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变革:我国本科院校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与分类体系

来源 :现代教育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的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经历了孕育、试点、发展三个阶段的探索历程。根据前期大类培养所依托的组织不同,目前国内高校开展的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可分为学院内大类招生培养、跨学院大类招生培养、开设实验班大类招生培养、成立本科生院大类招生培养等四种模式。这四类模式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处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实践中与制度化的大学体系的矛盾冲突等方面采用了不同的方式。不同类型的高校在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选择上一定要立足学校的办学实际和人
其他文献
“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极大丰富了网络文化,对网络文化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融合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在促进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兼顾传统文化教育的规模
高校人才流动对于学科发展和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知识社会中人才流动的本质就是人的知识的转移和扩散。本文通过对知识转移经典模型的分析和评述,对如何实现
对民办学校实施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分类管理改革,是党中央的重要决策部署。国家民办教育新政实施后,目前除港、澳、台外的国内所有省域均出台了配套文件。由于分类管理极为复杂
现代化技术发展背景下,哲学潜含着对技术的附庸和逢迎而出现非人格化倾向。基因是个人财产与人格的复合体,基因技术的发展存在着侵犯人的道德人格权的风险。后现代境遇下的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