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综合课程,课程的宗旨是提高青少年的公民素养。品德课作为一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学科,作为一门有很强时代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其教学也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因此,正确地理解和利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综合性,对提升学生的品德认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具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课程 综合课 品德 社会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3-084-01
小学课程以综合课程为主,是此次课程改革方案的突破点之一。由于综合课程教学在我国实施的时间较短,研究积累相对薄弱,加之课程改革的节奏不断加快,使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远不能胜任课程发展、教材更新、教师教育的需要。为此,我们以申报并通过审查立项的“小学综合课程教材的开发与实验研究”这一“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为依托,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实验研究。我们认为,这样的研究符合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有助于促进多样化教材的开发,也有助于发展我国的综合课程理论。
一、《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
《品德与社会》课的设立,不是品德课与社会课的简单结合,而是在课程理念、要求、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宗旨是提高青少年的公民素养。概括地说,就是使学生在了解和认识家庭、社区、国家等不同范围的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在学习祖国国土、文化、民族和历史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爱父母、爱学校、爱老师同学、爱家乡、爱祖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情感;逐步形成道德规范意识,认识人际关系,形成社会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形成基本公民素质奠定基础 ,据此,,《品德与社会》课的内容涉及广泛,包括:社会生活、地理、历史、道德、法律、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与公民素质养成相关的各种知识和技能。正因该课程有着强烈的公民性和实践性,所以课程的内容构建不可能依据某个系统学科来组织,而特别适宜有机融合各领域学习内容的综合主题的构建方式。
二、《品德与社会》课程、教材的开发与实验
1、有关课程定位的研究
从《课程标准》看,“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与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这里,教育的落脚点是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我们认为对课程定位仍有深究的必要。其一,在课程理念方面,我们对公民教育的性质、意义、内容缺乏深入研究,导致对课程定位笼统,理念粗糙,这直接影响课程设计方面的合理性和周密性。其二,“以人为本”或“以育人为本”的思想与综合课程的关系不清,致使课程结构、教材结构拼凑痕迹重,不能真实反映综合课程的“人本”特色。在实践中最常见的例子是,只要是心中有学生的教师,即使是运用传统的分科教学形态、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传统的教材,也能够深受学生欢迎,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其三,伴随着新课程体系的建立,《品德与社会》课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也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其中包括课程的一贯性的问题,与《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历史》和《地理》等课程的衔接问题,以及课程门类之间如与《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的衔接问题。
2、有关构建综合内容的研究
根据对国外有关综合课程的研究和分析,我们认为,应该把儿童的社会生活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中心,以学生的自身认识和发展为依据,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现实社会密切联系起来,用主题方式建构综合性的内容,是小学综合课程建构的一种有效方式。如此构建学习内容,有利于使学生的品德、行为习惯养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教育落到实处。但是,怎样选取和组织主题;怎样体现主题、单元之间的逻辑线索,使学习内容之间有机融合为一个整体;怎样使学习活动符合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需求,并实现合理的循环上升,对于这些问题仍在摸索中。我们特别关注“知识整合”问题,认为它是构建《品德与社会》综合课程的一个核心问题。
3、有关开放教学活动的研究
根据多年来教学实验经验的积累,我们认为,创设开放、民主的教学环境是实现有效教育的前提。《品德与社会》课旨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道德修养,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注重发展质疑、反思、批判的能力。为此,课程倡导围绕主题内容,开展体验、探究、问题解决学习等活动,倡导教师采用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的学习指导方式。重视学习体验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以此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创造性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如何开放学生的思考空间、促进师生互动,如何开放教学空间和利用资源、将课内外学习结合起来,如何形成个人发展评价机制等等,是落实课程目标的关键。围绕这些问题,我们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策略研究,以及教师培训和能力开发的研究上。
《品德与社会》有一些突出的特点:一是以育人为本,重在儿童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的社会性发展的培养,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性发展的好学生;二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努力克服成人化倾向;三是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培养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避免简单说教;四是突出综合性,强调活动性。
关键词:课程 综合课 品德 社会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3-084-01
小学课程以综合课程为主,是此次课程改革方案的突破点之一。由于综合课程教学在我国实施的时间较短,研究积累相对薄弱,加之课程改革的节奏不断加快,使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远不能胜任课程发展、教材更新、教师教育的需要。为此,我们以申报并通过审查立项的“小学综合课程教材的开发与实验研究”这一“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为依托,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实验研究。我们认为,这样的研究符合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有助于促进多样化教材的开发,也有助于发展我国的综合课程理论。
一、《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
《品德与社会》课的设立,不是品德课与社会课的简单结合,而是在课程理念、要求、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宗旨是提高青少年的公民素养。概括地说,就是使学生在了解和认识家庭、社区、国家等不同范围的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在学习祖国国土、文化、民族和历史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爱父母、爱学校、爱老师同学、爱家乡、爱祖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情感;逐步形成道德规范意识,认识人际关系,形成社会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形成基本公民素质奠定基础 ,据此,,《品德与社会》课的内容涉及广泛,包括:社会生活、地理、历史、道德、法律、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与公民素质养成相关的各种知识和技能。正因该课程有着强烈的公民性和实践性,所以课程的内容构建不可能依据某个系统学科来组织,而特别适宜有机融合各领域学习内容的综合主题的构建方式。
二、《品德与社会》课程、教材的开发与实验
1、有关课程定位的研究
从《课程标准》看,“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与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这里,教育的落脚点是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我们认为对课程定位仍有深究的必要。其一,在课程理念方面,我们对公民教育的性质、意义、内容缺乏深入研究,导致对课程定位笼统,理念粗糙,这直接影响课程设计方面的合理性和周密性。其二,“以人为本”或“以育人为本”的思想与综合课程的关系不清,致使课程结构、教材结构拼凑痕迹重,不能真实反映综合课程的“人本”特色。在实践中最常见的例子是,只要是心中有学生的教师,即使是运用传统的分科教学形态、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传统的教材,也能够深受学生欢迎,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其三,伴随着新课程体系的建立,《品德与社会》课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也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其中包括课程的一贯性的问题,与《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历史》和《地理》等课程的衔接问题,以及课程门类之间如与《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的衔接问题。
2、有关构建综合内容的研究
根据对国外有关综合课程的研究和分析,我们认为,应该把儿童的社会生活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中心,以学生的自身认识和发展为依据,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现实社会密切联系起来,用主题方式建构综合性的内容,是小学综合课程建构的一种有效方式。如此构建学习内容,有利于使学生的品德、行为习惯养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教育落到实处。但是,怎样选取和组织主题;怎样体现主题、单元之间的逻辑线索,使学习内容之间有机融合为一个整体;怎样使学习活动符合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需求,并实现合理的循环上升,对于这些问题仍在摸索中。我们特别关注“知识整合”问题,认为它是构建《品德与社会》综合课程的一个核心问题。
3、有关开放教学活动的研究
根据多年来教学实验经验的积累,我们认为,创设开放、民主的教学环境是实现有效教育的前提。《品德与社会》课旨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道德修养,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注重发展质疑、反思、批判的能力。为此,课程倡导围绕主题内容,开展体验、探究、问题解决学习等活动,倡导教师采用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的学习指导方式。重视学习体验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以此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创造性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如何开放学生的思考空间、促进师生互动,如何开放教学空间和利用资源、将课内外学习结合起来,如何形成个人发展评价机制等等,是落实课程目标的关键。围绕这些问题,我们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策略研究,以及教师培训和能力开发的研究上。
《品德与社会》有一些突出的特点:一是以育人为本,重在儿童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的社会性发展的培养,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性发展的好学生;二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努力克服成人化倾向;三是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培养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避免简单说教;四是突出综合性,强调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