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719.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32-5281(2015)6
[摘要] 目的:探讨择期剖宫产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用药情况。方法:选择120例择期剖宫产孕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60例,观察组术前30 min麻醉诱导期用头孢曲松2.0 g溶于生理盐水100 ml中快速静脉滴注(20~30 min),术后12 h内同等剂量重复给药1次;对照组术后回病房用头孢曲松静脉滴注,连续3~5 d。结果:两组术后最高体温、平均体温、体温正常时间、产褥感染、伤口感染等无明显差别(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子宫复旧情况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围手术期给予抗生素1~ 2次, 能有效预防感染, 缩短住院时间。
[关键词] 剖宫产术;预防;抗生素;围术期;
随着围生医学、麻醉技术等的日益成熟和发展,剖宫产率不断升高,由于手术时腹壁及子宫肌壁均有创面, 阴道本身为有菌腔道, 潜在的致病、非致病菌等都有可能因为条件的改变而导致术后内源性感染, 因此剖宫产围术期抗菌素的应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及研究。本文通过对剖宫产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两种方法的效果进行比较,寻求一种更有效的用药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 2014年1月-2014年10月在我院剖宫产病例120例, 符合以下条件: 年龄 21~36岁, 排除存在易感因素者,如贫血、慢性疾病、肿瘤、产程延长、胎膜早破等,无多次阴道检查及直肠检查; 术前2d体温正常(<37.3℃ );血红蛋白≥90g/ L, 无药物过敏史。根据抗生素的应用方法, 随机分为术前用药组(观察组)60例, 术后用药组(对照组)60例。两组产妇在年龄、孕次、体重、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手术时间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术前30 min麻醉诱导期用头孢曲松2.0 g溶于生理盐水100 ml中快速静脉滴注(20~30 min),术后12 h内同等剂量重复给药1次;对照组术前、术中未用药,术后回病房用头孢曲松静脉滴注,连续3~5 d。 2组孕妇均采用子宫下段剖宫产术, 平均手术时间 35 min。术中均以0.2%甲硝唑250m l冲洗宫腔,生理盐水250m l冲洗腹壁切口。
1.3 观测指标
1体温变化情况:平均体温、术后最高体温、体温正常时间;
2产褥感染:子宫及子宫旁压痛,阴道分泌物有臭味,且能排除其他引起发热的原因。
3伤口感染:腹部切口有红肿热痛、渗液等炎性反应者为感染;
4经济学指标:平均住院时间和抗生素费用。
1.4 统计学分析
采取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术后情况:观察组与对照组产褥病发生率、术后体温、腹壁切口情况、子宫腔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2.2 住院时间与抗生素费用
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抗生素费用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3.1妇产科手术切口感染常见的细菌分析 正常情况下,妇女阴道和宫颈内存在着大量的细菌,真菌、原虫及病毒构成一个动态的印到生态微环境,当宿主在手术及长期使用抗生素的条件下,阴道的生态环境就会发生改变,导致菌群失调,在手术中阴道很容易被感染。比如剖宫手术方面,手术之前必须对患者尿道、肛门进行检查,患者在产中及产后很容易出现抵抗力降低的现象,这些都会提高患者的感染率。因此,围手术期使用抗生素是非常必要的。 3.2抗生素在妇产科围术期的用药时间 对动物进行试验,发现病原菌入侵动物机体3h后,机体免疫功能才开始逐渐活跃,此期间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在术后切开皮肤之前抗生素在组织中可以达到治疗浓度,预防感染的效果最佳。故剖宫产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很有必要,术前30min给予抗生素,术后6h再次用药,术中应用甲硝唑注射液冲洗宫腔及生理盐水冲洗腹壁切口,是剖宫产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理想给药方法, 可有效预防感染,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患者的负担。
综上可知,抗生素在预防妇产科手术感染方面是非常显著的,应该大力提倡。
参考文献
[1] 吴松武,蔡德,许晓丹.妇产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回顾性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0,(04).
[2]刘佳明,袁杰利.细菌性阴道病的病因与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微生物学杂志,2001,13(4):202.
[3]方英立,谢青,周艾.剖宫产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
[4] 吴雄梅,黄神姣.妇产科围手术期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0,17(3):23-24.
(作者:罗夏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82年6月 单位: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人民医院)
[摘要] 目的:探讨择期剖宫产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用药情况。方法:选择120例择期剖宫产孕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60例,观察组术前30 min麻醉诱导期用头孢曲松2.0 g溶于生理盐水100 ml中快速静脉滴注(20~30 min),术后12 h内同等剂量重复给药1次;对照组术后回病房用头孢曲松静脉滴注,连续3~5 d。结果:两组术后最高体温、平均体温、体温正常时间、产褥感染、伤口感染等无明显差别(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子宫复旧情况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围手术期给予抗生素1~ 2次, 能有效预防感染, 缩短住院时间。
[关键词] 剖宫产术;预防;抗生素;围术期;
随着围生医学、麻醉技术等的日益成熟和发展,剖宫产率不断升高,由于手术时腹壁及子宫肌壁均有创面, 阴道本身为有菌腔道, 潜在的致病、非致病菌等都有可能因为条件的改变而导致术后内源性感染, 因此剖宫产围术期抗菌素的应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及研究。本文通过对剖宫产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两种方法的效果进行比较,寻求一种更有效的用药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 2014年1月-2014年10月在我院剖宫产病例120例, 符合以下条件: 年龄 21~36岁, 排除存在易感因素者,如贫血、慢性疾病、肿瘤、产程延长、胎膜早破等,无多次阴道检查及直肠检查; 术前2d体温正常(<37.3℃ );血红蛋白≥90g/ L, 无药物过敏史。根据抗生素的应用方法, 随机分为术前用药组(观察组)60例, 术后用药组(对照组)60例。两组产妇在年龄、孕次、体重、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手术时间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术前30 min麻醉诱导期用头孢曲松2.0 g溶于生理盐水100 ml中快速静脉滴注(20~30 min),术后12 h内同等剂量重复给药1次;对照组术前、术中未用药,术后回病房用头孢曲松静脉滴注,连续3~5 d。 2组孕妇均采用子宫下段剖宫产术, 平均手术时间 35 min。术中均以0.2%甲硝唑250m l冲洗宫腔,生理盐水250m l冲洗腹壁切口。
1.3 观测指标
1体温变化情况:平均体温、术后最高体温、体温正常时间;
2产褥感染:子宫及子宫旁压痛,阴道分泌物有臭味,且能排除其他引起发热的原因。
3伤口感染:腹部切口有红肿热痛、渗液等炎性反应者为感染;
4经济学指标:平均住院时间和抗生素费用。
1.4 统计学分析
采取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术后情况:观察组与对照组产褥病发生率、术后体温、腹壁切口情况、子宫腔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2.2 住院时间与抗生素费用
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抗生素费用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3.1妇产科手术切口感染常见的细菌分析 正常情况下,妇女阴道和宫颈内存在着大量的细菌,真菌、原虫及病毒构成一个动态的印到生态微环境,当宿主在手术及长期使用抗生素的条件下,阴道的生态环境就会发生改变,导致菌群失调,在手术中阴道很容易被感染。比如剖宫手术方面,手术之前必须对患者尿道、肛门进行检查,患者在产中及产后很容易出现抵抗力降低的现象,这些都会提高患者的感染率。因此,围手术期使用抗生素是非常必要的。 3.2抗生素在妇产科围术期的用药时间 对动物进行试验,发现病原菌入侵动物机体3h后,机体免疫功能才开始逐渐活跃,此期间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在术后切开皮肤之前抗生素在组织中可以达到治疗浓度,预防感染的效果最佳。故剖宫产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很有必要,术前30min给予抗生素,术后6h再次用药,术中应用甲硝唑注射液冲洗宫腔及生理盐水冲洗腹壁切口,是剖宫产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理想给药方法, 可有效预防感染,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患者的负担。
综上可知,抗生素在预防妇产科手术感染方面是非常显著的,应该大力提倡。
参考文献
[1] 吴松武,蔡德,许晓丹.妇产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回顾性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0,(04).
[2]刘佳明,袁杰利.细菌性阴道病的病因与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微生物学杂志,2001,13(4):202.
[3]方英立,谢青,周艾.剖宫产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
[4] 吴雄梅,黄神姣.妇产科围手术期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0,17(3):23-24.
(作者:罗夏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82年6月 单位: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