进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导行。
四、课后反思以学生为主,思中新进
有人说,“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这句话蕴涵了深刻的道理。在课后反思阶段,我们要反思我们的品德课堂是否只是外表堂皇,内则中干;反思学生在参与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是否“有名无实”;反思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是否存在“伪探究”;反思学生是否感受到了老师对于学生个性和知识、经验差异的关注;还要反思学生的品德修养是否在课堂中得到提升;反思师生是否在每一节品德课堂中共同成长。诺贝尔奖得主德国物理学家劳厄说:“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忘掉后所剩下的东西。”我们的课后反思如果能做到反思学生而不只是反思教学的精彩与否,我们的课后反思如果与学生共同进行,那么,所有的品德知识和能力都将内化,渗入每个学生的生命本身,所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也将在学生持续不断的、主动、健康的沉思中积淀。
总之,小学品德课堂要真正属于学生,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就应当是完全为着学生设计的,也只有不断坚持以学生为主,我们的品德教育才能落到实处,真正达成品德教育的各项目标。
(作者单位:广州市天河区石牌小学)
责任编辑王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