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教学中情境创设浅谈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基教(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r0op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中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求知欲强的特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求动机和兴趣,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的、快乐的事。爱因斯坦认为:“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理亦源于此。
  物理教学创设情境学习兴趣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如在讲动量一节时,教师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茶杯掉在水泥地上容易摔碎,而掉在泥地上不易碎,这是为什么呢?一片树叶落下时,人们不以为然,而一块砖头从高处落下时,人们会望而生畏,这又是为什么呢?又如,教学实例在教学“动量”的内容时,绳一端拴牢一只气球(内置一只鸡蛋,气球内不加气)后跨过一米高的支架,将鸡蛋缓慢地拉起一定高度后放手,使其直接落于桌面上,结果可以想见;因而,当再次重复此实验时,同学们屏住呼吸,眼睛紧盯着鸡蛋,一颗颗原来平静的心也仿佛被提升起来了,而我却偷偷地在鸡蛋的正下方放上一块柔软海绵,结果自由下落的鸡蛋完好无损。然后问学生:这是为什么?从物理本质上看,又应该怎样解释呢?这时学生的思维高度集中,迫切希望找到问题的答案。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提出问题,交流解释。经过一系列的问题探究之后,学生从现象到本质,掌握了有关的一系列知识,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做有心人,通过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随机情境,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创设随机情境,可以扩大学生思路,使其能够取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但要注意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如学生在初中学习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在讲述牛顿第三定律时,很多同学认为,在拔河比赛中,既然双方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应该不会分出胜负,实际上却总有一方获胜,这是否违背牛顿第三定律?取胜的决定因素是什么?我让高大壮实的男同学脚穿滑冰鞋与一文静瘦弱的女同学现场进行拔河比赛,问同学们女同学能赢吗?为什么?有人说“能”,有人说“不能”,强烈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又如,学习惯性概念后,教师可做这样一个实验,拿一只笔套竖立在讲台边缘的纸条上,然后问:谁能拿出笔套下面的纸条又不接触或碰到笔套?做法是可用手捏住纸条的一端,用另一只手的食指迅速打击纸条,这样能使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中,既使兴趣因诱导而生,更使学生在终身难忘的小实验中获取和巩固了知识。再如,结合平抛运动规律的教学,可借助教室内唾手可得的粉笔头完成这样一个实验:将一粉笔头置于讲台边缘的操作平台上,用米尺敲击一下粉笔头,使它沿水平方向飞出,并在水平地面上留下一痕迹。若用米尺,怎样才能求出粉笔头沿平台面飞出时的速度?应该测量哪些数据?用米尺也能测出速度?此实验能很好地诱导学生探究平抛运动规律的兴趣。
  三、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情境,以及所关心的热门科技话题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的现实意义,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愉悦心情,触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更能提升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例如,讲解分子运动论时,通过实验,一瓶酒精和一瓶水体积不是两瓶了,虽然作了实验,但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如果做个比喻,一斗油菜子和一斗蚕豆倒在一起还是两斗吗?学生恍然大悟,问题一下就清楚了。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创设成功情境,保护学生的积极情感
  教学中要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分别施教。要注意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梯度,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上的成就感,教师提出问题既有一定的难度,又要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是引起学生探究,激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条件。问题过于简单,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问题过难,又会使学生感到力所不及,不知从何做起,因而,可能会失去探究学习的兴趣。千万不能根据高考要求,过早补充内容企图一步到位,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关于考试更应基于对“双基”知识的考查,切忌难度过高,以保护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情感。
  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运用物理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情感,同时,教师本身以饱满的热情、强烈的求知欲、热爱物理学科的情趣,带领学生去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就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巨大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效果出发,通过精心设计,将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广泛收集物理学科最新成果,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包装,隆重地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实验法、谈话法、调查法、文献法等学习方法,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进行自主式、研究性学习,对物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先进的教学媒体,走进了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投影仪、计算机等先进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只要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地對学生实施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并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就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高中数学教学发生了重大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认知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中推行“五环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我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 具体实践中,一方面,坚持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作为新课程教学的首要任务;另一方面,始终把钻研教材、梳理知识,整合教材,备好每一节课作为课堂教学的基础和保证。同时,以高考考点为课堂主线,创设情景,形成问题,不断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教师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在于找到数学学习的起点,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已有经验的支撑,帮助学生内化所需掌握的知识。  小学数学教学
数学知识生活化是现代数学教学的改革方向。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桥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知识过程实践生活化《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除了教会学生掌握各部分内容之外,还应该注意引导学生构建各种各样的知识板块。通过构建知识板块,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数学素质。
乡土历史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探究历史知识能力的重要资源。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农村初中历史教学仍处于难以开展的状况。面对这一事实,我们要克服困难、转变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开展探究性学习和专题讲座,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乡土历史资源,推进农村历史教学新课改。  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乡土历史乡土历史是相对于国家历史和世界历史的一种说法,是指小范围地区
生命教育的概念已逐渐被国内教育界所接受,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与学生朝夕相处的班主任,要及时在学校给孩子们补上“生命教育”这一课,以唤醒学生对生命的渴望,健全学生的人
通过我国27省市的面板数据,采用门槛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发现开放经济环境下农业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具有非线性特征。实证结果表明:不同地区随着其开放度不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对人的认识和活动具有强大的动力作用,能直接使人产生强烈的动机和欲望,成为激发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推动力。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注重运用心理效应这一调控杠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活了数学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益。数学课堂教学学习兴趣情境在各级教学研讨活动中,总会听到教师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教师在课堂上言之切切,而学生却总是听之藐藐?教师对学生可谓是苦口婆心,而学生却总是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