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常态经济下,银行业发展反映了宏观经济波动与金融结构演变,对其转型策略的研究之于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商业银行经历了从改组、成立、体系建立的初步发展阶段以及规模、利润、影响力大幅提升的同质化大发展阶段,当下商业银行已呈现出增长中枢下移但经营结构、发展模式、科技驱动和风险监管不断优化的“银行业新常态”特征。基于此,本文提出要在回顾并认清银行业发展历史、理解并把握“银行业新常态”特征的基础上,不断在资源配置、产品创新、金融服务、风险管理等方面进行转型升级与创新,提升商业银行整体质效,接轨国际金融业转型。
关键词:新常态 银行业 商业银行 发展变迁 转型升级
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金融形势正在发生广泛的、深刻的变革,并呈现出“经济新常态”特征。未来五年,宏观经济将处于中速增长阶段,结合“银行业新常态”的行业大环境,中国商业银行进入了变革新时期,这就对转型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中国银行业从1999年坏账集中性爆发、技术性破产,到2004年的金融业改革,再到2009年-2012年的高歌猛进,再到今天的金融脱媒、混合所有制改革与供给侧改革,中国银行业的发展之路可谓跌宕起伏。现如今,中国商业银行基于“经济新常态”与“银行业新常态”的转型策略,成为了银行业可持续发展绕不开的重要话题。
一、新常态经济的背景及商业银行转型的意义
1.新常态经济特征。新常态概念自2014年第一次被提出后,受到全国各个层面的热议与探讨,参考国内各专家对于新常态的解读,其大致具有发展速度趋缓、产业结构优化和发展动力由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三个主要特征。同时新常态自提出以来中国经济也逐渐显现出三大亮点,一是新兴经济继续蓬勃发展;二是创新驱动效率明显提升;三是发展结构更加和谐,2013年以来,第三产业占比已连续十三个季度超过第二产业,且15年第三产业占比首次突破50%,16年一季度第三产业占比为56.9%,呈继续上升态势。
2.新常態下商业银行转型策略研究的意义。新常态经济背景下,银行业的转型对于整个经济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银行业的发展反应了宏观经济的波动。银行业规模大、体量大,占经济总量的权重也大,并且银行业务在不断扩张并覆盖到不同的行业、地区之后,我们通过银行在不同行业的业务覆盖变化,基本上就能看到宏观经济的脉动;其次,从商业银行的经营可以看到金融结构的演变。银行在前些年基本上就是三类业务——存、贷、汇,当时由于存贷利差较大,所以银行的盈利也是相当可观的。而随着利率、汇率、牌照管制在放松,新的竞争者在不断地进入,金融“脱媒”现象日益凸显,银行业务也亟待转型和创新;第三,中国银行业的转型与中国整体经济的转型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不仅仅是银行业,很多行业的商业模式演变及转型其实都是在实践中逐步成熟的。而银行业相较于其它行业,其具有资源分配的影响力。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银行能够发挥很重要的推进作用。比如,对于产能过剩、高杠杆的行业,金融业如何推动其并购与重组、如何进行资源的再分配,从而避免出现杠杆率在增加而增长速度却在下行的现象。因此要促进经济转型,银行业自身必须要相应转型。
二、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变迁及“银行业新常态”特征
1.银行业发展阶段概述。改革开放以来至2013年,中国银行业发展总体归纳为两个大的阶段。
阶段一:1978年至2003年的现代银行体系建立与初步发展阶段。这一阶段首先表现为商业银行的改组和成立。这期间国有银行逐渐向商业银行转变,且大量股份制银行开始设立;其次表现为规模大幅扩张,盈利情况却大幅亏损。
阶段二:从2003年至2013年,是银行业的同质化大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规模总量的快速增长,十年来资产规模和负债规模的复合增长率超过18%;二是利润增幅巨大,收入结构大幅改善,13年较03年净利润增长54倍,非占息比上个位数提升至15%-30%;三是风险抵御能力显著增强,资产质量上十年间的不良率由13.2%降至1%,资本充足率从-2.98%升至12.19%,拨备覆盖了也达到283%;四是影响力大幅提升,世界排名前1000的银行,由03年的15家扩大到13年的96家。商业银行的十年繁荣主要来源以下几个红利因素的驱动:第一是改革红利;第二是经济红利;第三是投资红利;第四是金融结构红利;第五是金融政策红利。但随着红利的渐渐式微,2013年以来商业银行的增长中枢日渐下移,中国银行业也进入了发展的第三阶段,并逐渐呈现出银行业的“新常态”特征。
2.银行业新常态特征。2013年,银行业经过了十年的繁荣发展,各项红利驱动因素渐渐式微,取而代之的是“银行业新常态”特征。银行业新常态的消极因素主要体现增长中枢的下移:增长中枢下移首先是指规模增速下降,在银行业的黄金十年(03-13年)间,银行业资债复合增速为18%,而截至2015年,该数值已降至15%;其次是盈利能力的下降,03-13年,中国商业银行的净利润年复合增速是49%,14年就降到7.7%,而15年更是断崖式下跌至1.8%,16年一季度,扣除拨备的弥补,银行实际已经开始呈现负增长趋势。因此由上述变化可以看到银行业的新常态特征:第一,新常态下,银行业资产、负债、存款、贷款等规模增速中枢显著下移,具体体现为经济增长放缓下的信贷需求下移、直接融资占比上升下的融资去银行化以及资本金要求提高下的外部资本补充受限;第二,新常态下,银行业的整体盈利能力将会下台阶,主要体现为利率市场化下的存贷利差收窄以及不良资产上升下的经营压力加大和盈利空间受限。银行业新常态的积极因素体现为四个方面:首先体现为经营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其中代表收入结构发展趋势的非息收入占比逐年不断上升,2014年为24.2%,15年为26.1%,另外代表业务结构发展趋势的零售业务占比也进一步上升,08年,16家上市银行零售贷款占比为17.6%,15年较08年提升13个百分比至30.9%。第二个积极因素体现为银行间特色发展取代同质竞争。以下表一为代表性银行的差异化特色发展模式概述。第三个积极因素体现在科技驱动下的金融变革。在互联网时代,银行各项业务遭到IT公司的跨界来袭,支付结算上,支付宝、微信支付逐渐开始取代传统支付方式;个人借贷上,lending club、陆金所已占据较大市场份额; 小企业贷款上,on deck、蚂蚁小贷已搭建较成熟的借贷平台。尤其是蚂蚁金服,估值已超过600亿美元,业务覆盖投资、融资、消费、支付、保险和征信等。在互联网的风口下,银行业进入了科技驱动的新常态,金融机构纷纷开始探索互联网、物联网技术,比如15年最新兴起的区块链技术。第四个积极因素体现为金融监管日益完善。监管的日益完善体现为四方面:其一是资本监管趋严。新资本的管理标准指出: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资本充足率分别不低于11.5%和10.5%;其二是理财及同业业务监管加强。未来引资银行业务的监管约束将继续加强,表内表外类信贷业务也会继续收缩,使得银行资产扩张受到抑制,但有助于风险的释放;其三是流动性监管约束增强。银行业引入了“流动性覆盖率”等指标,并力求商业银行流动性覆盖率在2018年底前达到100%;其四是放松了混业经营牌照,如实施“宏观审慎管理(MPA)”体系建设,对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实施同一审慎管理,使得大型金融集团加速崛起。银行业新常态下,无论是消极因素,还是积极因素,都需要商业银行实施新的发展模式,从理念与文化、战略管理、产品服务、组织体制建设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制定新的转型策略,从而适应并融入瞬息万变的国际金融市场。
三、中国商业银行的转型策略
基于中国银行业的供给侧改革对商业银行进行转型与创新的策略进行制定势在必行。具体可从如下五方面着手。
1.优化金融资源配置。银行业新常态下,金融投资标的呈多元化特征,如何有效进行金融资源配置成为银行业效率提升的关键,因此商业银行应重视对产能过剩行业与公司发展进度的监测与跟踪、压缩银行业自身过剩的产能,同时要支持产业的升级与并购重组,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的未来贴现的方式解决中短期资金矛盾,另外还要着力发展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目标市场瞄准大消费产业,多配置弱周期性行业,增强银行业发展的稳定性与协调性。
2.优化金融服务供给。银行业过去在金融服务上存在有效供给不足,导致了新金融下的商业银行金融脱媒现象愈演愈劣。因此商业银行未来在金融服务上需要打造顾问式、融智式及互联网式的综合性解决方案,建立综合金融、产融合作的服务平台,搭建生态圈,建设行业金融专家队伍。完善信息科技治理的组织机制,落实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的信息科技规划、重大决策职能,从而通过信息科技的高附加值提升并优化金融服务供给质量。
3.重视稳健经营管理。金融最重要的一环在于风险的管理,银行业尤其如此,利率市场化的环境下,同业竞争更加激烈,不良资产率提升明显,经济下行将进一步加剧银行面临的信贷风险,同时,新兴业务不断出现,也要求银行尽快提升全面的风险管理能力。商业银行需要建立风险洞见与透明度,建立基于定量模型及关键指标体系的早期预警能力,对风险进行早期揭示。明确风险偏好与战略。建立与战略相匹配、完善的风险偏好,将资本、收益纳入风险的偏好体系,形成全行统一的风险陈述、容忍度。
4.提升银行整体质效。银行业新常态下能否持续发展,需要各方面发力,提升整体的质量与效率。首先从管理角度出发要对国有企业的低效管理进行改革,并在新型管理结构下储备专业与跨界人才,优化营销服务模式。从经营战略角度看人才和人才管理,明确对于落实全行战略最为关键的人才和岗位。同时定期盘点关键岗位人力资源就绪程度,通过人力资本就绪指数等指标,跟踪检视关键人才缺口。紧跟银行战略变化,随时掌握关键人才供给与需求。
的差距,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5.接轨国际转型升级。全球一体化背景下,中国的金融发展离不开世界金融环境的影响,与国际市场相比,中国商业银行也还面临着资产负债管理、流动性管理专业团队配置不足,专业能力需要大幅提高的挑战。因此中国的商业银行也应以国际金融机构的标准对自身的发展战略进行谋篇布局,要与国际先进银行进行合作并借鉴其经验,要以国际银行标准对自身进行监管,要持续提升现代化竞争力实现商业银行自身的产业升级。
四、结语
当今世界是一个风云际会、行业巨变的时代,中国的银行业也随着宏观经济的演变、行业发展的变革迎来了“银行业新常态”。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商业银行经历了迷茫期、分化期及洗牌期,各银行间特色及差异化发展模式带来了不同银行间定位和战略的分化,并在“银行业新常态”下逐步接受着市场的检验,银行业发展的市场格局也日渐清晰。因此,中国商业银行必须在回顾并认清银行业发展历史、理解并把握“银行业新常态”特征的基础上,抓住银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改变传统理念,不断在资源配置、产品创新、金融服务、风险管理等方面进行转型、创新,提升银行整体质效,接轨国际金融业转型。成功转型的银行,将成为下个时期中国商业银行的典范,在新的时代和竞争环境下充分享受改革带来的红利。
参考文献:
[1]尚福林. “十三五” 银行业改革发展方向[J]. 中国金融, 2016 (1): 9-12.
[2]詹向阳. 对当前银行业发展中几个焦点问题的思考[J]. 金融研究, 2015 (7): 37-44.
[3]李志辉, 李源, 李政. 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监测研究——基于 SCCA 技术的实现与优化[J]. 金融研究, 2016, 3: 007.
作者简介:张德英(1976—),管理學硕士,研究方向:金融管理与市场营销。周维正(1987-),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金融经济、产业经济与城市经济,单位:深圳市罗湖区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关键词:新常态 银行业 商业银行 发展变迁 转型升级
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金融形势正在发生广泛的、深刻的变革,并呈现出“经济新常态”特征。未来五年,宏观经济将处于中速增长阶段,结合“银行业新常态”的行业大环境,中国商业银行进入了变革新时期,这就对转型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中国银行业从1999年坏账集中性爆发、技术性破产,到2004年的金融业改革,再到2009年-2012年的高歌猛进,再到今天的金融脱媒、混合所有制改革与供给侧改革,中国银行业的发展之路可谓跌宕起伏。现如今,中国商业银行基于“经济新常态”与“银行业新常态”的转型策略,成为了银行业可持续发展绕不开的重要话题。
一、新常态经济的背景及商业银行转型的意义
1.新常态经济特征。新常态概念自2014年第一次被提出后,受到全国各个层面的热议与探讨,参考国内各专家对于新常态的解读,其大致具有发展速度趋缓、产业结构优化和发展动力由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三个主要特征。同时新常态自提出以来中国经济也逐渐显现出三大亮点,一是新兴经济继续蓬勃发展;二是创新驱动效率明显提升;三是发展结构更加和谐,2013年以来,第三产业占比已连续十三个季度超过第二产业,且15年第三产业占比首次突破50%,16年一季度第三产业占比为56.9%,呈继续上升态势。
2.新常態下商业银行转型策略研究的意义。新常态经济背景下,银行业的转型对于整个经济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银行业的发展反应了宏观经济的波动。银行业规模大、体量大,占经济总量的权重也大,并且银行业务在不断扩张并覆盖到不同的行业、地区之后,我们通过银行在不同行业的业务覆盖变化,基本上就能看到宏观经济的脉动;其次,从商业银行的经营可以看到金融结构的演变。银行在前些年基本上就是三类业务——存、贷、汇,当时由于存贷利差较大,所以银行的盈利也是相当可观的。而随着利率、汇率、牌照管制在放松,新的竞争者在不断地进入,金融“脱媒”现象日益凸显,银行业务也亟待转型和创新;第三,中国银行业的转型与中国整体经济的转型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不仅仅是银行业,很多行业的商业模式演变及转型其实都是在实践中逐步成熟的。而银行业相较于其它行业,其具有资源分配的影响力。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银行能够发挥很重要的推进作用。比如,对于产能过剩、高杠杆的行业,金融业如何推动其并购与重组、如何进行资源的再分配,从而避免出现杠杆率在增加而增长速度却在下行的现象。因此要促进经济转型,银行业自身必须要相应转型。
二、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变迁及“银行业新常态”特征
1.银行业发展阶段概述。改革开放以来至2013年,中国银行业发展总体归纳为两个大的阶段。
阶段一:1978年至2003年的现代银行体系建立与初步发展阶段。这一阶段首先表现为商业银行的改组和成立。这期间国有银行逐渐向商业银行转变,且大量股份制银行开始设立;其次表现为规模大幅扩张,盈利情况却大幅亏损。
阶段二:从2003年至2013年,是银行业的同质化大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规模总量的快速增长,十年来资产规模和负债规模的复合增长率超过18%;二是利润增幅巨大,收入结构大幅改善,13年较03年净利润增长54倍,非占息比上个位数提升至15%-30%;三是风险抵御能力显著增强,资产质量上十年间的不良率由13.2%降至1%,资本充足率从-2.98%升至12.19%,拨备覆盖了也达到283%;四是影响力大幅提升,世界排名前1000的银行,由03年的15家扩大到13年的96家。商业银行的十年繁荣主要来源以下几个红利因素的驱动:第一是改革红利;第二是经济红利;第三是投资红利;第四是金融结构红利;第五是金融政策红利。但随着红利的渐渐式微,2013年以来商业银行的增长中枢日渐下移,中国银行业也进入了发展的第三阶段,并逐渐呈现出银行业的“新常态”特征。
2.银行业新常态特征。2013年,银行业经过了十年的繁荣发展,各项红利驱动因素渐渐式微,取而代之的是“银行业新常态”特征。银行业新常态的消极因素主要体现增长中枢的下移:增长中枢下移首先是指规模增速下降,在银行业的黄金十年(03-13年)间,银行业资债复合增速为18%,而截至2015年,该数值已降至15%;其次是盈利能力的下降,03-13年,中国商业银行的净利润年复合增速是49%,14年就降到7.7%,而15年更是断崖式下跌至1.8%,16年一季度,扣除拨备的弥补,银行实际已经开始呈现负增长趋势。因此由上述变化可以看到银行业的新常态特征:第一,新常态下,银行业资产、负债、存款、贷款等规模增速中枢显著下移,具体体现为经济增长放缓下的信贷需求下移、直接融资占比上升下的融资去银行化以及资本金要求提高下的外部资本补充受限;第二,新常态下,银行业的整体盈利能力将会下台阶,主要体现为利率市场化下的存贷利差收窄以及不良资产上升下的经营压力加大和盈利空间受限。银行业新常态的积极因素体现为四个方面:首先体现为经营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其中代表收入结构发展趋势的非息收入占比逐年不断上升,2014年为24.2%,15年为26.1%,另外代表业务结构发展趋势的零售业务占比也进一步上升,08年,16家上市银行零售贷款占比为17.6%,15年较08年提升13个百分比至30.9%。第二个积极因素体现为银行间特色发展取代同质竞争。以下表一为代表性银行的差异化特色发展模式概述。第三个积极因素体现在科技驱动下的金融变革。在互联网时代,银行各项业务遭到IT公司的跨界来袭,支付结算上,支付宝、微信支付逐渐开始取代传统支付方式;个人借贷上,lending club、陆金所已占据较大市场份额; 小企业贷款上,on deck、蚂蚁小贷已搭建较成熟的借贷平台。尤其是蚂蚁金服,估值已超过600亿美元,业务覆盖投资、融资、消费、支付、保险和征信等。在互联网的风口下,银行业进入了科技驱动的新常态,金融机构纷纷开始探索互联网、物联网技术,比如15年最新兴起的区块链技术。第四个积极因素体现为金融监管日益完善。监管的日益完善体现为四方面:其一是资本监管趋严。新资本的管理标准指出: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资本充足率分别不低于11.5%和10.5%;其二是理财及同业业务监管加强。未来引资银行业务的监管约束将继续加强,表内表外类信贷业务也会继续收缩,使得银行资产扩张受到抑制,但有助于风险的释放;其三是流动性监管约束增强。银行业引入了“流动性覆盖率”等指标,并力求商业银行流动性覆盖率在2018年底前达到100%;其四是放松了混业经营牌照,如实施“宏观审慎管理(MPA)”体系建设,对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实施同一审慎管理,使得大型金融集团加速崛起。银行业新常态下,无论是消极因素,还是积极因素,都需要商业银行实施新的发展模式,从理念与文化、战略管理、产品服务、组织体制建设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制定新的转型策略,从而适应并融入瞬息万变的国际金融市场。
三、中国商业银行的转型策略
基于中国银行业的供给侧改革对商业银行进行转型与创新的策略进行制定势在必行。具体可从如下五方面着手。
1.优化金融资源配置。银行业新常态下,金融投资标的呈多元化特征,如何有效进行金融资源配置成为银行业效率提升的关键,因此商业银行应重视对产能过剩行业与公司发展进度的监测与跟踪、压缩银行业自身过剩的产能,同时要支持产业的升级与并购重组,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的未来贴现的方式解决中短期资金矛盾,另外还要着力发展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目标市场瞄准大消费产业,多配置弱周期性行业,增强银行业发展的稳定性与协调性。
2.优化金融服务供给。银行业过去在金融服务上存在有效供给不足,导致了新金融下的商业银行金融脱媒现象愈演愈劣。因此商业银行未来在金融服务上需要打造顾问式、融智式及互联网式的综合性解决方案,建立综合金融、产融合作的服务平台,搭建生态圈,建设行业金融专家队伍。完善信息科技治理的组织机制,落实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的信息科技规划、重大决策职能,从而通过信息科技的高附加值提升并优化金融服务供给质量。
3.重视稳健经营管理。金融最重要的一环在于风险的管理,银行业尤其如此,利率市场化的环境下,同业竞争更加激烈,不良资产率提升明显,经济下行将进一步加剧银行面临的信贷风险,同时,新兴业务不断出现,也要求银行尽快提升全面的风险管理能力。商业银行需要建立风险洞见与透明度,建立基于定量模型及关键指标体系的早期预警能力,对风险进行早期揭示。明确风险偏好与战略。建立与战略相匹配、完善的风险偏好,将资本、收益纳入风险的偏好体系,形成全行统一的风险陈述、容忍度。
4.提升银行整体质效。银行业新常态下能否持续发展,需要各方面发力,提升整体的质量与效率。首先从管理角度出发要对国有企业的低效管理进行改革,并在新型管理结构下储备专业与跨界人才,优化营销服务模式。从经营战略角度看人才和人才管理,明确对于落实全行战略最为关键的人才和岗位。同时定期盘点关键岗位人力资源就绪程度,通过人力资本就绪指数等指标,跟踪检视关键人才缺口。紧跟银行战略变化,随时掌握关键人才供给与需求。
的差距,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5.接轨国际转型升级。全球一体化背景下,中国的金融发展离不开世界金融环境的影响,与国际市场相比,中国商业银行也还面临着资产负债管理、流动性管理专业团队配置不足,专业能力需要大幅提高的挑战。因此中国的商业银行也应以国际金融机构的标准对自身的发展战略进行谋篇布局,要与国际先进银行进行合作并借鉴其经验,要以国际银行标准对自身进行监管,要持续提升现代化竞争力实现商业银行自身的产业升级。
四、结语
当今世界是一个风云际会、行业巨变的时代,中国的银行业也随着宏观经济的演变、行业发展的变革迎来了“银行业新常态”。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商业银行经历了迷茫期、分化期及洗牌期,各银行间特色及差异化发展模式带来了不同银行间定位和战略的分化,并在“银行业新常态”下逐步接受着市场的检验,银行业发展的市场格局也日渐清晰。因此,中国商业银行必须在回顾并认清银行业发展历史、理解并把握“银行业新常态”特征的基础上,抓住银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改变传统理念,不断在资源配置、产品创新、金融服务、风险管理等方面进行转型、创新,提升银行整体质效,接轨国际金融业转型。成功转型的银行,将成为下个时期中国商业银行的典范,在新的时代和竞争环境下充分享受改革带来的红利。
参考文献:
[1]尚福林. “十三五” 银行业改革发展方向[J]. 中国金融, 2016 (1): 9-12.
[2]詹向阳. 对当前银行业发展中几个焦点问题的思考[J]. 金融研究, 2015 (7): 37-44.
[3]李志辉, 李源, 李政. 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监测研究——基于 SCCA 技术的实现与优化[J]. 金融研究, 2016, 3: 007.
作者简介:张德英(1976—),管理學硕士,研究方向:金融管理与市场营销。周维正(1987-),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金融经济、产业经济与城市经济,单位:深圳市罗湖区政府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