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fzyzclwh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小学科学课程强调学生的自我探究,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学习应特别注意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引导学生探究,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探究能力、实证精神,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激发研究动机,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
  如进行五年级下册《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教学时,老师一开始就抛出一个问题:“用什么办法可以使鸡蛋漂浮在水面上?”这个问题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有的建议往杯子中加汽油,有的提议将鸡蛋先装进吹足气的气球里……学生议论结束后,老师拿出一只装足水的杯子,将鸡蛋轻轻放进去,鸡蛋神奇地浮起来了,同学们一片惊奇声。这时老师拿出另一只装足水的杯子,请同学上来试一试,很可惜,鸡蛋沉下去了,为什么老师能将鸡蛋浮在水面上呢?同学们开始思考,终于有同学怀疑两只杯子里的水可能不一样,老师就让这位聪明的同学上来尝一尝,这位同学惊喜地叫道:“这只杯子的水是咸的,水中有盐啊!”老师进一步提问:“不错,往水中放盐可以使鸡蛋浮起来,这又是为什么呢?”同学们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后续的探究活动中去。
  此外,我还运用多媒体手段,将学习内容生动展示,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六年级上册《原来是相互关联的》一课,首先放映录像,各种各样的动物、植物展示在学生面前,千姿百态,新奇有趣,特写镜头植物的叶、动物的足,充分突出其主要特征,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学生如临其境,乐于探究其中的奥秘。如此长期坚持,必会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志趣。
  二、引导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现代教育观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科学课教学要将教师的教有效转化为学生的学。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要不断创设认知冲突,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全身心地参与探究活动。在教学《压缩空气》一课时,一位教师先让学生往皮球里打气使皮球鼓起来,这时让学生预测:“再往气球里打气,气球会爆炸吗?”学生基本都认为会爆炸,可是实践的结果却与孩子们的预测正好相反,这是怎么回事呢?紧接着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空气哪去了?然后在学生预测到“空气可能被压缩”这一假设后,再让学生用注射器压缩空气,真切感受到空气可以被压缩。
  同时,我们还需要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活动的全过程,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制订实验计划→进行实验→对实验数据作出解释与说明→得出实验结论,从而对探究活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以《我们的小缆车》一课教学为例,可由“小车的运动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问题开始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作出各种假设,学会控制实验变量,注重数据收集,组织讨论交流,最终得出科学结论,这一过程中,学生们像科学家一样开展实验,真实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坚持实践标准,培养学生的实证精神
  科学需要证据,科学主张的正确性最终要由实践来检验。某一科学观念的正确性要由相应的实证作为支撑,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时,我们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证精神,要鼓励学生真实记录实验现象、实验数据,即使出现错误也不能机械否定,而应再次实验,用新的证据来纠正错误的认知,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食物中的营养》一课有一个用燃烧检验蛋白质的实验,一开始实验时鸡蛋白燃烧不充分,学生有的说是香味,有的说是焦味,有的说是咸鸭蛋味……几乎没有学生认为是“焦臭味”,怎么办?执教老师让学生继续实验,当鸡蛋白真正烧焦时,学生终于真切体验到了那种特殊的“焦臭味”,这样的教学生动诠释了科学的实证精神的内涵。
  总之,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我们应坚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主动、积极、有效地开展探究活动,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真切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从而有效提升科学探究的价值,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科学课程的价值。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通如皋市白蒲小学
  编辑 薛小琴
其他文献
研究利用图论的最小生成树原理,通过颗粒间理想距离的定义,建立了麻灰纱纤维分布均匀度定量评价模型。经过实验对三组麻灰纱切片图像的整体均匀度、均匀分布稳定性、黑纤维所
近年来,防刺服作为防护产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研究多层高厚高密三维机织物的防刺效果,研究了以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为原材料的机织物的静动态防刺效果。研究发现:未经
新课程需要新的教育评价.评价改革的目的和核心都是为了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在实施新课程标准中,我们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科学的评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
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是学生从运用口头语言过渡到书面语言的桥梁。教学实践证明,只要学生喜欢识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识字效果就会事半功倍,因此,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思维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意识地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拓宽识字途径,培养识字能力。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利用直观、形象的方法激发学生识字热情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虽然有了抽象思维的成分,但思维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与面前
教师通过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改变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理念,通过对新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应用,不但提高了小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热情,还进一步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仍然存在教学呆板、形式单一等教学问题,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阅读.阻碍小学语文阅读水平的提升。本文从小学语文阅读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如何创建情境、总结学习方法、提高阅读的准确性三个方面深入分析,通过对小学语文阅读中的问题的解
2014年9月我有幸参加陕西省高中英语省级学科带头人培训,感受颇多。反思在每个教师的日常工作中,特别是课堂教学中意义重大,它最终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和专业发展水平,推动教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的培养目标中将原有的“双基”扩展为“四基”,要求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中,除了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能感悟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数学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经验。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我认为深挖教材,体会教材意图,巧设数学活动,让整个课堂“动”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发展与解决问题的过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