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结合式教学“对话”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0707033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今的音乐教学中倡导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突出音乐审美,提倡学生大胆想象,强调学生主体性,注重合作精神的培养。重视音乐实践和音乐创造。为达此目的,我对小学音乐课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大胆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初步效果,我的做法主要是:
  
  一、将音乐与美术相结合
  
  音乐艺术和绘画艺术有许多相通之处,据说有许多画家在作画时喜欢听音乐,一听音乐就激活了创作灵感,激发了新的创意。我在教《小乌鸦爱妈妈》这首歌时,也让学生进行了边听音乐边作画的尝试。我说:“你们听了这么动人的曲子,打算怎样作一幅表现小乌鸦爱妈妈的画呢?”一个同学忙说:“我想画小乌鸦把它好不容易找来的食物一口一口地喂给妈妈吃。”另一个同学说:“我想像到一只小乌鸦背着老乌鸦去看病的画面。”还有一个同学抢着说:“我想象到小乌鸦说自己的妈妈是最美的,所以我画了一只美丽的乌鸦妈妈。”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说个不停。丰富的想像力好像插上了翅膀在翱翔。我适时地引导孩子们说:“你们的想法都很好,那就动手画吧。”话音刚落,孩子们已经迫不及待的开始了讨论和分工,你画小乌鸦,我来画一棵大树——只见短短的几分钟,孩子们在轻柔的音乐背景下,沉浸于激情创作中。此时,眼前的教室,呈现的是一幅充满和谐、温馨,欢乐而生动的画面。
  
  二、让音乐与舞蹈律动相结合
  
  音乐艺术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具有音乐形象的不确定性,它是摸不着,看不见的,怎样让孩子去踏踏实实的感受音乐?不妨寻求一种不同的载体,于是,我就孩子们将学过的歌曲,通过小组的合作来编成舞蹈。这样既激发了他们的自我表现欲望,又促进了他们进一步感受音乐深刻内涵的魅力。自古以来,歌舞就是一对孪生姐妹,载歌载舞,更能体现艺术的真谛。我依据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以及具有强烈表现自我的心理,按照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和音乐教学的规律,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指导学生边唱边表演,或将歌曲集体创编为舞蹈。例如:在学完《快乐的布谷鸟》这首歌之后,我借了一盘录像带,让学生观察小鸟出壳飞翔捉虫的声相,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进而将观察到的用动作表现出来。我说:“小鸟出壳是一下子就钻出来的吗?你能表演一下吗?”学生们争着说:“小鸟一下一下把蛋壳啄破,才慢慢挣扎出来的。”说完还歪歪扭扭的学起来。我说:“听一段音乐,音乐中有小乌啄壳的描写,谁听出来了谁就跟着做,看谁表演得最像。”在我的鼓励下,学生们都尽情地做着动作表演,有的做出壳的动作,有的做飞翔的动作,有的做学捉虫的样子。通过听音乐学表演,学生的表现欲得到满足,个性得到发展,同时也更深的体会了音乐作品。
  
  三、使歌曲欣赏与插图相结合
  
  小学音乐课本中的插图,是最直观的教具。它把歌曲的主要内容通过视觉形象地表现出来,符合儿童对形象事物乐于接受,容易理解的认知特点。在儿童音乐思维形象化中。插图起到了催化作用,直接推动学生进一步展开丰富的“音乐想象”。因此,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课本插图的作用,尤其在小学低年级一定要把插图很好的运用起来。如第四册《小小的船》这一课,彩色插图上画着一个小女孩坐在月亮船上遨游太空,全图充满了幻想的童话色彩,富有儿童情趣。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边唱边看彩色插图。在彩图的视觉作用下,随着美妙的旋律,学生的思维就会很快的进入神秘的夜空,插上“音乐想像”的翅膀。
  
  四、变教师评价为师生共同评价
  
  以往音乐课的考评都由老师来评价。评价的方式和内容都很单一,每个同学只要唱会一首歌曲,或者会演奏一种乐器就行,至于表情、动作、表演、台风则没有要求。考评时,只有台上的同学有事干,台下的同学则因无所事事,免不了做一些无关的小动作,考评往往在松散的气氛中结束。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让学生参与到考评中来,只是教师唱独角戏。其实,学生同样是考评的主人,他们同处于一个年龄段,具有共同的心理特征和情感体验。有他们参与评价。不仅可以弥补老师单一考评的缺陷,还增强了集体的亲和力,从长远角度看,也培养了他们将来从事各项工作的参与合作意识。
  教学实践证明,师生对音乐课共同评价,的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音乐不仅是一种吹、拉弹、唱跳的表演艺术,同时也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体现。平时听唱都得高分的同学,但面对众人上台表演,有很大一部分人表现得有些胆怯和忸怩。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我要求每个学生要作好表演节目之前的准备工作,并大胆的上台来展示自己,这其中包括表情、动作、声音、乐器演奏等各方面。对于台下参与评价的“小评委”我也提出从以上几个方面给予考评打分。此外,为使每个学生都能轻松的上台表演。尽量避免难堪场面,我对参与考评的学生有个特殊的要求,就是:少挑毛病,多给予积极的肯定长处和优点。彼此取长补短。让整个班级学生的奋发向上的精神,积极的参与意识以及取长补短,宽以待人的优良品质,都得到充分的体现。
  作为教师,我深深体会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必须大力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让学生在自我创造中体验音乐美,并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自我的舞台。
其他文献
学生在习作时,不会下笔,无从说起;不会表达,语言空乏;不会创新,缺少个性。作文成了学生心中永远的痛,也成为我们教师心头的一块心病。《新课标》指出:“降低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少布置命题作文。”从新课标来看,如果能够注重培养学生写作兴趣,那么学生写作文就不会有畏难情绪了。  那么,怎样让学生在快乐中作文呢?给作文变个脸是个有效的办法。    一、题目变脸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宋代心理学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要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为长进。”作为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问难能力是让学生思维变得活跃,主动参与学习的好方法。教学过程既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又是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而思维又是由疑引起的,学生心中有了疑问,才会促使他们向老师质疑,以解心中疑团,获取新知识。因此,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不断探究过程中,引导其质疑,这
作为初中学生学习的母语学科,语文学科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素质培养极其重要,尤其是古代诗歌鉴赏。作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诗歌鉴赏在学生情感态度的养成和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所选课文语言文字规范、生动,既注意了对传统优秀文化的挖掘,也注意了体现时代的风貌。比以往的教科书更注重学生的发散思维与想象力的培养。在书中,它给学生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作为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善于发现与利用这些空间,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切实提高。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放飞想象呢?    一、冲破束缚,让学生敢想    新课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