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情欲的寄托者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yjnj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主要从“角色功能”的角度出发,分析张爱玲《金锁记》中姜季泽以及苏童《妻妾成群》中陈飞浦这两个男性人物形象的建构问题。通过分析笔者将指出这两个人物角色在各自的文本里所承担着的相同的叙事功能,同时笔者也将指出张爱玲和苏童对这两个具有相同角色功能的人物形象的不同处理方式。
  关键词:姜季泽 陈飞浦 角色功能
  一、 引言
  俄罗斯著名民间文艺学家普罗普于1928年所著的《故事形态学》,自问世以来便被一众结构主义理论家奉为精神源头,其影响远超作者原本所设想的民间故事研究领域。在这本书里,普罗普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角色功能”,说它指的是“从其对于行动过程意义角度定义的角色行为”a。普罗普后来面对着列维—斯特劳斯关于此书是“形式主义”而非“结构主义”的诘难时,说道:“至于按照角色功能来研究叙事体裁的方法不只是运用于神奇故事,也可用于其他故事样式,还可能用于研究整个世界文学的叙事性作品,结构都富有成效,这是另外一回事……”b囿于篇幅,笔者在这里不能把他这句话的上下文都搬到这里来,但普罗普的基本意思是:《故事形态学》就神奇故事领域而言其论证方法和结论都是正确严谨的。它得出的公式虽然不能全盘套用到其他类型的叙事作品里,但它的研究方法可以广泛运用于其他故事样式乃至整个世界文学的叙事性作品里。普罗普的话以及该作品研究方法后来在叙事学领域的广泛运用,正充分说明了《故事形态学》的形态分析方法应用于某些文学作品的研究上的合法性。
  二、 不同作家笔下具有相同角色功能的男性形象
  《金锁记》可以说是张爱玲最具代表性的中篇叙事性小说,夏志清在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里评价它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c。 而苏童的《妻妾成群》于1989年在《收获》上发表以来,在学界也取得了不小的反响。在这两部作品里均写了一个“封建旧式宅院里的女人”的故事。无论是张爱玲在写“曹七巧”时,还是苏童在刻画“颂莲”时,在她们人生或者说人性的转轨处均站着一个作为她们情欲投射对象的男性角色。就曹七巧来说是“姜季泽”,于颂莲而言这个男性角色则是“陈飞浦”。
  (一)作为辅助叙事功能存在的男性角色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相对于家国书写的宏大叙事外,有关个人书写的小叙事构成了另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这些有关个人的小叙事里,许多作家倾向于以女性形象为主角来架构作品。苏童曾说过:“我喜欢以女性形象结构小说,比如《妻妾成群》中的颂莲,《红粉》中的小萼,也许是因为女性更令人关注,也许我觉得女性身上凝结着更多的小说因素。”d 此外擅长写“女人”的张爱玲则说:“女人的一辈子想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e张爱玲的小说多以女性为主人公,为辅助于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她也写出了一大批男性角色。在关于女性的情欲书写里,“男性是构成女性世界的另一半,男人的爱与不爱几乎是女人生命的全部内容,因而也是女人悲剧性命运的直接导演者和施虐者”f。女人们的爱情需要有一个投射对象,当她们心理的和生理的欲望在自己的丈夫那里得不到满足,这个时候就往往需要一个“非法”的男性承载者出现。在有关封建旧式家庭里的女性悲剧的叙事性作品里,经常会出现上文提及的这样一个男性形象,并且一般来说,为了圆满地完成作品的悲剧性叙事,这些男性角色最终都不会回应女主人公的情欲需求。“姜季泽”是典型的浪荡公子,他对“曹七巧”始终只有利益的考量,而没有情感的回应。“陈飞浦”虽懂得“颂莲”的特别之处,但由于自身的原因也无法完全地回应颂莲的情感诉求。
  《金锁记》和《妻妾成群》的叙事的主人公曹七巧和颂莲,其处境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曹七巧家里是开麻油店的,只因姜家二少爷身患骨痨娶不上官家小姐,她才被變相地卖到姜府做二少奶奶。由于出身低微以及粗俗泼辣的谈吐,她在姜府一直是被人看不起。而颂莲原本家庭富裕,也接受过新式教育,只因自家茶厂倒闭、父亲自杀,她才被继母变相地卖到陈府做小。相较于曹七巧,颂莲更有自主意识,说话也更有分寸。然而身为无娘家可以依傍的四姨太,她的处境也不比曹七巧好多少。除了现实处境外,她们的个人情感诉求在自己的丈夫那里都无法得到满足的。曹七巧嫁给了身患骨痨的二少爷,她在谈到二少爷的身体时都是满脸的嫌恶。身处深宅大院,她能接触到的男性很少,此时“清湿眉毛,水汪汪的黑眼睛里永远透着三分不耐烦”g的三爷姜季泽便成了她情感寄托的对象。颂莲在十八九岁的年纪嫁给了五十挂零的陈佐千,陈佐千有四房太太,在情感和性欲上陈佐千都无法让颂莲满足。飞浦是陈府的大少爷,跟颂莲是同龄人,颂莲初次见到飞浦她的第一个感觉便是“出乎意料地年轻英俊”h。
  姜季泽和陈飞浦这两个人物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故事的情节进程,促成了叙事主体对象的性格演进。因为有家产问题的存在,曹七巧对姜季泽的爱恋注定了不会那么纯粹。而姜季泽对曹七巧的冷漠态度也促成了七巧的矛盾心理:她一方面希望与姜季泽有点什么,语言上会有些露骨的暗示,另一方面她又泼辣浅薄地揄揶着姜季泽。可以这样说,姜季泽最后找上门来用花言巧语欺骗她这件事,给了她最后一记重击,使她彻底封闭了自我。飞浦是陈佐千的儿子,而颂莲是陈佐千的四姨太,因而飞浦与颂莲的暧昧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乱伦”。飞浦是陈府上下口中的年少有为者,更为难得的是他处处照顾颂莲的情绪,他会对颂莲说:“你跟她们不一样,所以我喜欢去你那儿。”i这给了颂莲一种安慰,一种来自于男人的确定感。雁儿死后,颂莲愈发被陈府的人事压得喘不过气来,借着酒劲她间接地向飞浦直接表明了心迹,飞浦却由于自己“怕女人”的天性不得不拒绝了颂莲。这件事给了她深深的打击,她的内心是悲凉无望的,也最终明白了飞浦不可能是那根可以解救她的稻草。综上所述,在《金锁记》和《妻妾成群》里,虽然姜季泽和陈飞浦不是主要的叙事对象,但他们对于叙事的推进起着巨大的作用。在这两部作品里,如果抽去了这个“女性情欲寄托者”的角色功能,或许不会有损于叙事的完整性,但必然会妨害到女主人公的人性完满度的建构。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旨在通过对张艺谋电影《影》 的光线叙事、色彩对比、古典美学元素的化用等表现手法进行内在分析,挖掘《影》 故事中展现的在权谋游戏里苦苦挣扎的人物心理状态与人性内涵,并通过与张艺谋系列古装电影进行概括性比较,指出《影》 作为张艺谋古装电影新作的创新之处及其对今后国产电影创作的一些启发。  关键词:光线叙事 色彩对比 古典元素 人性内涵  张艺谋新作《影》延续了一贯他自电影《英雄》以来的艺术
1.超市碰到老妈同事,她说:“你女儿真好看,比你年轻那会都好看。”  我妈悠悠地来了一句:“那怎么我有老公,她就没有呢?”  2.爸爸说:“你看别人家长都逼婚,我们不逼婚,我们就是关心下你……你有女朋友了吗?”  3.我妈见我回家的第一反应是:“唉,算命的给我说,你会带着女朋友回来的啊!”  4.以前老妈老说,要学会独立,不要靠父母。现在变成了,你能不能不要那么独立,赶紧找个对象靠靠?  5.最尴
摘 要: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随着朝代的更迭不断发展变化着,在当今的全球化语境下,不免要与当代艺术发生对话和碰撞,书法传统的艺术形态置于当代艺术语境下的艺术创作中,形态和含义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转变。本文通过符号学的视角,结合中国书法的历史演变传承过程和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历程,就现今为止当代艺术语境下书法艺术的发展状况和创新方法提出一些看法与思考。  关键词:书法艺术 当代艺术  当代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可以追
摘 要: 《幸福事件》 是黄宗之、朱雪梅夫妇在以往的写作基础上对新移民小说题材的进一步拓展。作者不仅揭示了移民家庭的生之烦恼,还通过三个家庭“海归或海不归”的两难选择深度展示了移民家庭被掩盖的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此外小说中关于幸福的探讨更是作者一次有意识的跨越,他们将关注点上升到全人类,表现了对现实更为宽广的关怀。  关键词:美国华文文学 黄宗之 朱雪梅 海归  一 、 “烦恼人生”的日常书写  
摘 要: 土家族婚礼文书又称“七言四句”或者“吉利话”,是土家族在传统婚礼仪式中使用的七言四句诗,该文书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本文在贵州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调研收集的土家婚礼文书资料的基础上,从其韵律、修辞手法及其思想内涵三方面分析其艺术特色。  关键词:土家族婚礼文书 韵律 修辞手法 思想内涵  对土家族文化的研究一直是土家族的一门显学。著名的学者说:“一定的风俗习惯是一定社会发展历史阶段的产物
摘 要:红娘是《西厢记》中最为经典的人物形象之一,其形象在诸多方面都已摆脱了侍女身份的限制,体现出了不同程度的身份错位特征。结合元代的社会背景,笔者认为,除了要满足受众的欣赏口味及文本剧情需要之外,元代文人地位的下降、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导致礼教的松弛与女性地位的提高都是红娘产生身份错位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西厢记》 侍女形象 文化交融 身份错位  红娘作为《西厢记》里的经典人物形象之一
摘 要:《昆明的雨》侧重于描写昆明雨季中的见闻与感受,看似未直接描述昆明的雨,实则句句提及。以 “我想念昆明的雨季”一句为依托,细致解读《昆明的雨》中所描述的令人心生愉悦的事物,从美与景物、美与食物、美与人情、美与氛围切入,展示了昆明雨季所呈现的四重“美”。  关键词:《昆明的雨》 文本细读 多重审美  朱潜光曾说:“辨别一种作品的趣味就是评判,玩索一种作品的趣味就是欣赏,把自己在人生自然或艺术中
摘 要:作为一种火爆的文学现象,《人民的名义》有其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而它的火爆开始于电视剧的热播,进而引起了读者对于原著的追捧。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它顺应了观众痛恨贪腐的心理以及满足了普通身份读者对于未知职业领域的好奇心。本文试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其成功的原因。  关键词:受众 期待视野 文本 审美距离 隐含读者  《人民的名义》讲述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总局侦查处长侯亮平临危受命,调任H省检察院审
摘 要: 作为一部神话重述之作,叶兆言的《后羿》自诞生之日起引起的争议就从未间断,以往研究多从《后羿》对神话的重述角度着手,本文拟从一个新的视角——互文性研究入手,从人物形象的隐喻和情节、作品风格等角度重新剖析《后羿》文本,旨在剖析小说在对神话的致敬和重述中的文学价值和魅力。  关键词:后羿 嫦娥 互文性 神话重述  人们通常认为互文性是一个含混不清的概念,互文性在文本解读研究中更多地被类似“隐喻
摘 要:太宰治笔下的角色几乎都具有边缘性。这些角色几乎都在主流社会与自身的理想世界间游走,呈现出一种边缘性人格。简单来说,所谓的边缘人是指被所在的社会文化群体所孤立,亦不为主流社会群体所接受的人,也指具有边缘性人格的一类人。太宰治作为日本二战后的代表作家,也多次游走在理想与现实的边缘。透过他的作品,我们可窥见日本二战后的生活百态,而透过他笔下的人物,我们又可以窥见二战后日本百姓的内心以及他们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