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宪政体制下的司法独立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l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司法独立作为一项原则,最早产生于近代西欧国家,清朝末年开始传入中国。从此,中国便开启了建立近代司法制度的历史进程。而现如今,在迈向法治阶段的中国,司法独立更是受到了极大的重视,越来越强烈的听到对“司法独立”的呼声。被称为“宪法司法化第一案”的齐玉苓案更是受到社会和法学界的密切关注,引发了人们对司法改革的探讨。
  关键词宪政体制 司法独立 司法改革
  作者简介:赵璐华,西北政法大学研究生教育院2009级法律硕士(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3-139-01
  
  司法独立作为一项原则,最早产生于近代西欧国家,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孟德斯鸠第一个系统论述了司法独立理论。我国《宪法》第126条和第131条明文规定:“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由此可见,司法独立是我国宪法确立的一项原则,现代法制国家也都已经普遍承认了司法独立原则。
  一、齐玉苓案的“起落”
  案情简介:1990年,原告参加中考,被济宁市商业学校录取为90级财会班的委培生,但被陈某以齐玉苓的名义在该校财会班就读,陈某毕业后被分配在银行工作。直至1999年初,原告才得知此事,便以侵犯姓名权和受教育权为由将被告人陈某、陈父以及山东省济宁市商业学校、山东省滕州市第八中学、山东滕州市教育委员会告上法庭,要求上述被告赔偿经济损失16万元和精神损失40万元。在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作出判决之前,请示了最高人民法院,在最高人民法院的批复中:最高院认为侵犯了齐玉苓依据宪法规定所享有的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造成了具体的损害后果,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引起了法学界和社会的热烈讨论,这一批复首次直接引用《宪法》第46条规定的受教育权作为法律依据,这就是曾被称为“宪法司法化第一案”的齐玉苓案,由此引发了学术界对“宪法司法化”的讨论,让热切盼望宪法司法化的学界看到了曙光,也被称为是援引宪法判决的“破冰之举”。此后,宪法权利诉讼风起云涌,多次出现公民援用宪法打官司以维护自身权利。
  然而,事隔七年后,2008年12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公告,废止了27项司法解释,其中一条是齐玉苓案的司法解释——《关于以侵犯姓名权的手段侵犯宪法保护的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是否应承担民事责任的批复》。这一司法解释的废止,再度引起了社会对齐玉苓案的相关问题的高度关注,法学界也再次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讨论。
  二、法学界的争论
  法学界开始反思中国的宪政体制,进行什么样的司法改革才能确保司法独立呢?其实,归结到底即支持宪法司法化与反对宪法司法化两派的论战,这两方形成了截然相反的观点和论断:政治宪政主义与司法宪政主义的问题。
  法学界争论的焦点,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到底是司法宪政主义还是政治宪政主义。这其实是从“法律政策学”与“法律解释学”两种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宪政。政治宪政主义是采用“法律政策学”的角度,也就是采用法律的外在视角,从法律的外部来看待法律,这种视角关注的与其说是法律本身,不如说是法律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而且更主要的是将法律现象和法律规则还原为其他的社会现象。在法律政策学的视野中,宪法不是至高无上的,在宪法之上还有更高的政治理想。宪法也不是最具有权威的,因为在宪法之上还有更高的主权意志或者说人民意志。
  到底应该“司法化”还是“政治化”呢?强世功教授认为,在宪法司法化或者法律化的同时,宪法还必须政治化,即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政治立场上理解宪法,必须从政治民族和国家利益的高度来理解我们正在进行的宪政建设。在这个意义上,既要将宪法从政治纲领位置下降为可操作性的法律规则,同时又要将宪法上升为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威。
  包万超教授支持司法化,他认为司法制度的歧变及法院被剥夺了宪法审查权使宪法丧失了生活得意义,经验证明,唯有将宪法审查案作为司法个案来处理才可能获得彻底的解决,并使该制度对于公民个人和审查机构都有充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人大人常务会根据立法程序来行使宪法审查权,本质上市一种立法行为,而非监督行为,它不针对具体的个人和事件,因此该制度成了无源之水,势必需要开启宪法司法化的道路。
  笔者认为,中国的宪政建设比起西方国家属于后起之秀,这样以来,一方面,我们可以更好的借鉴西方的宪政理论和历史经验,少走弯路;另一方面,由于各国的历史、现实、民族文化的不同,我们并不能完全照搬西方模式,而去一味的要求“变法”。在宪法和法律之外通过“变法”甚至“革命”来进行改革,先不说需要很长时间的适应期,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还一定。那么,为什么不从现有的宪法框架和法律规则的内部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出路,从问题的内部去寻找解决的方法。我们之所以追求宪政,不仅是因为宪政保护公民权利,还因为宪政保持了一个稳定的政治秩序,避免了暴力和革命。因此,我们应该呼吁更多的去坚持文本中的宪法,而非理念上的宪法,与此同时,这又给法律人提出了更高的法学专业素质的要求,只有法律人运用高超的法律解释的技艺,对宪法进行全面充分的理解,由此将社会变迁导致的新要求纳入到宪法的框架中,才能从而消弭宪法文本的稳定性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之间的冲突和紧张。
  三、结语
  中国要实现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宪政,必须推进以实现司法独立为重点的司法体制改革。司法作用于社会最重要的是在于它的公正,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与正义是司法改革的最终目标。在宪政体制下,只有司法独立,才能保证司法的公正,从而保障国家的安危,社会的安宁和公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参考文献:
  [1]童之伟.法权与宪政.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吴磊主编.中国司法制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贺卫方.司法的理念与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王利明.司法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其他文献
摘要当前社会矛盾处于多发期,人民法院担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本文以“彭宇案”为引子,阐述了该案的前世、今生与反响,并在此基础上,从若干个方面,探讨了人民法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人民法院社会管理彭宇案  作者简介:钱金华,江苏省金坛市人民法院。  中图分类号:D9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05-183-02    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
摘要近年来检察机关一直保持着查办职务犯罪的高压态势,与此同时,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随着预防工作的不断深入,现行的侦防机制已制约了预防工作的发展。我们应突破侦防机制的传统格局,建立以办案为基础,互相配合,分工协作,以侦带防、以防促侦的侦防一体化工作新机制,从而实现检察机关职务犯罪惩防职能最优化和惩防效果最大化。  关键词职务犯罪 侦防机制 犯罪惩防  作者简介:李丽
摘要中国与东盟的能源安全合作主要存在能源产品出口限制、能源运输安全威胁、南海争端国际化等问题,应当注重联合国、WTO、CAFTA、ECT、NAFTA等国际组织和条约在保障中国与东盟能源安全合作中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东盟能源安全合作国际法出口限制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项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能源安全合作法律问题研究”(2010Y368)。  作者简介:赵勇,浙江省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摘 要 改革开放之后,“文化热”和“国学热”先后兴起,就在“国学热”接近消歇之前,一种新的文化实践兴起,即新吟诵。然而无论是民国时期的吟诵学,还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吟诵抢救,以及现在的新吟诵都不是单一的文学性文化现象,而是面对现代文化的一种自立的持续努力。可以说吟诵问题是整个传统文化在面临现代性或现代西方政治、文化时的艰难处境的一小部分。重新认识或说重新意识到这一处境的艰难是寻找出路的认知前提,这
摘 要 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将“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一条基本原则,贯穿于整个逮捕的制度设计,完善了逮捕适用的司法属性。审查逮捕要贯彻尊重和保障人权理念,建立与“尊重和保障人权”立法目的相一致的逮捕必要性审查工作机制、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逮捕案件质量考评导向机制等相关制度,对消除当下司法现实中“够罪即捕”、侵犯人权的现象来说不可或缺,很值得期待。  关键词 人权保障 逮捕措施 基本原则  作者简介
摘 要 检察建议是检察机关加强法律监督工作,推动三项重点工作落实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当前基层检察院存在诸如制发不规范、效果不理想、内容缺乏深度等问题。  关键词 检察建议 检察机关 法律监督  作者简介:胡亮,广州市花都区人民检察院。  中图分类号:D9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07-076-02  检察建议是检察机关加强法律监督工作,推动三项重点工作落实的重要方
伴随着农民工大量增长,以农民工为代表的“弱势群体”权益保护问题成为民事司法实践的主要问题之一。以镇江经济开发区人民法院执行实践为例,2011年全年,该院共处理涉农涉弱案件1600余件,约占全院案件比例30%,其中尤其体现在“民事执行”过程中。2011年年底,该院执行局处理“农民工”执行案件200余件,涉及农民工近千名,农民工“执行保护”已经成为该院执行工作重点。  一、“农民工”之“弱势”  “弱
摘 要 医疗行业是一种高风险、高技术和高难度的行业,按照举证倒置这一规定,医方不愿意冒风险去开展创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因为创新的治疗一旦失败,医方被推上被告席,将百分之百输掉官司。也有人认为,这些规定措施,使得医院一方过分注重医疗记录病案处理的形式,助长形式主义等。  关键词 医疗纠纷 程序性司法救济 医院  作者简介:宋伟国,广东潮之荣律师事务所律师。  中图分类号:D920.5文献标识码:A文
摘要 我国检察机关拥有的法律监督权是一种独立的国家权力,既非行政权亦非狭义的司法权,它超出了西方传统的宪政思想和法治理论的分析术语范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它在权力结构配置中的特殊存在、发挥的特殊作用以及运行的特殊机制都根植于我国权力结构模式中,对这一权力的属性进行深入研究,是进行检察活动实证研究的出发点,有利于纠正对检察机关定位与职能的不正确认识,推动司法改革朝
摘要律师在场权来自著名的“米兰达警告”,目前在英美意大利等国家法律对其都有明确的规定。我國对律师在场权的呼吁时有出现,其主要目的主要是是为了制衡侦查权,以防止刑讯逼供,减少冤假错案。目前已有少数检察院进行了尝试,但是由于理论研究及实践的缺乏,对律师在场权还是持保守态度的居多数,从新出台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来看,对该权利也予以回避,但是随着法治的不断完善,律师在场权在我国的运用,终究将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