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课程的综合性 上好《品德与社会》课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gz521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综合课程,课程的宗旨是提高青少年的公民素养。品德课作为一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学科,作为一门有很强时代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其教学也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因此,正确地理解和利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综合性,对提升学生的品德认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具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课程 综合课 品德 社会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3-084-01
  
  小学课程以综合课程为主,是此次课程改革方案的突破点之一。由于综合课程教学在我国实施的时间较短,研究积累相对薄弱,加之课程改革的节奏不断加快,使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远不能胜任课程发展、教材更新、教师教育的需要。为此,我们以申报并通过审查立项的“小学综合课程教材的开发与实验研究”这一“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为依托,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实验研究。我们认为,这样的研究符合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有助于促进多样化教材的开发,也有助于发展我国的综合课程理论。
  一、《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
  《品德与社会》课的设立,不是品德课与社会课的简单结合,而是在课程理念、要求、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宗旨是提高青少年的公民素养。概括地说,就是使学生在了解和认识家庭、社区、国家等不同范围的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在学习祖国国土、文化、民族和历史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爱父母、爱学校、爱老师同学、爱家乡、爱祖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情感;逐步形成道德规范意识,认识人际关系,形成社会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形成基本公民素质奠定基础 ,据此,,《品德与社会》课的内容涉及广泛,包括:社会生活、地理、历史、道德、法律、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与公民素质养成相关的各种知识和技能。正因该课程有着强烈的公民性和实践性,所以课程的内容构建不可能依据某个系统学科来组织,而特别适宜有机融合各领域学习内容的综合主题的构建方式。
  二、《品德与社会》课程、教材的开发与实验
  1、有关课程定位的研究
  从《课程标准》看,“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与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这里,教育的落脚点是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我们认为对课程定位仍有深究的必要。其一,在课程理念方面,我们对公民教育的性质、意义、内容缺乏深入研究,导致对课程定位笼统,理念粗糙,这直接影响课程设计方面的合理性和周密性。其二,“以人为本”或“以育人为本”的思想与综合课程的关系不清,致使课程结构、教材结构拼凑痕迹重,不能真实反映综合课程的“人本”特色。在实践中最常见的例子是,只要是心中有学生的教师,即使是运用传统的分科教学形态、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传统的教材,也能够深受学生欢迎,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其三,伴随着新课程体系的建立,《品德与社会》课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也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其中包括课程的一贯性的问题,与《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历史》和《地理》等课程的衔接问题,以及课程门类之间如与《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的衔接问题。
  2、有关构建综合内容的研究
  根据对国外有关综合课程的研究和分析,我们认为,应该把儿童的社会生活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中心,以学生的自身认识和发展为依据,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现实社会密切联系起来,用主题方式建构综合性的内容,是小学综合课程建构的一种有效方式。如此构建学习内容,有利于使学生的品德、行为习惯养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教育落到实处。但是,怎样选取和组织主题;怎样体现主题、单元之间的逻辑线索,使学习内容之间有机融合为一个整体;怎样使学习活动符合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需求,并实现合理的循环上升,对于这些问题仍在摸索中。我们特别关注“知识整合”问题,认为它是构建《品德与社会》综合课程的一个核心问题。
  3、有关开放教学活动的研究
  根据多年来教学实验经验的积累,我们认为,创设开放、民主的教学环境是实现有效教育的前提。《品德与社会》课旨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道德修养,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注重发展质疑、反思、批判的能力。为此,课程倡导围绕主题内容,开展体验、探究、问题解决学习等活动,倡导教师采用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的学习指导方式。重视学习体验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以此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创造性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如何开放学生的思考空间、促进师生互动,如何开放教学空间和利用资源、将课内外学习结合起来,如何形成个人发展评价机制等等,是落实课程目标的关键。围绕这些问题,我们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策略研究,以及教师培训和能力开发的研究上。
  《品德与社会》有一些突出的特点:一是以育人为本,重在儿童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的社会性发展的培养,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性发展的好学生;二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努力克服成人化倾向;三是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培养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避免简单说教;四是突出综合性,强调活动性。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3-081-01     如何在日常地理教学中注重对德育教育的反思,下面谈谈笔者的感想。  一、建国君民 教学为先 德为首而技能次之   只抓分数,不教做人?要慎思、慎思,现在人要的成功到底是不是真的成就孩子的人生?我们所作所为是不是真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基?如果作为家长的你,你的子女如下:一是学习成绩相当优秀但
在《有用的水》的主题活动开展中,大班教研组设计了一次集体数学活动“乌鸦喝水”,活动主要涉及“物体大小与水位上升的关系”以及“物体的空间估算能力”.这些知识点如果单
期刊
文中对目前中等专业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做了分析 ,并就中等专业学校如何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进行了新的思考 The article analyzes
期刊
本文阐述了现代企业教育制度的内容及其管理模式,强调建立现代企业教育制度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环节.
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中国加入 WTO后国际知识资本的涌入 ,使得我国的教育培训工作引入市场化机制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这给企业培训工作带来巨大机遇与挑战。
案例背景rn这是上海版教材五年级数学第一学期第二单元小数乘除法中的一节家常课,我准备讲解积与因数的关系.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小巧家阳台各个部分的面积,然后观
家长是我园开放性课程建构的主体之一,我们让他们参与课程的全程建构。在课程建构初期,为了让家长能够尽快进入角色,而不仅仅是旁观者、配合者,我们每次都给予家长一个文本,这个文本有开放性课程的目标,有本次活动的目标和活动各个环节的内容、要求,且有每个环节中家长应重点关注的参考内容等。这样可以保证每次交流有主题,能聚焦问题。每次家长来参与课程讨论时,我们都提早将文本发给他们,以备家长事先了解文本内容,快速
期刊
最初了解吴邵萍园长,不是因为她在南京幼教圈里响当当的地位,也不是因为她是全国首届教书育人楷模,而是多年前本人的研究团队所做的专家型教师的研究,那次,我有幸了解到吴园长从一名年轻教师到资深园长的普通但并不平凡的成长历程;进而了解吴园长,是大约五六年前因参加南京市教育局组织的一次教育思想研讨会而集中拜读了吴园长近百篇论文及几部专著;较为深入地了解吴园长,还得归功于几次应邀到北幼的实地参观。吴园长是一位
期刊
在集团化发展过程中,如何确定党报或主体报纸和子报的市场定位,如何整合新闻资源配置,如何实现多元产业的快速协调发展,如何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的竞争力,以实现社会效益最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