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在新编实验教材中,“数学广角”成为点燃学生数学思想的火把。那么,体现了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双重特点的“数学广角”究竟该怎么教?笔者认为,用“心”施教是根本,学科性质和三维目标是依据。
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实验、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使学生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逐步形成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能力,进而达到各学段的要求。
1.立足教材,尊重文本
“主题图”是人教版《数学》实验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和亮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文本资源,将其作为情境线索的依据来进行教学设计。
如:一年级上册“分类”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进入到主题图,说说这是在哪儿。然后通过联想,说一说文具店里的文具是怎样摆放的,为什么要这么摆放。让学生自己探索并说出想法:相同的东西要摆放在一起。例如,笔要放在一起,尺子要放在一起,球要放在一起,书包要放在一起。学生在对熟悉的文具商店进行观察的同时,也充分体会到了分类的意义和必要性。
一年级下册的“找规律”这一节,教材中连课题在内仅14个字,但整个版面的图案色彩鲜艳、设计精美,学生举行联欢会的情境、装饰的东西都是有规律排列的、小朋友有规律地围成圈跳舞等,都为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为教师的创造性教学留下了空间。依据“主题图”,学生体验、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产生疑问,知识的因与果正好对接,促成其重新编码建构。
2.空间延伸,让“数学文化”情愫飞扬
《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教师将教学置于“数学文化”的背景中进行时,所有的创造与思考都是“数学文化”式的。
如: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例2中等量代换思想的教学,教材中引入“曹冲称象”的故事,能够很好促进学生对数学思想的深刻理解;四年级上册“运筹思想和对策论方法”的教学,我们完全可以骄傲地告诉同学们:其实我国古人早就有了丰富的运筹思想,比如战国时期的“田忌赛马”,就是对策论的应用。五年级下册的“找次品”,视频首先将学生带回到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发射现场。可是,就在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上升到第72秒时,外挂燃料箱发生爆炸,瞬间,挑战者号变成了一团火焰。事故原因最终查明:起因是助推器两个部件之间的接头因为低温,变脆,破损,喷出的燃气烧穿了助推器的外壳,继而引燃外挂燃料箱。什么是次品?这就是次品!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就是次品!更不要说导致爆炸事故的发生。
3.留给学生探究的时间
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格言是:“我听见就忘记了,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它说明了儿童参与行动的重要性!荀子在《儒效篇》中也说道:“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可见探究践行的重要。
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多做多想,留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
此做是手段,理解才是目的。正应了皮亚杰说的那句话:“高级数学最终归结为对于行动的思考。”
比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的“排列与组合”时,我这样设计教学流程:
(1)操作: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制作好衣服的小卡片),看看一共有几种穿法。
(2)设疑:怎样把各种穿法记录下来。
(3)再操作:通过连线来记录不同的穿法。
(4)引思:小组交流各自的做法,你是怎样搭配的?怎样连线可以既明了又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你一共搭配出几种穿法?
(5)释疑:先确定一件上装,用这件上装与不同的下装进行搭配连线,然后再进行另一件上装与下装的连线,这样就得到第一种连线方法(分别用2幅图表示)。
(6)小结:只要有顺序地搭配连线,就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
(7)优化:将两个连线图合并就可得出另一种连线方法(将合并后的图呈现)。整个过程在方法上重视“数学化”,采用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分析模式。◆(作者单位:江西省铅山县河口镇第一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周瑜芽
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实验、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使学生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逐步形成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能力,进而达到各学段的要求。
1.立足教材,尊重文本
“主题图”是人教版《数学》实验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和亮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文本资源,将其作为情境线索的依据来进行教学设计。
如:一年级上册“分类”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进入到主题图,说说这是在哪儿。然后通过联想,说一说文具店里的文具是怎样摆放的,为什么要这么摆放。让学生自己探索并说出想法:相同的东西要摆放在一起。例如,笔要放在一起,尺子要放在一起,球要放在一起,书包要放在一起。学生在对熟悉的文具商店进行观察的同时,也充分体会到了分类的意义和必要性。
一年级下册的“找规律”这一节,教材中连课题在内仅14个字,但整个版面的图案色彩鲜艳、设计精美,学生举行联欢会的情境、装饰的东西都是有规律排列的、小朋友有规律地围成圈跳舞等,都为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为教师的创造性教学留下了空间。依据“主题图”,学生体验、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产生疑问,知识的因与果正好对接,促成其重新编码建构。
2.空间延伸,让“数学文化”情愫飞扬
《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教师将教学置于“数学文化”的背景中进行时,所有的创造与思考都是“数学文化”式的。
如: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例2中等量代换思想的教学,教材中引入“曹冲称象”的故事,能够很好促进学生对数学思想的深刻理解;四年级上册“运筹思想和对策论方法”的教学,我们完全可以骄傲地告诉同学们:其实我国古人早就有了丰富的运筹思想,比如战国时期的“田忌赛马”,就是对策论的应用。五年级下册的“找次品”,视频首先将学生带回到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发射现场。可是,就在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上升到第72秒时,外挂燃料箱发生爆炸,瞬间,挑战者号变成了一团火焰。事故原因最终查明:起因是助推器两个部件之间的接头因为低温,变脆,破损,喷出的燃气烧穿了助推器的外壳,继而引燃外挂燃料箱。什么是次品?这就是次品!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就是次品!更不要说导致爆炸事故的发生。
3.留给学生探究的时间
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格言是:“我听见就忘记了,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它说明了儿童参与行动的重要性!荀子在《儒效篇》中也说道:“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可见探究践行的重要。
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多做多想,留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
此做是手段,理解才是目的。正应了皮亚杰说的那句话:“高级数学最终归结为对于行动的思考。”
比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的“排列与组合”时,我这样设计教学流程:
(1)操作: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制作好衣服的小卡片),看看一共有几种穿法。
(2)设疑:怎样把各种穿法记录下来。
(3)再操作:通过连线来记录不同的穿法。
(4)引思:小组交流各自的做法,你是怎样搭配的?怎样连线可以既明了又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你一共搭配出几种穿法?
(5)释疑:先确定一件上装,用这件上装与不同的下装进行搭配连线,然后再进行另一件上装与下装的连线,这样就得到第一种连线方法(分别用2幅图表示)。
(6)小结:只要有顺序地搭配连线,就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
(7)优化:将两个连线图合并就可得出另一种连线方法(将合并后的图呈现)。整个过程在方法上重视“数学化”,采用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分析模式。◆(作者单位:江西省铅山县河口镇第一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周瑜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