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级观察能力培养策略例谈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onsu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年级学生观察的目的性、精确性有了明显提高,观察的有序性有所发展,观察的深刻性有较大增强。但是中年级学生的观察还是时常呈现出无目的、无序、表面、片面的毛病。中年级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最近发展区”,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观察习作训练的黄金期。笔者以统编本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游_____________”为例,诠释中年级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定点引观导说,训练观察的有序性
  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本单元的习作核心能力是按顺序写景物。景物观察的对象是多物组合,是成片的区域,在指导观察的时候要将成片区域划分成几个小区域或几个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运用适切的方法让学生逐一细致观察,全面获得对各个区域或各部分形、色、光、声、味、动态等的感知。作文指导课上,笔者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带领学生一同观赏康源村李花怒放的美景。
  1.观察李花林概貌
  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芙蓉李之乡”——潭头康源村看李花,想去吗?(出示李花林图片)
  师:你对康源李花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请你用这样的句式说:这是一片_____________的李花林。
  (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词语表达:美丽迷人、如诗如画、美不胜收、令人陶醉……。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完整地说出什么季节、谁、看到了怎样的李花。如:早晨,朝霞染紅了东方,一轮太阳从彤云里露出,撒下万道金光。我们一早就慕名来到康源观赏李花。啊,好一片迷人美丽的花海。)
  2.观察李花林中景色
  (1)整体观察满树李花。
  师:这李花林迷人美丽在哪儿?让我们观察开满李花的整棵树,色彩和姿态怎样?样子像什么?
  师:这是晨光初照的李花林,在阳光下,李花林的色彩跟平时的李花林有什么不同?
  (2)局部观察李花花朵。
  师:请你们凑近些,仔细端详这几朵李花,像什么?再看看那几朵,像什么?
  师:晨光中的李花,映照着早晨的阳光,李花的色彩有什么特点?
  (3)观察李花动态。
  (播放微风吹动李花的动态视频和小鸟在枝头欢叫的图。)
  师:一阵春风轻轻拂过李花林,看,李花花瓣有什么变化?如果我们置身李花林间闻一闻,会有什么发现?你的心情又会怎样呢?
  师:看,谁来了?它们在干什么?(小鸟在枝头)你听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4)远看李花林。
  (播放航拍视频:山坡上,山涧旁,房前屋后开满李花的全景图)
  师:同学们,此时我们站在山头上,俯视整片李花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5)观察李花林背景。
  师:同学们,如果把康源村美景比作一幅风景画,一棵棵李花树是近景,一片片李花林是中景,自然和谐的康源村就是背景。这背景是怎样的呢?(出示蓝天、梯田、树林,山泉和乡下人家图片)
  (6)总括画面或总说感受。
  师:请你用一句话说说这是怎么样的一幅画,或者用一句话表达自己欣赏这幅画后的感受。你会怎么说呢?
  中年级学生的观察通常是无目的、无序的,难以抓住重点景物。教师在引导观察的过程中有意识引导学生定点观察、精准观察,从近到远分区域观察。按“近景—中景—远景—背景”的顺序有序观察,不同的区域有目的地聚焦观察对象,重点观察康源村李花,观察阳光下静态的李花林和清风拂过动态的李花林,关注事物变化。有序观察到按顺序写景,引导学生用好过渡句,交代观察、游览的顺序。
  二、听说读写融通,体现观察的系统性
  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习作单元把听说读写融为一体,构建一个以习作为中心的“学习群”,使习作更有系统。综观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两篇精读课文,“有顺序地写”是共同的目标,但是每一篇课文各有习作知识的侧重点。《海上日出》训练的是“定点观察,按照景物变化的顺序写”,课文按照早晨太阳变化的顺序,描绘了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记金华的双龙洞》指向的是“移步换景,按游览顺序写景的方法”和“重点写印象深刻的景物,要写出特点”,这一课按游览的路线“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移步换景,一处一处地写景物。本单元写作知识的应用策略主要有三个要义:其一,移步换景,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其二,定点观察,按照景物变化的顺序写景物;其三,重点写印象深刻的景物,要写出特点。本次习作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察的质量。
  课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用学到的观察方法观察一处喜欢的景物,用上今天所学的表达方法写自己喜欢的一处风景。学生作品如下:
  春风十里醉桃花
  龙江校区
其他文献
崔峦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有一个天然的问题,就是重读轻写。这是不对的。”于是,读写结合成了小学语文教师重点探讨和实践的内容。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这是对读写关系的正名,也为我们寻找读写结合的途径和方式打开了一扇窗。  这里所谓的“段式”就是段落的写作构思模式,是段落的结构
以“人文主题 语文要素”双线主题统领语文教材内容体系,以语文要素贯穿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过程,是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之一。我们可以将语文要素看作一个单元阅读和习作的学习重点、目标或学习的核心任务,以此为抓手,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新的学习需求,站在教材双线主题融合的全局语境视域下,构建单元主题读写活动。这一单元活动,既要立足于教材编排的单元,又要不惟这个单元,要从语文要素的读写关联、认知建构、
2019年秋季,统编本教材全面实施,注重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与习惯的培养,成为新教材的一大亮点。如何用好新教材,建构“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语文教学新体系,成为每一位语文老师亟待研究的新课题。  学生是课外阅读的主体,无论是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还是阅读内容的推荐、方法的指导等,均应坚守儿童立场。然而,现实情况是否如此?近日,笔者就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  一、调查对象  
2006年开始,我陆陆续续写了一些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评论,其中大部分是对小学语文界名师课例的点评,它们发表在有关小学语文类的各种刊物上,使我有幸与更多的小学语文教师相互了解与交流。但是,回头想想,我最初开始这样写作的时候,对评课本身并没有明确的、理性的认知。说来惭愧,一路写下来,文字背后更多的是自己对语文、对教育、对文本、对课堂的“直觉”与“体悟”,写作的过程很接近弗朗士所说的“灵魂在杰作中的
记得2008年的初夏,陈琴老师应邀来到我校做“经典素读教育”的经验传播,展示了“素读”教学法这种奇特的教学方法。当时的我对于何为“经典素读教学”既陌生又好奇,对陈琴老师展示了她的学生诵读经典时的录像——孩子们摇头晃脑、或吟或唱、怡情娱乐的场景,我始终觉得不可理解。对于陈琴老师说的,孩子们经过六年的学习可以达到“背诵十万字、读破百部书、能写万千言”,我觉得那更是遥不可及的天方夜谭。那一次,我从心底拒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葡萄沟的风土人情,激发学生对葡萄沟的喜爱之情。  2. 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沟、产”等18个二会字,会写“份、坡”等10个四会字,能读准多音字“种、好、干、分”。  3. 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词句的意思。  4. 学习仿写句子,尝试把句子说完整、说具体。  教学过程:  一、 视频激趣,初识葡萄沟  1. 小朋友们,美丽中国地大物博,
连着三年带毕业班,虽然兢兢业业地教学,与学生关系也不错,但总觉得有些什么遗憾。翻看前两届学生的照片,猛然发现,竟有几个叫不出名字,更别说是这个学生的曾经了。我心中隐隐地觉着,这也许就是我一直空落落的原因。  今年三月的时候,班里的学生又开始传递“毕业赠言”了,不过总是悄悄的,深怕老师们“没收”,敢开口请老师留言的成了学生中的“勇士”。学生对老师这份又亲又怕的情感,让我有了一股冲动:从此刻起我要清楚
《小石潭记》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中第四则,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其文寄情山水之意尤为明显。全文用优美的语言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生动细致而又诗情画意,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含蓄地借景抒发了柳宗元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赏“潭”——学写法  《小石潭记》是山水游记中的佳作,作者观察小石潭细致入微,条
教学目标:  1.借助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课文语境和生活经验猜读“助、抽、使”等13个生字;观察结构,正确书写“车、得、秧”等8个生字。  2.借助学习单和课后提示,通过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内容,练习讲故事。  3.通过对比朗读,联系生活经验,明白“做好事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识记生字,感知内容  1.出示李峤的谜语诗《风》,猜谜引出“风”。  2.引出课题:风妈妈有
一、课前游戏  师:课前,我们先来玩个“捕鱼达人”的游戏。在大屏幕中会播放一些内容,里面包含着的信息像河里游着的鱼儿一样,看你能不能捕捉到它们。观看时间有限,集中注意力哟!  (第一次播放丰子恺《父与子》的图片,第二次播放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环境保护部拍摄的环保公益广告视频《爬烟囱的》。学生限时观看后,即时交流。)  师:在信息社会中,我们要学会在有限的时间里去获取更多有用的信息。同学们以后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