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是每个人都应该去做题
刚上高一时,班主任便拿“三年一盤棋”来说事儿。让人听得耳朵都要磨出茧了,但我当时却并不以为然。
一直到高三毕业后,我再来回味老师的话,才觉得很有道理。在老师看来,九层之台,起于累土,高考就是一盘需要堆砌三年,经过不懈努力才能下成的大棋。每一门学科的学习都环环相扣,需要我们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走得稳走得远。而我还有自己的理解,高考是无数人共下的一盘棋,你必须有自己的战术,寻找最佳的棋路,才能取得属于自己的胜利。
刚入高一,我便遭遇了数学和物理两科成绩的滑铁卢,惨淡的成绩把我的年级排名死命往下拽。
这样下去不行,必须得想想有什么有效的办法。我看了下身边的同学,他们大多采用的是题海战术。于是,我也打算试试。题做多了,总会有用的吧?
我买来了几套题集,誓与数理大战三百回合。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太骨感,我是真的做不过来啊!直到现在,我偶尔还会去翻翻当时的那些题集,那些大片大片的空白中零星的墨水痕迹,似是在向我发出控诉。
我还是要狡辩一下,不是我不愿意努力做题,而是我发现做题效率实在不高。
题海战术,自然需要做很多的题来积累经验了。一道又一道, “唰唰唰”地全部完成,会让人很有成就感,很容易被自己的努力给感动到。
至于到底收获了多少?恐怕这个问题需要好好问一下自己了。
有的人是经验学习型,所以他们能在做题的过程中,一遍又一遍,不会的题,从不会到会;不熟的知识,从不熟到熟,这令我很羡慕他们。这种熟能生巧的方法,从量变到质变,天然就适合他们。所谓见多识广,见的题多了,他们也会遇到很多新颖的题型,见到相同考点的多样考查方式。到了考场,和这些新的题型和新的考查方式见了面,也就不会心慌意乱了。
我们隔壁班就有一位学生,关于他的传说有很多。其中一个传说就是,他把市面上能买到的题全部做完了,最后成为2018年重庆的理科状元。
题海战术实在和我犯冲。我做完一道题,需要花一些时间去思考,错误的原因是什么,正确的思路又应该是什么,同一类型的题是否有别的套路,总结之后,再把这些记下来,运用到接下来的学习中。
对我来说,错误比正确更重要,那些错误的题,可都是我下一次的提分库!所以,平时的时候,我一个人坐在位置上,会把那些错题翻来覆去地做。大考的前两天,我基本上都是抱着这些“宝贝儿”入睡的。
对错题的重视,让我的错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我的成绩和排名也在不断攀升。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我的排名杀入了年级前10名,期末进入年级前5名,并且获得学校的一等奖学金。
简单粗暴,拿下了“清华”“北大”
时间到了高二的暑假,没想到北京大学向我抛出了橄榄枝。
我得到了参加“北大”暑期夏令营的机会,那是我第一次和这样的一流大学进行接触,当时心里还有点不敢相信,因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在我心中一直是一个高大而遥远的存在,从来都没有敢去憧憬过它们。即使接到了邀请,我更多的也是好奇,想去看看它是什么样子的。从小到大,在大人的嘴里听到了无数次对北京大学的赞美,最终还是要眼见为实。
在进入夏令营后,我才知道,如果在夏令营的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可以获得参加北京大学自招(“博雅计划”)的资格。
我在北京大学夏令营的考试中发挥得很好,顺利地拿到了参加北京大学自招的资格。
班主任让我认真准备自招,甚至给我免掉了其他老师布置的暑假作业。
从7月底开始,我每天都去学校上自习,和平时上课的作息保持一致。那时学校的明德楼还在装修,我便戴上一副耳塞,把外面的世界隔绝在外。那段时间,我不仅完成了学校布置的假期作业,还翻看了一些自招讲义和题目。
自招题目和平时做的题很不一样,乍一接触,让人感觉很陌生。题目的难度不小,有时候我自认为看懂了讲义,也能想出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但是一开始做练习题,就会感觉自己隐隐约约地记得一些复杂的公式,可是思维胡乱搅在一起,笔尖却是动也动不得了。
我的解决方法有些简单粗暴,数学的三倍角公式、和差化积、积化和差、特征方程等,记不清楚就一遍遍地抄,抄完再默写、再做题,那些起初不可攻克的难题,最终大多都被我用这样的方法解决掉了。古人云: “勤能补拙。”诚不欺我也。
高三下学期,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老师分别来到我们班,和班上的同学见面。在这之前,我只去过兼容并包、学风自由的“北大”,这次面谈,又让我领略到了“清华”的行胜于言、严谨踏实。
3月,“北大”(“博雅计划”)和“清华”(“领军计划”)都发布了自主招生的简章。在我看来,喜欢的学校一个都不能错过,我既报了北京大学的自招,也报了清华大学的自招,也很顺利地通过了两所学校的初审。
我获得了北京大学的降分,高考分数也超过了“清北”的录取线,最后,要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中做出选择。因为我自己更偏向在严谨的氛围中提升自我,需要一些外力的推动,所以我最终选择了清华大学。
回首高中三年,我的棋局与他人不甚相同。我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无论是数学物理的惨败,还是自招题目的让人挠头,都让我一直在探寻适合我自己的方法,包括最后对大学的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刚上高一时,班主任便拿“三年一盤棋”来说事儿。让人听得耳朵都要磨出茧了,但我当时却并不以为然。
一直到高三毕业后,我再来回味老师的话,才觉得很有道理。在老师看来,九层之台,起于累土,高考就是一盘需要堆砌三年,经过不懈努力才能下成的大棋。每一门学科的学习都环环相扣,需要我们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走得稳走得远。而我还有自己的理解,高考是无数人共下的一盘棋,你必须有自己的战术,寻找最佳的棋路,才能取得属于自己的胜利。
刚入高一,我便遭遇了数学和物理两科成绩的滑铁卢,惨淡的成绩把我的年级排名死命往下拽。
这样下去不行,必须得想想有什么有效的办法。我看了下身边的同学,他们大多采用的是题海战术。于是,我也打算试试。题做多了,总会有用的吧?
我买来了几套题集,誓与数理大战三百回合。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太骨感,我是真的做不过来啊!直到现在,我偶尔还会去翻翻当时的那些题集,那些大片大片的空白中零星的墨水痕迹,似是在向我发出控诉。
我还是要狡辩一下,不是我不愿意努力做题,而是我发现做题效率实在不高。
题海战术,自然需要做很多的题来积累经验了。一道又一道, “唰唰唰”地全部完成,会让人很有成就感,很容易被自己的努力给感动到。
至于到底收获了多少?恐怕这个问题需要好好问一下自己了。
有的人是经验学习型,所以他们能在做题的过程中,一遍又一遍,不会的题,从不会到会;不熟的知识,从不熟到熟,这令我很羡慕他们。这种熟能生巧的方法,从量变到质变,天然就适合他们。所谓见多识广,见的题多了,他们也会遇到很多新颖的题型,见到相同考点的多样考查方式。到了考场,和这些新的题型和新的考查方式见了面,也就不会心慌意乱了。
我们隔壁班就有一位学生,关于他的传说有很多。其中一个传说就是,他把市面上能买到的题全部做完了,最后成为2018年重庆的理科状元。
题海战术实在和我犯冲。我做完一道题,需要花一些时间去思考,错误的原因是什么,正确的思路又应该是什么,同一类型的题是否有别的套路,总结之后,再把这些记下来,运用到接下来的学习中。
对我来说,错误比正确更重要,那些错误的题,可都是我下一次的提分库!所以,平时的时候,我一个人坐在位置上,会把那些错题翻来覆去地做。大考的前两天,我基本上都是抱着这些“宝贝儿”入睡的。
对错题的重视,让我的错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我的成绩和排名也在不断攀升。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我的排名杀入了年级前10名,期末进入年级前5名,并且获得学校的一等奖学金。
简单粗暴,拿下了“清华”“北大”
时间到了高二的暑假,没想到北京大学向我抛出了橄榄枝。
我得到了参加“北大”暑期夏令营的机会,那是我第一次和这样的一流大学进行接触,当时心里还有点不敢相信,因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在我心中一直是一个高大而遥远的存在,从来都没有敢去憧憬过它们。即使接到了邀请,我更多的也是好奇,想去看看它是什么样子的。从小到大,在大人的嘴里听到了无数次对北京大学的赞美,最终还是要眼见为实。
在进入夏令营后,我才知道,如果在夏令营的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可以获得参加北京大学自招(“博雅计划”)的资格。
我在北京大学夏令营的考试中发挥得很好,顺利地拿到了参加北京大学自招的资格。
班主任让我认真准备自招,甚至给我免掉了其他老师布置的暑假作业。
从7月底开始,我每天都去学校上自习,和平时上课的作息保持一致。那时学校的明德楼还在装修,我便戴上一副耳塞,把外面的世界隔绝在外。那段时间,我不仅完成了学校布置的假期作业,还翻看了一些自招讲义和题目。
自招题目和平时做的题很不一样,乍一接触,让人感觉很陌生。题目的难度不小,有时候我自认为看懂了讲义,也能想出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但是一开始做练习题,就会感觉自己隐隐约约地记得一些复杂的公式,可是思维胡乱搅在一起,笔尖却是动也动不得了。
我的解决方法有些简单粗暴,数学的三倍角公式、和差化积、积化和差、特征方程等,记不清楚就一遍遍地抄,抄完再默写、再做题,那些起初不可攻克的难题,最终大多都被我用这样的方法解决掉了。古人云: “勤能补拙。”诚不欺我也。
高三下学期,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老师分别来到我们班,和班上的同学见面。在这之前,我只去过兼容并包、学风自由的“北大”,这次面谈,又让我领略到了“清华”的行胜于言、严谨踏实。
3月,“北大”(“博雅计划”)和“清华”(“领军计划”)都发布了自主招生的简章。在我看来,喜欢的学校一个都不能错过,我既报了北京大学的自招,也报了清华大学的自招,也很顺利地通过了两所学校的初审。
我获得了北京大学的降分,高考分数也超过了“清北”的录取线,最后,要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中做出选择。因为我自己更偏向在严谨的氛围中提升自我,需要一些外力的推动,所以我最终选择了清华大学。
回首高中三年,我的棋局与他人不甚相同。我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无论是数学物理的惨败,还是自招题目的让人挠头,都让我一直在探寻适合我自己的方法,包括最后对大学的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