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听觉的盛宴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dcd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为什么想到把平板电脑带进科学课堂?
  答:《声音的变化》是教科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的内容,因为缺少有效的实验材料和方法的支撑,对于如何开展本课的教学,一直有着不同的声音存在,科学教师们难以形成共识。教材中需要我们落实的科学概念确实较难实现,特别是让学生理解“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的,振动得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得越慢,声音就越低”。
  我们研究声音的强弱,用钢尺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振动幅度的大小,尚能做到。但是研究声音的高低时,就显得有点无从下手了。正常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由于人眼视网膜具有残像效应,只要物体每秒钟振动24次以上,就形成了流畅的动画,肉眼根本无法分辨其快慢。那么,用什么实验材料能让学生直观地体验和比较每秒钟振动几百次与几千次的快慢呢?有了平板电脑做为学生的学具,我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换了一个思路来设计教学过程:既然无法观察体验,那就不要观察体验了。我们就用听觉体验和科学的数据分析来实现本课的学习目标。教学中我引入了“赫兹(Hz)”的概念,利用iPad让学生通过听觉体验多种乐器发出的高低不同的声音,用噪声统计分析仪测出多种乐器发出的声音的高低程度,把声音的高低转化成具体的数字呈现在学生眼前。根据1赫兹的含义(物体每秒钟振动1次)分析得出“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的,振动得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得越慢,声音就越低” 。
  问:学生对于平板电脑的态度是怎样的?
  答:我所执教的学校是一所民办小学,学生整体素质较高。根据课前调查,学生家里拥有iPad的超过80%。学生平时对iPad也是情有独钟,一听说课堂上需要用到iPad,一个个兴趣盎然。因为平时使用iPad的机会较多,因此在操作上不存在问题。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彻底激发出来,特别是在运用iPad分辨乐器音的高低这个环节的教学中,不但让学生乐学,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增量较大。下面是媒体报道中学生的原话(http://edu.zjol.com.cn/05edu/system/2011/11/02/017965887_01.shtml)——“我觉得上课能玩iPad还能学到知识,边玩边学很有意思。”头一次有这种课程体验的邱同学课后说。“我觉得这堂课过得特别快。”一旁的叶同学也嚷嚷道,“虽然在玩iPad,但我知道了声音是怎么变化的。”
  问:平板电脑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哪些变化?
  答:平板电脑课堂无需太多的教具准备,大大节约了教学成本,使教学过程更加流畅。在不借助媒体的课堂上,要让学生明白声音的高低、强弱跟什么因素有关,我需要给大家弹奏各种乐器——用爵士鼓、太鼓(注:现在是日本的代表性乐器,有大有小,形状好像啤酒桶)来说明声音高低跟发声物体的大小有关;用吉他、小提琴来研究物体粗细跟声音的关系;用铝片琴、排笛来比较声音高低跟物体长短的关系。但是问题随之而来,这么多乐器,要在短时间内准备好并全部搬进教室,不大现实。于是,我想到在iPad上分别下载这六种乐器的声音软件,模拟实物,既有效地解决了教学问题,又节约了教学成本,无需准备众多的教具,使课堂不再显得杂乱臃肿。
  问:数字化环境下,教师如何进行课堂管理?
  答:相比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数字化环境下的课堂管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学生接触到新鲜的学具,学习热情高涨,激情也会被激发,因此需要教师有更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问:平板电脑进入课堂给教师带来的挑战是什么?
  答:挑战是教师要有较强的信息素养,对数字环境下的新型教学设备要能得心应手地使用。除了iPad,我还在课堂上运用噪声分析仪测量声音的大小,运用“频谱分析软件”测量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的音高,直接把音的高低用多少赫兹在黑板上呈现。这对教师是一个挑战,你要会使用这些数字化软件和硬件。
  问:当平板电脑进入课堂教学后,您的备课与传统备课有哪些的异与同?
  答:备课过程倒是没有多大差异,无非就是备学生和备教材两个部分。传统的备课侧重点在备教材,当平板电脑进入课堂教学后,除了备教材外,我更多地还要去备学生、调查学生对新媒体的学习力和接受力如何。
其他文献
河北唐山开平区荆各庄小学在实际教学中将游戏应用到《西游故事人物记》学习中,利用游戏化学习激发了学生探究动力、体验人性化学习、提升教学水平,并提高了学生协作和交流能力。虽然游戏本身设计还不是十分精美,但是教师能够亲自开发游戏,并切实应用到课堂学习中,而且还提高了学习成效,确实难能可贵。希望更多的教师能够和他们一样,开发或选择游戏,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大家共同促进游戏化学习事业的发展。  ——北京大学教
2013年10月17日,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协办、北京市朝阳区教育委员会承办的第五届“视频互动教学及网络研修”工作暨基础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交流活动在北京市陈经纶中学举行。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副主任罗方述、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处长马亮、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主任武装等领导出席会议。  交流活动中,与会专家、学者和一线教育信息化工作者围绕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融合与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悄然走进校园,对学校教学、教研、管理、服务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整合和优化。目前,国内部分地区的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初见成效。本刊曾于2010年第1期以专题报道的形式,对北京、上海、江苏扬州等地数字校园发展的若干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度采访,我们从中窥见数字校园的理想渐行渐近。  本期,我们邀请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教授和贺平博士从数字校园
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  —— 郭沫若  谁要是自己还没有被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  ——【德】第斯多惠  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捷克】夸美纽斯  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学习兴趣,并改善学生作为学习的自我概念。  ——【美】本杰明 · 布鲁姆  最有价值的知识
《“儿童瓦楞纸板画”教学研究》是笔者申请的北京市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2011年度立项课题,同时也是我校美术校本课程。《儿童瓦楞纸板画》的授课对象是小学三年级学生,属于第二学段的教学,本学段教学重点主要是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大胆地、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想所感。  美术课日常教学中,笔者发现孩子们常常无从下笔,不知道怎么画。实际上,不是孩子们缺乏想象力,而是教师缺乏刺激学生想象的方法
■ 创意背景    学生经常能浏览到大量的Flash动漫和游戏。刚上Flash课时,听说自己也可以学习制作Flash,自然热情很高。可由于Flash的操作步骤和原理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失去兴趣,半途而废。通过长期的实践,我认为,保持住学生学习本软件的兴趣是Flash教学成功的关键,而优秀的教学实例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保障。  基于以上想法,我对信息技术教材中用到的实例进行了改编和充实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教材《信息技术基础》第六章第一节。学生之前已经了解了网站制作的基本概念和操作,超链接是网站制作中的重点内容,也是将网站中各页面进行合理链接,从而形成完整结构的关键因素。学生通过建立站点,能够有效提高其信息集成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超链接的种类,掌握在Front Page中设置超链接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
对于交互式电子白板,随着课堂应用的深入,学校和教师变得越来越理性。尤其是那些应用较早、较成熟的学校,需求更为明确和清晰。这其中最迫切的需求就是如何解决投影机光线刺眼以及投影阴影的问题,短焦投影机应运而生。近期,各投影机厂商相继推出了几款短焦投影机,它们的实际应用效果如何成为业内瞩目的焦点。得知辽宁省铁岭市新希望语言学校使用了短焦投影机后,本刊记者对该校校长王家瑞进行了采访。王校长现身说法,介绍了自
朱光潜先生写过一个故事,有人说和自己的妹妹在一个家庭共同生活了多年,但直到两人的母亲去世那一刻,他才“看见”她。  既然“熟视”,为何“无睹”?又因为什么机缘而“看见”?——“看见”的说法,实在大有意蕴。不过巧的是,我想我不经意间“看见”了《孩子为何失败》一书。我是说,这本书一直就在我眼皮底下晃悠,但以前我充其量只是在“看”它或者“看到”了它,发现它的价值,只是最近的事。  这就要说到前些天我听的
深圳南山实验学校是教育部首批433所“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了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探索。经过10多年的实践,如今信息技术已成为促进师生成长、创新课程的核心动力,以及引领学校内涵发展的底层支撑。  支持教与学变革的教育软件运用问题始终是我们关注的焦点。教育软件的有效运用是提升师生学习力、确保学校信息化良性发展的关键。多年来,我们通过营造数字文化生态,以师生运用及学校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