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是导入新课。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在每节课中虽然仅仅是几分钟,也许只是几句话,然而它所起的作用却很重要。新课导入没有固定的模式,它完全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把握与设计。刚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比较集中,此时把他们的思绪引入特定学习情境中,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展开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搭桥铺路
子曰:“温故而知新”。新旧知识之间总会有联系,可用联想的方式导入新课,例如:在《圆环的面积的计算》中,设计两幅抽拉投影片,先出示两个半径分别为5厘米和2厘米的圆,计算出这两个圆的面积,启发学生思考:圆的面积和环形面积有怎样的联系?能不能从圆的面积中得知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呢?现在把两个圆重叠在一起,此时形成两个同心圆。通过形象直观的投影演示,学生很快理解了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用大圆的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这就实现了知识的“迁移”。也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在《有余数的除法》中,设计投影中显示6只苹果、三个盘子,我们如何把6只苹果平均分放在三个盘子里,很容易地分完了。此时再加一个苹果,仍然要求平均放在三个盘子里,结果剩下1个无法放。此时让学生思考:①什么变了?②什么没有变?③剩下的数叫什么数?通过观察比较,导入不能正好分完的除法叫有余数除法;剩下不能分的数叫余数,这样不仅温习了旧知识又引入了新知识。
二、激发兴趣,启动学生的思维认知
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萌发求知的欲望。当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的时候,就能启动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一节中,为了在一开始就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启动其认知思维,同时也为了降低教学难度,特意利用多媒体制作了形象逼真且彩色清晰的交通红绿灯投影片。在将此片放映后,要求学生说出日常看到的交通红绿灯的使用情况,学生都能说出交通岗上的红绿灯的作用,而且说出了绿、黄、红灯总是依次的有规律的变化。这时就顺势引导:红绿灯的使用总是按一定的顺序,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种总是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的现象叫做循环,给学生引入“循环”这一概念。日常生活中这种循环现象还有很多,数学运算中也会出现类似的这种现象,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这种现象。利用这样的导入,就突破了概念在头脑形成过程中的难点,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在具体形象的实物表象中直接转入认识数的规律,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提出疑问,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人的思维一般都从问题开始,所以在导入新课时,适当的创设一个“问题意境”,用疑问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培养其积极的数学思维。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中,在黑板上出示两个图形(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请同学们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有一个同学说:利用割补的方法,然后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加以比较就可以知道了。有的说:以一平方米为单位进行测量可以得出答案。首先充分肯定同学们积极思考,继续提出新的问题:那么要知道学校足球场的面积以及我们国家的土地面积还能用你们这种方法吗?大家立刻领悟到这种方法不符合实际情况,到底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这种疑问萌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想知道面积究竟怎么样求了。
四、巧设悬念,诱发学生探究知识过程
悬念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个体探索的欲望。导入时设置的悬念应具有“引而不发、令人深思”的特点。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特性》这节课之前,利用学校正在建筑教师宿舍这一现象,砖墙上面的屋梁是人字形的,上课前学生都去看过是什么形状的,质疑:“谁能知道这屋梁为什么是人字形的吗?”这时学生立刻想了解到为什么是这样的原因,产生了探究的兴趣,这就引起了认知的冲突,此时继续让学生讨论交流,并努力寻找原因,接着明确,等你们学习了今天的课之后就知道是什么原因了。这样的导入,利用学生平常不太注意的生活现象开始,抓住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从而为学习新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样学生也会记忆深刻,教学效果也很明显。这种导入就是把学生引入到不协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情境中,使教学目标顺利完成。
五、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创设问题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数学来源于生活”,在导入时创设现实生活情境,不仅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把形、情、境、理融于一体。音乐、画面、录音等手段可以渲染课堂氛围,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中,就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通过活动抽拉片的显示,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同时,什么是相向。拉动活动片显示,学生理解了相距和相遇两个概念,同时也促进了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情境导入可以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思维审视生活,从而使学到的知识更加地扎实。
(江苏省盱眙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