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计算机逐步走进社会生活,人们对计算技能的要求正在逐步降低,但计算是数学知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数学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的质量,教师的教学质量。怎样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计算兴趣,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计算教学中,我们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的内容,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寓教于乐,使枯燥的计算教学富有生机。如: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等等。再如: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在教学简便算法前给学生讲数学家高斯幼年时创造性解答:“1 2 3 … 99 100”这一百个自然数相加的故事。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越学越有趣味。
二、加强口算的训练,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关键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技能的形成直接受到口算准确和熟练程度的制约。因此,要加强口算的教学和训练,切实打牢计算基础。比如:低年级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如“开火车”、“找朋友”、“对口令”、“夺红旗”、“闯关”等;中年级可以采用口算板、口算卡片或游戏进行训练;高年级训练的方式可以是指名答、抢答、听算、视算等;如果用以上不同形式的训练方法,在可能的情况下,坚持每节课前适当的进行口算训练,我相信一定能够很快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增强估算能力,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捷径
新课程标准提出“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估算是保证计算准确的重要环节,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手段。系统计算前进行估算,可估计出的数的大致取值范围,为计算的准确性创造条件。而且,估算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一个人在一天活动中估计和差积商的次数,远比进行精确计算的次数多得多。同时,估算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数感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增強估算能力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在教学过程有意识地渗透估算思想,让学生用估算对数学规律进行猜测,用估算检验解题的思路,用估算检验解题的结果等,将估算思想贯穿于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估算的意识。另一方面,让学生尽可能地运用估算解决一些与生活密切相连的问题,我们要鼓励学生把计算知识用到我们的生活中,经常让学生有意识的参与购物、坐车、旅游等费用的计算,这样既能提高学生估算应用意识,又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一举双得。而且,在估算的过程中使学生产生成就感,获得愉悦,这样,会促使学生更加重视计算,重视数学,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理解算法和算理,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保障
教学时,运算概念、计算法则这些比较抽象的知识,要经过学生自学探索,进而得出初步认识;然后尝试完成与例题相仿的计算题;待学生尝试成功后,教师再深入引导学生分析运算原理或规律,使学生从知道怎样运算到理解为什么这样运算的深化认识;经过不同形式的学习,使基础知识的理解加深,记忆进一步巩固;最后,要求学生在各次练习中出现的运算概念,计算法则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并对照书本中正确的叙述,使语言达到规范化,计算逐步成为科学化。
课堂中,应结合实际问题理解算理,指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是实践的一个难点。算法多样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思维多样化,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解决问题,追求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是以学生的发展和提高为基本目标的。只有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中探索算法,逐步优化算法。
五、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主要途径
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检验是一个好办法,它能让人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及时改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加强验算的教学,让学生针对一道题,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切实掌握检验方法,熟练运用该方法去判断相类似的题的答案的正确性。另外,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帮助学生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减少出错的机会,能很好的提高计算准确性。
六、对比易错易混题,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有力措施
在家庭作业中,发现孩子有错题,可让家长帮助孩子找到错误的原因,再订正到纠错本上,教师在练习课中安排一节专门的改错类型的课,通过有目的的训练,使学生自己发现错误,自动纠正。以巩固、运用新知识为主要任务,目的是及时针对学生作业中输出的错误信息,集中分析订正,使学生准确掌握新知识,并在改错中化知识为能力。
总之,计算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形成的,是一个长期和连续而又复杂的教学过程。在教学中要减少学生计算的错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需要教师、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好的成效。还需要在应用中得到巩固、发展和深化,才能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罗恩.浅议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策略[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2]刘相全.小学生计算能力薄弱的归因与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2(32)
一、培养学生计算兴趣,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计算教学中,我们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的内容,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寓教于乐,使枯燥的计算教学富有生机。如: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等等。再如: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在教学简便算法前给学生讲数学家高斯幼年时创造性解答:“1 2 3 … 99 100”这一百个自然数相加的故事。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越学越有趣味。
二、加强口算的训练,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关键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技能的形成直接受到口算准确和熟练程度的制约。因此,要加强口算的教学和训练,切实打牢计算基础。比如:低年级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如“开火车”、“找朋友”、“对口令”、“夺红旗”、“闯关”等;中年级可以采用口算板、口算卡片或游戏进行训练;高年级训练的方式可以是指名答、抢答、听算、视算等;如果用以上不同形式的训练方法,在可能的情况下,坚持每节课前适当的进行口算训练,我相信一定能够很快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增强估算能力,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捷径
新课程标准提出“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估算是保证计算准确的重要环节,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手段。系统计算前进行估算,可估计出的数的大致取值范围,为计算的准确性创造条件。而且,估算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一个人在一天活动中估计和差积商的次数,远比进行精确计算的次数多得多。同时,估算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数感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增強估算能力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在教学过程有意识地渗透估算思想,让学生用估算对数学规律进行猜测,用估算检验解题的思路,用估算检验解题的结果等,将估算思想贯穿于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估算的意识。另一方面,让学生尽可能地运用估算解决一些与生活密切相连的问题,我们要鼓励学生把计算知识用到我们的生活中,经常让学生有意识的参与购物、坐车、旅游等费用的计算,这样既能提高学生估算应用意识,又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一举双得。而且,在估算的过程中使学生产生成就感,获得愉悦,这样,会促使学生更加重视计算,重视数学,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理解算法和算理,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保障
教学时,运算概念、计算法则这些比较抽象的知识,要经过学生自学探索,进而得出初步认识;然后尝试完成与例题相仿的计算题;待学生尝试成功后,教师再深入引导学生分析运算原理或规律,使学生从知道怎样运算到理解为什么这样运算的深化认识;经过不同形式的学习,使基础知识的理解加深,记忆进一步巩固;最后,要求学生在各次练习中出现的运算概念,计算法则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并对照书本中正确的叙述,使语言达到规范化,计算逐步成为科学化。
课堂中,应结合实际问题理解算理,指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是实践的一个难点。算法多样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思维多样化,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解决问题,追求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是以学生的发展和提高为基本目标的。只有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中探索算法,逐步优化算法。
五、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主要途径
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检验是一个好办法,它能让人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及时改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加强验算的教学,让学生针对一道题,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切实掌握检验方法,熟练运用该方法去判断相类似的题的答案的正确性。另外,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帮助学生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减少出错的机会,能很好的提高计算准确性。
六、对比易错易混题,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有力措施
在家庭作业中,发现孩子有错题,可让家长帮助孩子找到错误的原因,再订正到纠错本上,教师在练习课中安排一节专门的改错类型的课,通过有目的的训练,使学生自己发现错误,自动纠正。以巩固、运用新知识为主要任务,目的是及时针对学生作业中输出的错误信息,集中分析订正,使学生准确掌握新知识,并在改错中化知识为能力。
总之,计算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形成的,是一个长期和连续而又复杂的教学过程。在教学中要减少学生计算的错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需要教师、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好的成效。还需要在应用中得到巩固、发展和深化,才能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罗恩.浅议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策略[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2]刘相全.小学生计算能力薄弱的归因与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