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学定教、以学评教”的教学评价标准在笔者所在地区如火如荼的开展着,笔者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的形式,提升自我对“以学定教、以学评教”的进一步认识,就初中物理课堂而言,“以学定教、以学评教”是真正达成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教学行为和行为准则。而达成以学定教的行为方式有很多,其中问题链的形式就是其中的一种。下文,笔者以苏科版《电流和电流表的使用》中的问题链,谈谈如何采用科学、合理的问题链来激发学生真正参与学习、克服疑惑、提升能力。
一、基础性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
就本节内容分析,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本节中的电流的单位、单位换算、常见电流值的大小、电流表的读数、电流表的使用,都是基础知识与技能,学生完全可以依托于书本中的文字、图像以及实验桌面上的电流表实物来认知。因此,在这部分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采用以下类似的问题链来达成基础性知识,并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分析、归纳能力。问题链如下:
问题1:在连通电路后小灯泡会亮起来,小灯泡为什么会亮起来呢?
问题2:水流通过水轮机,能使水轮机转动起来,与此类似,电流通过灯泡能使灯泡亮起来。各种灯泡中的电流大小通常是不一样的,电流的大小应该怎样表示呢?
问题3:电流用什么字母表示呢?电流的国际单位是什么?
类似基础性的问题还有很多,这些问题每个老师都能想到,也都能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教师能否在教学过程中,把他们连贯起来,并形成我们的教学策略,最终服务于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达成。
二、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
在教学过程,我们不仅要帮助学生解决知识与概念的认知构建,还有让学生感受到,在这个认知的过程中,是幸福的、成长的,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感受到物理学习过程中的方法性,感受到思维结果的正确要依托于思维方向的把握。此时,我们的问题链还可以起到启发、引导的效果。比如学生在学习好电流表的正确使用后,我们就让学生去测量一个简单电路中的电流。而在测量的过程中,教师不去刻意的提醒学生测量过程中的注意点,而是用问题链的形式来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完成实验操作和尝试,并努力提升自己的理解深度,提升自己的思维方向。比如在了解电流表的使用方法以后,我们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1:电流表如果没有串联到被测小灯泡两端,而是并联到被测小灯泡两端,又会发生什么样的现象?你想知道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吗?
问题2:电流表所接量程如果太小,又会怎么呢?所接量程太大,又会发生什么样的现象呢?
问题3:电流应该从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如果正负接线柱接反了又会怎样呢?
问题4:我们在做这些不符合电流表使用要求的实验过程中,最好怎样操作,可以减少操作不当所带来的损失和危害呢?
这样的问题一下子就启发了学生的操作思维,帮助学生引导了正确的操作方向,也从某种程度上让学生感受到敢于质疑、敢于探究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技能和智慧的突破。
三、激励性问题,引领学生的行为高度。
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能激发学生继续参与活动的兴趣,能更好的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激发学生的内在主动力。而激励性的问题,不仅能达到以上几点的优点,还能达成引领学生的思维高度,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和动力的目的。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的问题不仅要紧扣主题,紧扣教学目标,还要注重科学巧妙的激励性评价,有效提升我们的评价效能。 比如,在苏科版《电流和电流表的使用》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的重点就是引导学生进行串联、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的探究和分析,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还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排除偶然性的存在,这时我们就可以采用激励性的问题链来达成。
问题1:同学们,结合课堂一开始关于电流的形成,你觉得串联电路中电流的用特点应该是什么关系呢?
问题2:实验中应选哪些器材,怎么进行实验,请设计出实验电路图?
问题3:需不需要换上不同的灯泡,再次测量三处的电流?为什么呢?
问题4:你能设计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吗?
在学生数据测量出来以后,学生已经分析出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后,教师还可以再提出一个问题来激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和分析。
问题5:你觉得我们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所选择的两个灯泡规格应该一样还是不一样?你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在这一系列的问题的激励下,学生自主参与到实验的设计中,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不仅注重了电流形成过程中的情景,开始对串联电路电流特点的猜想,还注重实验过程中偶然性的排除和表格的设计?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串联电路电流特点的探究后,就是还结合教材,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合作式的探究,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升,让学生的探究由原先的半开放式、激励引导性的探究到自主开放式的小组探究,充分服务了学生的能力提升。
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决定着我们的教学行为必须达到“以学定教”的效果,教师采用科学合理的问题链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参与度,在基于学生已有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进行问题的设计和延伸,从而达成方法引导、能力提升的效果。
一、基础性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
就本节内容分析,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本节中的电流的单位、单位换算、常见电流值的大小、电流表的读数、电流表的使用,都是基础知识与技能,学生完全可以依托于书本中的文字、图像以及实验桌面上的电流表实物来认知。因此,在这部分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采用以下类似的问题链来达成基础性知识,并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分析、归纳能力。问题链如下:
问题1:在连通电路后小灯泡会亮起来,小灯泡为什么会亮起来呢?
问题2:水流通过水轮机,能使水轮机转动起来,与此类似,电流通过灯泡能使灯泡亮起来。各种灯泡中的电流大小通常是不一样的,电流的大小应该怎样表示呢?
问题3:电流用什么字母表示呢?电流的国际单位是什么?
类似基础性的问题还有很多,这些问题每个老师都能想到,也都能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教师能否在教学过程中,把他们连贯起来,并形成我们的教学策略,最终服务于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达成。
二、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
在教学过程,我们不仅要帮助学生解决知识与概念的认知构建,还有让学生感受到,在这个认知的过程中,是幸福的、成长的,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感受到物理学习过程中的方法性,感受到思维结果的正确要依托于思维方向的把握。此时,我们的问题链还可以起到启发、引导的效果。比如学生在学习好电流表的正确使用后,我们就让学生去测量一个简单电路中的电流。而在测量的过程中,教师不去刻意的提醒学生测量过程中的注意点,而是用问题链的形式来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完成实验操作和尝试,并努力提升自己的理解深度,提升自己的思维方向。比如在了解电流表的使用方法以后,我们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1:电流表如果没有串联到被测小灯泡两端,而是并联到被测小灯泡两端,又会发生什么样的现象?你想知道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吗?
问题2:电流表所接量程如果太小,又会怎么呢?所接量程太大,又会发生什么样的现象呢?
问题3:电流应该从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如果正负接线柱接反了又会怎样呢?
问题4:我们在做这些不符合电流表使用要求的实验过程中,最好怎样操作,可以减少操作不当所带来的损失和危害呢?
这样的问题一下子就启发了学生的操作思维,帮助学生引导了正确的操作方向,也从某种程度上让学生感受到敢于质疑、敢于探究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技能和智慧的突破。
三、激励性问题,引领学生的行为高度。
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能激发学生继续参与活动的兴趣,能更好的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激发学生的内在主动力。而激励性的问题,不仅能达到以上几点的优点,还能达成引领学生的思维高度,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和动力的目的。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的问题不仅要紧扣主题,紧扣教学目标,还要注重科学巧妙的激励性评价,有效提升我们的评价效能。 比如,在苏科版《电流和电流表的使用》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的重点就是引导学生进行串联、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的探究和分析,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还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排除偶然性的存在,这时我们就可以采用激励性的问题链来达成。
问题1:同学们,结合课堂一开始关于电流的形成,你觉得串联电路中电流的用特点应该是什么关系呢?
问题2:实验中应选哪些器材,怎么进行实验,请设计出实验电路图?
问题3:需不需要换上不同的灯泡,再次测量三处的电流?为什么呢?
问题4:你能设计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吗?
在学生数据测量出来以后,学生已经分析出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后,教师还可以再提出一个问题来激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和分析。
问题5:你觉得我们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所选择的两个灯泡规格应该一样还是不一样?你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在这一系列的问题的激励下,学生自主参与到实验的设计中,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不仅注重了电流形成过程中的情景,开始对串联电路电流特点的猜想,还注重实验过程中偶然性的排除和表格的设计?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串联电路电流特点的探究后,就是还结合教材,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合作式的探究,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升,让学生的探究由原先的半开放式、激励引导性的探究到自主开放式的小组探究,充分服务了学生的能力提升。
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决定着我们的教学行为必须达到“以学定教”的效果,教师采用科学合理的问题链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参与度,在基于学生已有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进行问题的设计和延伸,从而达成方法引导、能力提升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