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背景铺垫知识建构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021913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们认识新事物的过程中,事物的背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看一部电影,如果我们对故事中的背景无所了解,则会使我们对事件发生、发展的认识感到很费力,以至于看完电影,也没有对整个故事有完整清晰的认识.因为背景为事物的产生和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所以我们不能撇开背景而去认识事物,而要充分研究事物的背景,在背景下认识事物.物理教学同样如此,在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需要背景作支撑,在背景的铺垫下才利于物理知识的建构.
  1以历史背景铺垫知识建构
  物理学发展历程已久,发展史中所积淀的历史背景是开展物理教学、探求知识、获取方法、丰富情感的重要基础.在物理教学中,充分利用物理学发展的历史背景做铺垫,展示背景,让历史背景中的思想方法作启发引领,在丰富学生思想方法和情感的过程中探求物理知识,并有效进行知识建构.
  呈现历史背景的方式,可以事先在教室内或上课时现场悬挂张贴相关科学家及其探究实验过程,或者通过多媒体投放图片、视频等展现科学家探究过程,或者通过故事的形式讲解科学探究历程.科学探究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在适当的时段向学生展现;可以在学生探究前向学生展示;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随着探究的不断深入同步分层次展示;还可以在学生探究后向学生集中展示.在适合的时段选择适当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历史背景,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从科学历程中获得启发,运用科学方法探究获取知识,并科学建构.
  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形成一个正确的力对运动的作用认识是个难点,这一难点的突破就要借助历史上科学家对这一问题的探究和认识过程的历史背景作铺垫来完成.由于经常看到力促进物体运动的现象,且对此现象没有深究,几乎所有的学生在力对物体运动的作用认识中存在的元认知就是: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力能维持物体的运动,这一观点与亚里士多德的认识是相近的.学生的认识是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是根深蒂固的,纠正错误认识的历程是艰辛的.通过多媒体投影向学生展示对这一问题认识的历史背景:从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停下来”的观点出发.这一观点在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近两千年,才在伽利略、笛卡儿、牛顿等人的深入探索下得以不断纠正,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在科学家的精神、思想和方法的引领下,从实例中思考: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运动起来,撤去外力后,是不是立即就停了下来?运动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进行推理得出牛顿第一定律,进一步探究出物体固有的维持运动状态的特性,力的作用只是改变运动状态.
  历史背景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探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有利于知识的建构,还可以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形成和丰富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力的教学,在明确力的单位是以著名科学家牛顿名字命名后,由老师或者学生通过阅读或网络查阅等向学生展示一些背景:科学家牛顿的故事和贡献.教育学生对未知事物要有好奇心,不迷信权威,有刨根问底的精神,养成动手动脑的习惯.
  2以体验背景铺垫知识建构
  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实践活动中有许多与物理知识相关的体验,有些体验与较为直观显性的物理知识相关,学生很容易从这些体验中直觀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存在.有些体验活动与较为抽象的物理知识相关,且这些体验活动比较零散,学生不易察觉到相关物理知识的存在;有些曾经的体验活动不能在教学现场再体验,教学时只有对这些内涵知识相对隐性的零散的体验背景要加以整合,通过对这些体验背景的集中展示分析获取物理知识,并进行知识建构.
  “比热”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在教学时要想比较清晰地建立“比热”概念有一定的难度.如何突破这一难点,使学生头脑中建构一个有意义的非脱离现实的“比热”概念呢?教学时借助学生的生活经历,将曾经的体验背景展示给学生,利用思维活动来建立“比热”概念.展示的体验背景是:(1)初夏,小明和小华去海边游玩.中午,他们赤脚走在海边的沙滩上,觉得沙子很烫;当他们跳进海里时,觉得海水很凉.傍晚时,他们又去海边,却发现沙子变凉了,而海水却很暖和;(2)我们常看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会发现:同一时期,沿海地区一天的气温变化很小,内陆地区气温变化较大,西部沙漠地区一天气温变化显著;(3)新疆地区有“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说法;(4)在沿海地区,白天的风通常从海洋吹向陆地,而晚上的风又从陆地吹向海洋,这叫“海陆风”.提出问题:通过以上事实情景,你能发现其中造成温度发生不同变化的原因吗?学生利用生活经历感知,在比较中发现不同物质吸热和放热的“本领”不同,从而为有意义的建构比热概念奠定了基础.
  3以知识背景铺垫新知识建构
  知识体系是系统的,相互之间具有关联性.后续知识是原有知识的延伸、拓展和补充,原有知识是后续知识的基础,是新知识产生、形成和发展从而建构完整知识结构的背景,对新知识建构起到铺垫作用.为有效发挥原有知识的支撑作用,在新知识的建构过程中要通过知识结构的搜索、联想、迁移等方法,寻找知识的链接,以原有知识铺垫新知识建构.
  背景对物理教学的作用至关重要,充分认识到背景对新知识建构的基础、导向和辅助作用,以背景铺垫支撑知识建构,使新知与知识建构有机融合到物理教学中.
其他文献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有过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述:“课堂教学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既定线路的没有激情的行为.”由此可知:课堂教学是一个鲜活的动态生成过程.在这一充满生机的过程中,面对一个个灵动的学生,教师如何才能利用自己的教学智慧,抓住稍纵即逝的教学机遇,引领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的构建与再造中,以不断演绎课堂教学的精彩?笔者就一堂没有“完成”
本文结合《牛津小学英语》E、F、G、H板块的课堂教学实例,探索了优化各板块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并从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角度,提出了整合综合板块教学内容、提高综合板块教学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有效的高质量的物理问题情境,不仅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充满亲和力和吸引力,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激活其思维、引发创造性思维,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要创设有效的问题情景,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设置的问题情境要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从激发兴趣入手,通过实验、游戏、物理学家故事等多种渠道
科学研究中,问题往往最终概括、转化为一个模型的建立与模型的求解问题,如原子的结构问题,汤姆孙提出了枣糕模型、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而关于原子核的裂变,玻尔曾提出水滴模型;在基本粒子理论研究中,盖尔曼提出了夸克模型.在地质构造学中,魏德曼提出了板块模型;冯·诺依曼模型成了迄今为止最完美的计算机设计模型.……这些模型的建立与研究,大大推进了现代科学的进展.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在名著《怎样解题》
期刊
笔者运用Storyline教学的相关理论,从展示词义、运用词汇和测评词汇三个方面,总结了在语篇条件下进行故事线词汇教学的实践。 Using the theory of Storyline teaching, the
1“五学”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理念  在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充分认识和体会到教学不应是灌输知识,而应使学生学会学习;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可燃的火把;学生不应是书本的奴隶,而是探求真理的主人;学生不应是简单的机械,而是有思想个性的生命.因此,教学中要求教师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真正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每个教师的头脑中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师生平等的民主意识,着眼于学生
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选修3-1第二章第6节(教材P58)中有这样一个思考与讨论:  笔者在新授课时和学生一起学习得出了导体电阻定律后,让学生先自主讨论这道思考题.我在学生中巡视的时候发现了这样几种现象:①一部分学生看着题目,无从下手;②一部分学生对着示意图,胡乱的写着,不知所云;③一部分学生试着运用刚得出的电阻定律的公式去推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