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式教学的课堂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它是为了达到某种教学效果或某种教学目的而精心设计的一种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活动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认识水平,进行不同程度的指导。探究式教学的课堂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研究者,所以教师要营造一种宽松、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合作等新型的学习方式,真正让学生动起来。
一、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
根据所教内容,教师应精心备课,挖掘每一个知识点,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实验能力,设置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困难或困惑,培养学生观察习惯的养成,从而激发他们创造性的探索能力。另外,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的探究目标,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有关资料,利用一些生活用品动手制作实验器材,为课堂的探究做充分地准备。
二、课堂教学的实施
1.科学合理地划分探究小组
我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将全班同学进行了两种模式的划分。第一种模式:根据学生的座位,按照就近原则,前后排四人一小组;第二种模式:将全班同学根据学习成绩和动手能力划分。第一种模式较为简单,第二种模式就要求教师了解每一位学生,按照每位学生的特点,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各选出一名,自由组合成四人探究小组,由组内同学明确进行分工,以便更好地完成探究任务。当有新的探究任务时,及时合理转换组内角色。这样的分工方式,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方便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相互复述老师讲解太过生硬的问题,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理解题意,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求知欲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创设探究情境,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作为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不但可以利用物理人物的故事,展现给学生一个生动的物理事实,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结合现代信息技术,进行PPT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的自己的神态、手势、抑扬顿挫的语言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主体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实施探究性教学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轻松、诙谐的情境氛围中发现问题,并把自己的发现用问题的方式表述出来。
3.创造良好的“合作交流”氛围,充分体现探究教学的价值
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独立探究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合作交流的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究活动,保证每一位学生有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示其思维过程,并且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交流讨论中,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相互质疑、相互提问、相互补充,充分体现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在探究者共同研讨、交流、表述与相互倾听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出探究性教学的课堂价值:①让探究者通过“相互交流”,明白别人对问题的不同见解,有利于学生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倾向。②探究者在讨论中,相互质疑,可以更好地引发探究者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③探究者之间交流、争议、意见的补充等有助于激起彼此的思维灵感,达到对问题的更深层的理解。④探究中的合作、分享与交流,可以使不同探究者根据彼此的经验反思各自的不足,从而使探究者更好地独立完成探究任务。
4.探究过程中允许学生出错,不追求实验的完美性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得多。”教学过程中的探究活动,不要求完美,只要求体验。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能够得出大致正确的结论即可,至于结论的完整性、表达的严谨性、实验的合理性,在其他场合的适用性等不作过多的强调。例如:我在组织学生学习《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与电压关系》的一节实验课中,先进行了合理分组,让学生自主探究。但有两个小组实验过程出现问题,导致数据错误。其实,实验中并不是事事追求成功,实验数据的错误并不能说明实验者的严谨性,相反实验的失败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所以老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实验数据只是对实验事实的客观记录,根据数据的分析并不一定可以得到最终正确的探究结论,而探究结论只是在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论证所得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所以,我们只要求实验的完整性,但并不过于要求实验的完美性。
总之,探究式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初中物理课堂的实施中,不但升华了物理学作为一门实验性学科的价值,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武川中学)
一、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
根据所教内容,教师应精心备课,挖掘每一个知识点,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实验能力,设置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困难或困惑,培养学生观察习惯的养成,从而激发他们创造性的探索能力。另外,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的探究目标,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有关资料,利用一些生活用品动手制作实验器材,为课堂的探究做充分地准备。
二、课堂教学的实施
1.科学合理地划分探究小组
我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将全班同学进行了两种模式的划分。第一种模式:根据学生的座位,按照就近原则,前后排四人一小组;第二种模式:将全班同学根据学习成绩和动手能力划分。第一种模式较为简单,第二种模式就要求教师了解每一位学生,按照每位学生的特点,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各选出一名,自由组合成四人探究小组,由组内同学明确进行分工,以便更好地完成探究任务。当有新的探究任务时,及时合理转换组内角色。这样的分工方式,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方便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相互复述老师讲解太过生硬的问题,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理解题意,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求知欲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创设探究情境,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作为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不但可以利用物理人物的故事,展现给学生一个生动的物理事实,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结合现代信息技术,进行PPT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的自己的神态、手势、抑扬顿挫的语言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主体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实施探究性教学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轻松、诙谐的情境氛围中发现问题,并把自己的发现用问题的方式表述出来。
3.创造良好的“合作交流”氛围,充分体现探究教学的价值
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独立探究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合作交流的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究活动,保证每一位学生有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示其思维过程,并且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交流讨论中,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相互质疑、相互提问、相互补充,充分体现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在探究者共同研讨、交流、表述与相互倾听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出探究性教学的课堂价值:①让探究者通过“相互交流”,明白别人对问题的不同见解,有利于学生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倾向。②探究者在讨论中,相互质疑,可以更好地引发探究者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③探究者之间交流、争议、意见的补充等有助于激起彼此的思维灵感,达到对问题的更深层的理解。④探究中的合作、分享与交流,可以使不同探究者根据彼此的经验反思各自的不足,从而使探究者更好地独立完成探究任务。
4.探究过程中允许学生出错,不追求实验的完美性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得多。”教学过程中的探究活动,不要求完美,只要求体验。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能够得出大致正确的结论即可,至于结论的完整性、表达的严谨性、实验的合理性,在其他场合的适用性等不作过多的强调。例如:我在组织学生学习《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与电压关系》的一节实验课中,先进行了合理分组,让学生自主探究。但有两个小组实验过程出现问题,导致数据错误。其实,实验中并不是事事追求成功,实验数据的错误并不能说明实验者的严谨性,相反实验的失败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所以老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实验数据只是对实验事实的客观记录,根据数据的分析并不一定可以得到最终正确的探究结论,而探究结论只是在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论证所得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所以,我们只要求实验的完整性,但并不过于要求实验的完美性。
总之,探究式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初中物理课堂的实施中,不但升华了物理学作为一门实验性学科的价值,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武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