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普及运用,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中的新问题不断的出现,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使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在新的环境下显得落后于形势了,由于电算化会计系统的特殊性, 建立一整套适合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分析,笔者从内控基本规范、职能控制、安全控制、内部审计几个方面进行了简单论述。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基于它本身的特点,与手工会计相比,具有运算速度快、存储容量大、高度数据共享、检索查询速度快捷、制作报表容易、数据分析准确等特点。它的使用,可以节约会计人员的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控制与会计是不可分割的。内部控制是单位在会计工作中为维护会计数据的可靠性、业务经营的有效性和财产完整性而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组织措施管理方法、业务处理手续等控制措施的总称。
1.电算会计的内部控制内容
在电算会计下,会计业务统一由计算机完成,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数据的差错,但会计工具、会计信息的载体发生了根本变化,网络通讯代替了凭证和数据的传递。因此,有些手工会计的内部控制方法已难以发挥作用,产生了新的电算会计内部控制,电算会计的内部控制包括两方面:
1.1程序控制
这是指依靠计算机程序(软件)对会计核算進行内部控制,以实现系统地自我保护。这种自我保护的内部控制往往比通过各种管理制度实现的控制更为有效,主要包括:输入控制,保证输入到计算机中的会计数据都经过了严格的审核,并且所有的会计信息都是正确的。它还包括原始凭证错误的拒绝输入、更正和再输入;输出控制,输出控制最重要的目标是保证各种输出结果的正确性、真实性、完整性,保证输出的接触人员仅限于经过授权的人员。
1.2制度控制
制度控制一般是以管理制度的形式实施的,即由主管部门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监督会计部门实行,以保证会计软件的正常、安全运行,免遭外界干扰破坏。主要包括:组织和人事管理制度、操作管理制度、文档管理制度、机房管理制度、系统开发和维护制度等。但这些制度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加以修改、完善。
2.会计电算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会计电算化,由于会计信息处理方式的改变,使传统的内部控制方法面临挑战。
2.1会计业务处理的内容和方式的变化
企业使用会计电算化软件处理财会数据后,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的环境和传统的工作方式相比有许多不同,财会部门人员的构成从原来的财会专业人员,转变为由财会专业人员和会计电算化系统管理员、维护员等构成。财会部门能够高效地完成传统会计核算工作要求的核算内容,还可以应用计算机完成各种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其他工作。因此,需要建立一套新的控制范围与控制程序符合新形势的内部控制制度,以保证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系统对企业经济活动反映的正确和可靠、达到企业管理的目标。
2.2会计信息载体的变化
企业应用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会计核算后,财会业务处理的方法和程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类会计凭证及报表的生成方式、财会信息的储存方式及载体也与传统的方式不同。由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某些经济业务交易发生时,有关信息由经办人员通过计算机直接操作、计算机自动记录,手工操作财会业务时期使用的每项经济业务必须具备的各种凭证、单据有些被部分取消,在核算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必要的核对、审核等一些工作变为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原来书面形式的各类会计凭证改为以磁、光介质为媒体进行存储,因此,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与手工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相比,控制的重点应有所不同,控制的重点由对人的控制为主转变为对人、机的控制为主,控制的程序也应当与计算机处理程序相一致。
2.3存储介质的变化
在手工会计环境下,企业的经济业务发生均记录于纸张之上,并按会计数据处理的不同过程分为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这些纸质原件的数据若被修改,则容易辨别出修改的线索和痕迹,这也是传统纸质原件的一个基本特征。但是,电算化系统下原来纸质的会计数据被直接记录在磁盘或光盘上,是肉眼不可见的,很容易被删除或篡改,由于在技术上对电子数据非法修改可做到不留痕迹,这样就很难辨别哪一个是业务记录的“原件”。而且,电磁介质易受损坏,所以会计信息也存在丢失或毁坏的危险。因此,在计算机中如何使磁性介质上的数据安全可靠,防止数据被非法修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2.4控制舞弊、犯罪的难度加大
随着计算机使用范围的扩大,利用计算机进行的经济领域的犯罪活动也有所增加,由于储存在计算机磁性媒介上的数据容易被篡改,有时甚至能不留痕迹,计算机犯罪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危害性,且发现的难度与传统的手工操作相比更大,所以,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可能更大,因此,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不仅难度大、而且复杂,必须要有各种控制的计算机技术手段。
3.加强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的措施
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是一个范围大、控制程序复杂的综合性控制,完善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的基本思路为:坚持明确分工、相互独立、互相牵制、相互制约的安全管理原则,建立系统的人工与机器相结合的控制机制,使会计电算化运行的每一个过程都处于严密控制之中。
3.1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是为了保证计算机系统的运行安全,避免由于外部环境因素导致系统运行错误的不安全隐患。主要的控制措施包括:
3.1.1订立内部操作制度,禁止非电脑操作人员操作公司电脑;
3.1.2设置操作权限限制;
3.1.3操作人员身份的密码控制;
3.1.4数据存贮和处理相隔离;
3.1.5设置接触与操作的日志控制。
3.2强化会计数据处理操作过程的控制
电算化会计系统数据加工的方法和流程与手工方式截然不同,因而检查和纠正错误的方法也不同。手工方式下,可以可随时对凭证、账簿和报表的数据进行审核并纠正发现的错误,而在电算化方式中,一旦输入系统的是错误数据,将导致整个会计过程的错误。因而,对电算化会计系统实行处理操作控制,是保证电算化系统能够正确处理数据的一项重要措施。
3.3加强人员职能控制
由于会计电算化知识与功能的相对集中,我们必须制定相应的组织和管理控制,明确职责分工,加强组织控制。
会计电算化中,为了控制操作人员职能,还可根据系统支持的不同软件进行职能分工,从而起到各个部门权利相互制约、相互平衡的作用。
3.4会计电算化会计资料的保存
注意对会计核算资料的保护,尤其是病毒防范与控制。同时,为了确保计算机会计系统产生的数据和信息已被储存,便于调用、更新和检索,企业对于输出的磁性介质的会计资料应及时贴上外部标签,妥善保管、存档或上报使用。计算机会计系统应具有必要的自动记录能力,以便业务人员或审计人员查询或跟踪检查。
3.5加强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既是公司、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强化内部会计监督的制度安排。
4.结语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信息技术高度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企业应顺应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潮流,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的高效性及准确性,确保企业财产的安全,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完整的信息,创造更高的效益。任何工作都要与时俱进,会计电算化作为一种比较先进的会计事物工作模式,同样需要与时俱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更好的为经济建设服务。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基于它本身的特点,与手工会计相比,具有运算速度快、存储容量大、高度数据共享、检索查询速度快捷、制作报表容易、数据分析准确等特点。它的使用,可以节约会计人员的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控制与会计是不可分割的。内部控制是单位在会计工作中为维护会计数据的可靠性、业务经营的有效性和财产完整性而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组织措施管理方法、业务处理手续等控制措施的总称。
1.电算会计的内部控制内容
在电算会计下,会计业务统一由计算机完成,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数据的差错,但会计工具、会计信息的载体发生了根本变化,网络通讯代替了凭证和数据的传递。因此,有些手工会计的内部控制方法已难以发挥作用,产生了新的电算会计内部控制,电算会计的内部控制包括两方面:
1.1程序控制
这是指依靠计算机程序(软件)对会计核算進行内部控制,以实现系统地自我保护。这种自我保护的内部控制往往比通过各种管理制度实现的控制更为有效,主要包括:输入控制,保证输入到计算机中的会计数据都经过了严格的审核,并且所有的会计信息都是正确的。它还包括原始凭证错误的拒绝输入、更正和再输入;输出控制,输出控制最重要的目标是保证各种输出结果的正确性、真实性、完整性,保证输出的接触人员仅限于经过授权的人员。
1.2制度控制
制度控制一般是以管理制度的形式实施的,即由主管部门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监督会计部门实行,以保证会计软件的正常、安全运行,免遭外界干扰破坏。主要包括:组织和人事管理制度、操作管理制度、文档管理制度、机房管理制度、系统开发和维护制度等。但这些制度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加以修改、完善。
2.会计电算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会计电算化,由于会计信息处理方式的改变,使传统的内部控制方法面临挑战。
2.1会计业务处理的内容和方式的变化
企业使用会计电算化软件处理财会数据后,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的环境和传统的工作方式相比有许多不同,财会部门人员的构成从原来的财会专业人员,转变为由财会专业人员和会计电算化系统管理员、维护员等构成。财会部门能够高效地完成传统会计核算工作要求的核算内容,还可以应用计算机完成各种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其他工作。因此,需要建立一套新的控制范围与控制程序符合新形势的内部控制制度,以保证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系统对企业经济活动反映的正确和可靠、达到企业管理的目标。
2.2会计信息载体的变化
企业应用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会计核算后,财会业务处理的方法和程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类会计凭证及报表的生成方式、财会信息的储存方式及载体也与传统的方式不同。由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某些经济业务交易发生时,有关信息由经办人员通过计算机直接操作、计算机自动记录,手工操作财会业务时期使用的每项经济业务必须具备的各种凭证、单据有些被部分取消,在核算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必要的核对、审核等一些工作变为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原来书面形式的各类会计凭证改为以磁、光介质为媒体进行存储,因此,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与手工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相比,控制的重点应有所不同,控制的重点由对人的控制为主转变为对人、机的控制为主,控制的程序也应当与计算机处理程序相一致。
2.3存储介质的变化
在手工会计环境下,企业的经济业务发生均记录于纸张之上,并按会计数据处理的不同过程分为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这些纸质原件的数据若被修改,则容易辨别出修改的线索和痕迹,这也是传统纸质原件的一个基本特征。但是,电算化系统下原来纸质的会计数据被直接记录在磁盘或光盘上,是肉眼不可见的,很容易被删除或篡改,由于在技术上对电子数据非法修改可做到不留痕迹,这样就很难辨别哪一个是业务记录的“原件”。而且,电磁介质易受损坏,所以会计信息也存在丢失或毁坏的危险。因此,在计算机中如何使磁性介质上的数据安全可靠,防止数据被非法修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2.4控制舞弊、犯罪的难度加大
随着计算机使用范围的扩大,利用计算机进行的经济领域的犯罪活动也有所增加,由于储存在计算机磁性媒介上的数据容易被篡改,有时甚至能不留痕迹,计算机犯罪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危害性,且发现的难度与传统的手工操作相比更大,所以,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可能更大,因此,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不仅难度大、而且复杂,必须要有各种控制的计算机技术手段。
3.加强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的措施
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是一个范围大、控制程序复杂的综合性控制,完善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的基本思路为:坚持明确分工、相互独立、互相牵制、相互制约的安全管理原则,建立系统的人工与机器相结合的控制机制,使会计电算化运行的每一个过程都处于严密控制之中。
3.1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是为了保证计算机系统的运行安全,避免由于外部环境因素导致系统运行错误的不安全隐患。主要的控制措施包括:
3.1.1订立内部操作制度,禁止非电脑操作人员操作公司电脑;
3.1.2设置操作权限限制;
3.1.3操作人员身份的密码控制;
3.1.4数据存贮和处理相隔离;
3.1.5设置接触与操作的日志控制。
3.2强化会计数据处理操作过程的控制
电算化会计系统数据加工的方法和流程与手工方式截然不同,因而检查和纠正错误的方法也不同。手工方式下,可以可随时对凭证、账簿和报表的数据进行审核并纠正发现的错误,而在电算化方式中,一旦输入系统的是错误数据,将导致整个会计过程的错误。因而,对电算化会计系统实行处理操作控制,是保证电算化系统能够正确处理数据的一项重要措施。
3.3加强人员职能控制
由于会计电算化知识与功能的相对集中,我们必须制定相应的组织和管理控制,明确职责分工,加强组织控制。
会计电算化中,为了控制操作人员职能,还可根据系统支持的不同软件进行职能分工,从而起到各个部门权利相互制约、相互平衡的作用。
3.4会计电算化会计资料的保存
注意对会计核算资料的保护,尤其是病毒防范与控制。同时,为了确保计算机会计系统产生的数据和信息已被储存,便于调用、更新和检索,企业对于输出的磁性介质的会计资料应及时贴上外部标签,妥善保管、存档或上报使用。计算机会计系统应具有必要的自动记录能力,以便业务人员或审计人员查询或跟踪检查。
3.5加强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既是公司、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强化内部会计监督的制度安排。
4.结语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信息技术高度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企业应顺应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潮流,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的高效性及准确性,确保企业财产的安全,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完整的信息,创造更高的效益。任何工作都要与时俱进,会计电算化作为一种比较先进的会计事物工作模式,同样需要与时俱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更好的为经济建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