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军机系列:不止是“花边新闻”

来源 :航空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jian1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耸动一时的“小报”
  话说时值一战爆发前的1913年11月30日,在英国的韩顿发生了一桩轰动一时的新闻。这一天,飞行员哈里·霍克(HarryHawker)驾驶着1架外观非常小巧的飞机,以极快的速度在低空高速进场,令现场的观众和新闻记者们发出由衷的赞叹。这次飞行表演迅速成为当时人们街谈巷议的一个热门话题。
  这架疾飞的小型飞机便是索普威斯公司刚刚推出的新型单发双座机,它全长仅7米有余,自重不超过550千克,安装了1台80马力的星形发动机。在韩顿展示的几天之前,霍克就已经驾着该机在范堡罗进行了速度测试,结果表明该机居然达到了148千米/小时的速度,并且爬升至366米高度仅耗时1分钟。这些数据在1913年可都是非常了不起的纪录,要知道这还是在机上另外载有1名乘客的情况下取得的。
  慕名而至者很快便从英国各地前来,在他们看来,索普威斯的新机型不仅飞得够快,结构设计上也是够独特。第一个独特之处在于其并列双座的座舱布局,座舱里的两个人是肩并肩而不是一前一后,这在当时确实非常罕见,事实上后来也并不流行。
  第二个独特之处在于机头整流罩,和当时大多数机型的发动机因为进气或排气原因而部分露出的情形不同,这种飞机的整流罩浑然一体,几乎将发动机完全包裹起来。另外,观察者们还发现这种飞机的组装非常方便,将拆开的机身部件拼装成完整的飞机,最多只需要一个半小时。
  人们开始称这种飞机为“小报”,从外形上看这种飞机够小够紧凑,而从其首次在公众面前亮相的情况来看,也是够耸动够吸引人。另外,有关这种新式飞机的消息也出现在不少“小报”的重要位置上。
  而对于正在找寻各种合适装备的英国军队来说,像索普威斯“小报”这样具有鲜明特色的飞机当然不容忽视。对可能投入战场的航空队而言,这种飞行快速的飞机简直就像是插上翅膀的轻骑兵,既可以对敌情展开先期侦察,又可以在必要时迅速撤离。
  于是乎,英国战争部很快就决定订购索普威斯的新机型,并在当年12月18日下单订购9架,接着在1914年3月13日又追加了3架。需要指出的是,这些订单都要求将双座机改为单座型。虽然索普威斯“小报”已算是颇为出名的机型,但是包括《飞机》杂志主编格雷(Grey)等在内的专业评论人士还是对其军用化不以为然,更有人对军方轻率购入这种名称滑稽的飞机提出了激烈批评。
  战争部对此的回应是,新装备在军队的制式名称是“索普威斯侦察机”。不过,这并不妨碍该机的陆航和海航使用者们依旧以“小报”来称呼它。
  征服蒙特卡洛
  对“小报”持怀疑态度的人在1914年春天遭受了一个打击,由这种飞机改装而成的水上飞机版本参加了当年的施奈德水上竞速赛,并且一举夺魁。
  由法国富商和飞行爱好者雅克·施奈德出资创办的这项航空竞速赛事旨在推动水上飞机的发展,并于1913年4月在摩纳哥的蒙特卡洛举行了第一届比赛。只有4名选手参加了首届比赛,其中3人是法国人,而最终获胜的也是法国人。
  第二届赛事也是在蒙特卡洛举行,时间是1914年4月。这一次除法国外有4个国家参加,首届缺席的英国也赫然在列,而参赛机型便是由1架“小报”加装浮筒改装而成的水上飞机——对英国人来说,这似乎是当然之选。
  为了在比赛中充分展示风采,索普威斯对这架“小报”进行了精心准备,不仅在其机腹中线位置加装了1具大型浮筒,而且将动力升级为1台100马力发动机。但是这次水上之旅的发端却并不美妙,当负责参赛的霍华德·皮克斯顿(Howard Pixton)在英国内河做第一次试飞时,这架水上版“小报”在发动机刚一启动时就发生侧翻,继而头朝下浸入河中。在被吊起来之前,这架飞机就这样在水里浸泡了好几个小时。
  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技术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才终于使得这架浑身湿透的“小报”重新达到了可以飞行的状态。并且,有鉴于一具浮筒并不稳定的毛病,改装者极具创意地将浮筒一剖为二,从而使得两具浮筒分列左右两侧,也就使得机身得以在水面上稳定下来。在4月7日的试飞中,这架“重生”的水上飞机表现良好,接着便由轮船运往摩纳哥参赛。
  “小报”在20日比赛日这一天征服了蒙特卡洛,它不仅是轻松获胜,而且还具备绝对的优势。它的夺魁是如此的轻松,法国、美国、德国和瑞士的参赛飞机完全无法与之抗衡。比赛中,皮克斯顿驾着“小报”创下了139.6千米/小时的水上飞机速度新记录,要知道上一届冠军的速度是74千米/小时!
  “小报”的这次堪称辉煌的胜利为英国绅士大长脸面,更是在欧洲大陆的航空业界引发了一场“地震”。其他国家搜遍所有在役或者图纸阶段的飞机,根本没有哪一种能够在速度上对“小报”形成挑战。
  后来,索普威斯再接再厉,干脆在这架临时性的水上飞机的基础之上推出量产型的水上飞机型号,其别称就以竞速赛为名而称作“施奈德”式,在加入皇家海航后一直服役到一战结束。
  装备陆航中队
  “小报”在施奈德竞速赛的优异表现令这种机型风靡一时,不少国家在此之后都开始对其加以仿制(非水上飞机版本),俄国设计师西科斯基就以此为参照开发了自己的战斗机S-16。
  而对英国军方来说,恰足以证明此前所下的订单是多么的明智。在施奈德竞速赛结束两天后也即4月22日,第一架下线的索普威斯“小报”就正式交付陆航。
  不过,比赛归比赛,战争归战争。当用于单纯追求速度的竞赛时,“小报”的短小精悍可谓英雄有用武之地,而一旦用于将全面考验飞机各项综合性能的空战,“小报”的适应性或许就会显得不那么全面。
  陆航第5中队的希金斯(Higgins)少校在于6月30日试飞了这种飞机后,便提笔写了一份长篇报告,其中指出了”小报”在机身结构、尾翼设计和有效载重等方面的诸多缺陷。他最后总结道:“总体飞行感觉尚可……不过如果该机配有足够强劲的起落架的话,那么它的降落就可能不会那么费劲。”据说,一位看到这份报告的官员对身旁的人评论道,看来皇家飞机制造厂的SE.2才是更为理想的机型。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小报”的耸动性效应开始褪色。军方在7月31日开列了一份名单,上面写出了所有被军方认为适合作战的飞机型号和发动机型号,而在这份名单中,没有出现“索普威斯侦察机”。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索普威斯产品线上最初的成果将会无疾而终——在最初于8月18派往法国的作战飞机中,仍有4架“小报”随行。其中,机身编号为387和611号的两架于当月24日配属给了陆航第3中队,386号和另1架则加入了第5中队,在法国上空执行战场侦察任务。
  在装备多种机型的第5中队,中队长麦克利恩(Maclean)少校就选择亲自驾驶“小报”,而中队里其他飞过该机的飞行员在回忆往事时也称驾驶“小报”是“一桩飞行的乐事”。不过这种快乐随着一次改装而终结,中队的地勤为386号“小报”加装了1枝步枪,结果这架改装版飞机不久后即一头坠毁在敦刻尔克,还造成飞行员拉雷赫(Raleigh)少校身亡。
  到了9月初,属于第3中队的两架“小报”不幸相继发生故障而无法使用。虽然陆续有更多的新机抵达,不过鉴于“小报”的装备总量很低和无武装的定位,也就使其从军生涯无法延续过久。到了1915年初,这种曾以速度著称的小型飞机就退出了在欧陆的一线陆航单位。
  斯普赖特上尉和387号飞机
  赴法参战不久,“小报”便被众多不断涌现的新机型所取代,其短暂的服役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不过在这段时间中,陆航第3中队飞行员诺曼·斯普赖特(Norman spratt)上尉和由他驾驶的387号“小报”倒是值得特别一记。
  有趣的是,恰好有一位未来的王牌飞行员在现场为这架索普威斯侦察机做出了书面记录,他就是总计击落57架敌机的詹姆斯·麦克古登。不过当他以斯普赖特上尉事迹的目击者姿态出现时,还仅仅是第3中队的一名机械士官!
  斯普赖特等两名飞行员在8月26日驾驶新到的“小报”飞抵位于圣昆廷的第3中队基地,麦克古登所见到的情形是“2架飞得极快的飞机掠过机场”,他过了一会才反应过来:原来那就是传说中的“小报”。
  麦克古登接着评论道:“在战争最初的那些日子里,这种飞机的速度可真是够快的,同时它的爬升率也极佳。不过对我们来说,这并不是一种战斗机型,因为它没有配备任何类型的武器,当然它是一种优秀的侦察机,它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大部分“小报”都如麦克古登所说的那样“没有配备武器”,但是斯普赖特的387号却是一个少见的例外。
  斯普赖特上尉私下里为自己的飞机加了武器,以期使它变得具有攻击性。据他自己的日记显示,在从8月29日到9月2日的6次飞行中,他都驾驶着“小报”在空中“追击德国人”。9月1日这一天,斯普赖特甚至取得了空战胜利。
  一战后出版的《飞行员的回忆》一书专门描述了这一事件:“斯普赖特驾驶着索普威斯‘小报’成功迫降敌机(据飞行员说,是1架信天翁双座机)。敌机落地后,他盘旋其上并做出攻击的姿态,而当时的实际情况是,斯普赖特已经打光了他的弹药。但是,这一虚张声势的举动却吓住了敌人,结果敌机上的两个人全都成了俘虏。”
  而麦克古登也目击了这场“空战”。他描述的情景是,有1架大型的德国双翼机在17点30分飞过第3中队驻地上空,并且扔下了3枚炸弹。虽然没有人在这次袭击中受伤,但爆炸足以让人吓了一大跳。接着斯普赖特迅速驾机升空,而且很快就赶到了德国飞机的后面。麦克古登写道:“他的‘小报’上配有一把‘投掷钢矛’,在追上敌机后,接着发生的事便是敌机迫降了。不过我们都不清楚他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
  这段记述里最值得注意的就是所谓的“投掷钢矛”。这种小型矛头可以算是一战中的冷兵器,不过一般是装在炮弹里由小口径火炮发射的。就像麦克古登不清楚迫降是如何发生的一样,我们也不清楚这架“小报”上安装了什么发射装置。
  钢矛还不是387号飞机所使用过的唯一武器。迫降敌机的次日清晨6点过后,斯普赖特再度驾机追击敌人。记录称“斯普赖特在近距离发射了约30发子弹,不过敌机并未受创”,这便很可能是使用了步枪。当斯普赖拉特失望地降落到机场后,又操起了第三样武器:手榴弹。他重新升空,打算飞到德国飞机头顶上并用手榴弹去炸它的螺旋桨,很显然,这样做的成功机率过低。
  9月2日晚上,积极求战的斯普赖特又出发了,这次是去拦截出现在附近的齐柏林飞艇。不过当他降落时,“小报”却一头撞上了地面,所幸斯普赖特本人平安无事。
  虽然始终没有凑手的武器,但是斯普赖特上尉的种种所为实际上赋予了索普威斯“小报”以战斗机的定位,因此也有人据此认为斯普赖特就是英国最早的单座战斗机飞行员。
  奇袭齐柏林飞艇基地
  陆航之外,“小报”的另一个使用者是皇家海航。后者接收该机比前者要迟,而且算是“二传手”。
  1914年9月10日,英国海军部和战争部沟通,希望后者能够将已经买下的3架“小报”双座型原型机转让给自己。这3架双座型实际上就是这种飞机最初的原型机。鉴于陆航中队装备的“小报”均为单座型号,战争部也就做个顺水人情,答应了海军部的请求。所谓亲兄弟明算帐,海军部为此共支付了3154.5英磅的购机款。
  这3架双座型“小报”分别被冠以167、168和169的机身编号,立即加入海航现役。其中167和168号于9月18日抵达比利时的安特卫普,169号稍后赶来。
  到了10月9日,由格雷(Grey)上尉驾驶的167号和由迈利克斯(Marix)上尉驾驶的168号联袂出击,分别进袭位于科隆和杜塞尔多夫的齐柏林飞艇基地。格雷上尉的运气较差,他在云层低垂的科隆上空未能找到目标,改而向科隆火车站投下了炸弹。
  迈利克斯上尉则准确飞到了目标头顶,在180米高度上向那里的齐柏林飞艇工棚投下了2枚20磅(9千克)炸弹。停在工棚里的z9号飞艇被当场炸毁,据称“喷射而出的火焰高达100余米”。迈利克斯的“小报”随后被德军子弹击穿油箱,他不得不在荷兰境内实施迫降。之后,迈利克斯先是搭乘火车,然后骑行自行车才返回了安特卫普。   不过其时这座港城已大难临头,第二天也即10月10日,德军即攻入此城。随着城陷而倒霉的是169号“小报”,它此前在9月25日的飞行中坠毁,然后被送进安特卫普当地的工厂抢修。英国人本指望它能够早日重回蓝天,现在却只能遭受解体的命运。
  在168号“小报”奇袭齐柏林飞艇之前,海航就已经正式向索普威斯发出12架的订单,这批飞机于11月底开始交付,到当年底完成6架,剩余的到次年4月全部交付。
  首批交付的4架被配备在“皇家方舟”号水上飞机母舰上,随舰前往达达尼尔海峡作战。技术人员认为这种飞机“非常适合”在母舰的甲板上起飞,但由于种种原因,“小报”却并没有进行类似的起飞作业。
  另有2架“小报”于1915年3月随海航第3中队赴爱琴海地区,不过也未受重用。其时“小报”已只能承担一些辅助性的任务,第3中队长参孙中校认为这种飞机“并不具备足以与敌机抗衡的能力”。
  而这位中队长在报告中的结论,也可以被看作是皇家海航在1915年春对索普威斯侦察机的最后定论:“尽管它飞得挺快、还能带1枝步枪,但单座的‘小报’在这里并无大用……”
  尊重与钦佩
  从海航的一线单位退出后,“小报”重新回到了英国国内,接着人们又希望它能够凭借飞行快和爬升快的特点,来拦截袭扰英伦的齐柏林飞艇。
  为达此目的,技术人员专门对1210和1212号飞机进行了改装,他们在这两架“小报”的机翼上架起机枪,子弹可避过螺旋桨旋转面向前发射。被寄予厚望的武装版“小报”于1915年春夏之交展开对空中来敌的夜间拦截。
  1915年5月26日深夜23点20分,1210号奉命紧急起飞,去拦截刚刚在英国南部投掷炸弹的LZ38号飞艇。“小报”一直追击到27日的0点29分,但徒劳无功。
  到了6月1日0点55分,悉尼·皮克斯(sydney Pickles)上尉再度驾驶1210号升空,这次的目标是袭击了伦敦的LZ37和LZ38号两艘飞艇。皮克斯于1点30分返回,声称向目标进行了射击,但未命中。
  1212号在8月9日夜22点50分升空作战,飞行员洛德(Lord)奋力疾飞,试图追上当晚出现在英伦上空的4艇齐柏林飞艇中的1艘,也未能如愿。更糟的是,1212号在降落过程中猛然撞地,使得洛德当场身亡。
  至于1210号,则仍在继续努力着,它将直到1916年6月才正式退役,是所有“小报”中服役时间最长的一架。
  由于自身技术上的局限性和更多新机的不断出现,索普威斯“小报”在一战开始后不久便被公众遗忘了。不过对于这种曾经引人关注的飞机的意义,我们可以引用王牌飞行员奥立弗·斯图尔特(Oliver Stewart)的话:“作为所有英国单座战斗机的先驱,索普威斯‘小报’应以其开创性的设想和灵感而被人们永远铭记。同时,它也是英国空中力量正式装备的第一种单座侦察机,它在战争最初时光里的表现,应该赢得大众对它的尊重与钦佩。”
其他文献
【摘要】阅读的益处有很多,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益成为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绞尽脑汁”努力的方向。文章主要围绕入境、入情和入心三个方面,详细论述了一些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益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阅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条蹊径,是学生开阔视野的一扇窗口,是学生陶冶情操的一方舞台,是学生发展素养的一把推手……阅读的益处有很多。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作为当今世界上唯一正式服役的第五代战斗机,美国空军的“猛禽”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曾经出现了“上气不接下气”的奇怪现象,导致飞行员在飞行训练中数次出现了缺氧症状。由于怀疑机载氧气供应系统存在问题,美国空军不得不下令停飞全部F-22战斗机,使得“猛禽”在长达5个多月的时间里原地“趴窝”,一扫往日独步天下的威风。  临近岁末,美国空军才正式公布了有关调查结果,排除了氧气供应系统引发故障的因素,批准飞行
强5载弹出击  作者/刘枫 空军某部干部  强5是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超声速攻击机(又称强击机),一直是中国空军近距对地支援的主力机型。服役之初,强5的性能与国外同类战机的水平相当。几十年过去了,虽经多次航电和武器系统的升级,但强5毕竟“廉颇老矣”,很难再独自承担对地支援的重任了。  简讯  2013年12月19日,全球最大的可移动建筑专家及制造商劳斯伯格在北京首次召开媒体见面会。劳斯伯格中国区德
为了做好2015中国国际通用航空大会的航空公益科普工作,西安阎良国家航空产业基地管委会很早就和阎良弹头模型工作室一起展开了中国国际通用航空大会的航空科普区的策划和展示工作。通航大会是国际性专业航空展,观众的级别和素养都很高,为了更加完整地宣传航空文化,科普航空知识,经过和阎良弹头模型工作室的商议,展区内容定义为“2015中国国际通用航空大会航空航天摄影展、航空航天绘画展、静态模型大师赛”三大方向,
2014年5月6日,“放飞梦想2014总动员——波音公益伙伴论坛”活动在北京举行,北京学生活动管理中心和北京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合作伙伴受邀出席。论坛上波音中国总裁唐义恩(Ian Thomas)与合作伙伴共同探讨了航空科普教育系列活动在中国的实践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2014年是“放飞梦想”活动的第六年,波音中国总裁唐义恩在论坛上宣布:2014年“放飞梦想”项目将在深度和广度上继续升级。一方面,
【摘要】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中提到的“家庭地位说”理论,对教师认识自我,对班主任了解和管理学生,都有重大的学习价值。  【关键词】家庭地位说;个人认知;班级管理  初读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颇觉艰涩和深奥;硬着头皮慢慢啃,再读,文字的艰涩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心灵的震颤与震颤后的平和。  《儿童的人格教育》这本书中所提及的许多个体心理学的概念
1916年下半年,法国斯帕德公司研发的斯帕德s,ⅥI单座双翼战斗机投入战场。这种坚固耐用的机型一经登场,便迅速填补了因纽波特11/17战斗机难堪重负而造成的法军装备空档,在对德国“信天翁”等战机的对抗中赢得了一战名机的声望。不过到了1917年初,号称“重拳”的斯帕德s,ⅥI在更加新式的敌机面前同样显得难堪重负,最主要的问题是它只配备了1挺机枪而明显火力不足。有鉴于此,斯帕德公司的设计团队迅速行动起
东北基地群  从总体看,美军所占有的日本基地呈现出由北向南逐次增加的趋势,这主要是冷战期间出于安全考虑,美军不愿生活在拥有强大战术打击能力的苏联武装力量的炮口下(就如同今天驻韩美军不想当朝鲜炮兵的“人质”)。就日本最靠近俄罗斯的北海道而论,那里最重要的基地当属横跨千岁市和苫小牧市的航空自卫队千岁基地(北纬42度48分30.97秒,东经141度39分27.31秒),该基地在1959年之前归美军管辖,
9月10日,中国空军在吉林长春大房身机场举办了主题为“追梦空天”的航空开放活动。此项活动曾于2011年、2012年和2013年先后举办三届,后经过调整,改为每两年举办一次。今年的活动全称为“空军航空大学开学典礼暨吉林长春航空开放日”,空军举办此次活动的目的是意在以最高礼节迎接1000余名新飞行学员加入到“蓝天方阵”中来,同时也向社会展示中国空军的全新形象。9月12日和13日,该活动向普通大众开放,
今年5月5日,是“千年思想家”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成为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本期“特别关注”刊发的《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