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育人为本,德育为首,注重实效”是我们素质教育的追求。因而,在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又是班主任的一项艰巨的任务。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班主任要用他们的爱心为学生擎起一片德育的湛蓝的天空。
关键词:身正为范 心理学 沟通 参与
告别了应试教育,踏着坚实的脚步,我们走进了素质教育的时代。素质教育中尤以学生的德育为最,在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中,德便是当首。因而,德育便成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在智、体、美、劳中加以渗透,亦能贯穿于学校的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和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中。
德育的施行是全方位的投入,但由于班主任是整个班集体的直接管理者及引航人,在与学生的朝夕相处中,最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是学生相互效仿和学习的直接对象。所以,德育的重担自然而然地落到了班主任的双肩之上。虽然时下加强德育的呼声不断高涨,但目前中学生的德育现状却令人堪忧。所以,要抓好德育,我认为应在班主任的牵引下,需要家长、社会、学生等各方面的鼎力相助。以下是我对德育的一些措施不成熟的看法:
首先,身正为范,做好学生的榜样。
有人说: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应该具备一桶水。是的,要做好学生的典范,教师就应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德育素质。其实,德育是随着德育观念和实体的不断完善,德育经验的不断丰富,德育理论成果的科学化,不断呈现扩展和严谨的大势。所以,班主任要与时俱进,跟随时代的脚步及时学习和巩固已有的经验成果,并能科学地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加以运用。因为初中阶段的德育工作仍然是一项十分薄弱的环节,所以班主任在定期学习的过程中更应及时地更新教学方法,真正发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方针。有了自身的“水”,班主任便可在学生“饥渴”之时随时给予。因为初中学生还处于对新鲜事物充满十分好奇的年纪,但其由于缺乏正确的价值体系,所以对事物的评判能力不高。正因为“依葫芦画瓢”,所以班主任的言行举止时刻影响着学生,即我们所说的“言传重于身教”。
其次,心理学的穿针引线作用。
此时的中学生,思想正处于逐步成型的基础阶段,心理多变,情绪不稳定,但思想比较活跃,既容易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也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及丑恶现象的侵蚀。所以,这时候要针对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使用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把陶冶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一起传送。此时,需要班主任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做好学生的“心理咨询师”,在他们遇到烦恼和挫折时,凭借充盈的心理学知识及敏锐的洞察力耐心地进行疏导,让学生早日走出困境,重树信心与燃起希望。班主任在充分尊重学生思想的基础上秉持十分的耐心与智慧来引航“善变”的学生,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环境,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家校的沟通是架起德育的桥梁。
父母是影响学生的又一关键人物,在学生成长的历程中,家长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但时下由于生活所迫,很多家长不得不远离家乡、远离孩子外出务工,因而,家庭教育已经实实在在地成为空档。此种情况下,班主任更应通过电话或家访的形式与家长进行沟通,以保障家长的共同参与。但在沟通的过程中,班主任一定要注意方式和方法,因为此时的中学生自尊心特别强,不要弄巧成拙,以期在双方的共同管理中,树立起学生的信心,让他们坦然地面对现实、面对挫折,并在此基础上树立良好的道德价值取向。
最后,必要的社会参与。
在实地的参与中更能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2014年的清明节即将到来,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祭扫烈士墓园,同时接受革命传统的教育;也可以组织学生到敬老院慰问和帮助的形式,让他们亲眼目睹老人的生活起居,让他们意识到为人子女肩上的责任。通过这一活动,可以进一步提升他们的道德意识。
培育中学生的道德建设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单枪匹马”只能是杯水车薪,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齐心协力,众志成城”。所以,要从小事抓起,从基本习惯抓起,从细节处抓起,才能获得预设的效果。班主任是学生的引航者,是完善学生道德的教育者,在他们的爱心与耐心的双重感化下,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将不再是空中楼阁!
参考文献
[1]谢金国 编著《有效课堂》.山东省茌平县杜郎口中学。
[2]高金岭 主编《师者之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韩震 主编《为了未来》.高等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身正为范 心理学 沟通 参与
告别了应试教育,踏着坚实的脚步,我们走进了素质教育的时代。素质教育中尤以学生的德育为最,在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中,德便是当首。因而,德育便成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在智、体、美、劳中加以渗透,亦能贯穿于学校的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和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中。
德育的施行是全方位的投入,但由于班主任是整个班集体的直接管理者及引航人,在与学生的朝夕相处中,最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是学生相互效仿和学习的直接对象。所以,德育的重担自然而然地落到了班主任的双肩之上。虽然时下加强德育的呼声不断高涨,但目前中学生的德育现状却令人堪忧。所以,要抓好德育,我认为应在班主任的牵引下,需要家长、社会、学生等各方面的鼎力相助。以下是我对德育的一些措施不成熟的看法:
首先,身正为范,做好学生的榜样。
有人说: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应该具备一桶水。是的,要做好学生的典范,教师就应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德育素质。其实,德育是随着德育观念和实体的不断完善,德育经验的不断丰富,德育理论成果的科学化,不断呈现扩展和严谨的大势。所以,班主任要与时俱进,跟随时代的脚步及时学习和巩固已有的经验成果,并能科学地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加以运用。因为初中阶段的德育工作仍然是一项十分薄弱的环节,所以班主任在定期学习的过程中更应及时地更新教学方法,真正发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方针。有了自身的“水”,班主任便可在学生“饥渴”之时随时给予。因为初中学生还处于对新鲜事物充满十分好奇的年纪,但其由于缺乏正确的价值体系,所以对事物的评判能力不高。正因为“依葫芦画瓢”,所以班主任的言行举止时刻影响着学生,即我们所说的“言传重于身教”。
其次,心理学的穿针引线作用。
此时的中学生,思想正处于逐步成型的基础阶段,心理多变,情绪不稳定,但思想比较活跃,既容易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也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及丑恶现象的侵蚀。所以,这时候要针对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使用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把陶冶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一起传送。此时,需要班主任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做好学生的“心理咨询师”,在他们遇到烦恼和挫折时,凭借充盈的心理学知识及敏锐的洞察力耐心地进行疏导,让学生早日走出困境,重树信心与燃起希望。班主任在充分尊重学生思想的基础上秉持十分的耐心与智慧来引航“善变”的学生,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环境,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家校的沟通是架起德育的桥梁。
父母是影响学生的又一关键人物,在学生成长的历程中,家长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但时下由于生活所迫,很多家长不得不远离家乡、远离孩子外出务工,因而,家庭教育已经实实在在地成为空档。此种情况下,班主任更应通过电话或家访的形式与家长进行沟通,以保障家长的共同参与。但在沟通的过程中,班主任一定要注意方式和方法,因为此时的中学生自尊心特别强,不要弄巧成拙,以期在双方的共同管理中,树立起学生的信心,让他们坦然地面对现实、面对挫折,并在此基础上树立良好的道德价值取向。
最后,必要的社会参与。
在实地的参与中更能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2014年的清明节即将到来,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祭扫烈士墓园,同时接受革命传统的教育;也可以组织学生到敬老院慰问和帮助的形式,让他们亲眼目睹老人的生活起居,让他们意识到为人子女肩上的责任。通过这一活动,可以进一步提升他们的道德意识。
培育中学生的道德建设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单枪匹马”只能是杯水车薪,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齐心协力,众志成城”。所以,要从小事抓起,从基本习惯抓起,从细节处抓起,才能获得预设的效果。班主任是学生的引航者,是完善学生道德的教育者,在他们的爱心与耐心的双重感化下,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将不再是空中楼阁!
参考文献
[1]谢金国 编著《有效课堂》.山东省茌平县杜郎口中学。
[2]高金岭 主编《师者之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韩震 主编《为了未来》.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