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生命对话的桥梁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hong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作为教师,应该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搭建起与作者生命对话、情感融合的桥梁。
  1.体会文本生命流淌的情感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小作者在表达了对加利先生的问候和谢意后,深情回忆爸爸出征前后的情景,最后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文章饱含了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渴望和平的真挚情感。
  2.找准实现生命对话的靶子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的年段目标,以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情感,建立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从而树立维和观念作为本课要实现的教学目标。
  3.确定促进生命融合的利器
  通过情境创设拉近学生与文本、作者的距离,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鲜活的事实资料,以指导感情朗读为重点,扣读导悟。
  4.搭建生命对话的桥梁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生词。
  2.帮助学生理解书信内容,体会小作者的真挚情感,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质疑导入,叩开生命对话之门。
  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自主释疑,携起文本生命之手。
  1.带着你们的疑问来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试着解决疑问。
  2.检测字词,理解“维和部队”和“军事观察员”等词语。
  字词是朗读和理解的基础。在交流和精读之前,对全文的生词进行检测,一方面是要发现学生的易错字和词,另一方面是帮助学生了解父亲的身份。
  3.初步交流解疑。
  通过自读交流解疑,对全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思路进行整体感知和梳理,同时有助于了解学情。
  (三)指导精读,体会失父之痛,架起生命融合之桥。
  1.浏览课文,认识文中的父亲。
  从课文的字里行间,你能感受到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在对课文的整体感悟中对父亲的形象作一了解,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同时也为小作者痛失父亲的内心活动作情感铺垫。
  2.指导精读,体会小作者失去父亲的巨大悲痛。
  (1)跟随作者的回忆,走进爸爸临行前的场面,学习重点段落。
  扣住“深情”一次,采用齐读、引读、师生合作朗读等形式,品味语言。
  (2)指导品读父亲遗体归国的段落,走进作者内心,体会悲痛心情。
  ①自主交流,整体感知
  想爸爸、盼爸爸,接回的却是爸爸的遗体,这对作者和他的家人来讲,该是多么悲痛啊!请你用心朗读这一段,一定会有句子让你感动。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应提供给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的空间,让学生在对字词句的独特感悟中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建立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②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教师动情叙述,引导学生想象父子间曾经温馨而快乐的画面,并相机引导朗读,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在充分自读和交流畅谈中,学生被感动了,但此处的感动仅仅是停留在对别人失去父亲的同情层面上。那种刻骨铭心的丧父之痛如何才能从小作者的内心流淌到学生的内心,达到情感的融合呢?唯有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才能真正掀起内心感情的澎湃波澜。
  ③引导表达,走进内心
  往事一幕幕再现,然而这一切都再也无法实现了,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情动而辞发,通过情境的创设,激起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感动之情,还有学生表达的欲望。教师顺势引导表达,让学生翻滚的情感浪潮得以宣泄。
  3.引导思考,倾听“和平”的呐喊。
  (1)爸爸并不能说话,为什么大家却听到了“和平”的声音?
  (2)指导朗读。
  句子中三个“和平!”的呼唤,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通过引导思考、交流,帮助学生明白这声音也是在场所有人发自内心的呐喊!
  (四)联系实际,了解战争的罪恶,燃起生命共鸣之火。
  引导思考:是什么让一对父子永远诀别,让一个幸福的家庭沉浸在痛苦之中,是什么迫使人们从内心呼唤“和平”?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围绕“不少地区”“罪恶”引导畅谈、思考,明白战争的残酷、无情以及带给人们的无尽痛苦。
  播放画面,加深学生对战争的憎恶和痛恨,内化感悟。
  (五)回归“呼声”,升华情感,放飞生命的美好希冀。
  1.同学们,当罪恶的战争造成的一幕幕事实展现于我们眼前时,你有何感想?你最想对谁说些什么呢?
  当战争的罪恶冲击学生内心的时候,是他们最想表达的时候,也是情感进一步得以升华的时候,采用“对……说……”引导学生表达,激活学生思维,并突出表达的主题。
  2.这仅仅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
  3.诗歌结课
  我们想要一个没有战争和武器的星球,
  我们再也不要憎恨和饥饿,
  不要无家可归!
  我们希望,我们祈盼——
  所有的孩子,
  有一张课桌,平稳的课桌,
  有一间教室,洁白的教室,
  和我们一样在鲜花中读书,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在充满希望的积极畅想和诗歌朗读中,学生伤感的内心因为美好的憧憬而得到慰藉,相信维护和平的愿望和坚定决心一定会深深地留在孩子的心灵深处。?
其他文献
学校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在学校的体现,是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孕育、积淀而逐渐形成的特有的办学理念、价值观念、文化传统、行为准则、校风校貌的总和。一所学校的学校文化是学校群体世界观、价值观的总体表现,是学校师生成长的灵魂。多年来,全校师生积极打造富有内涵、富有独特品质的学校文化。学校跨越式发展,办学品位不断得到提升。  一、打造环境文化,重“熏染”  一所充满魅力、充满人文气息的文化校
教材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它在为师生提供科学、系统、丰富的教学资源的同时,也给教师提供了张扬个性、求异创新的教学空间。教师可以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依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学情等因素因地制宜地挖掘教材、整合教材、提升教材,从而更好地运用教材,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最近笔者听了《乘法分配律》一课,深刻地感受到了教者处理教材时的独具匠心。下面结合《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实例,谈谈挖掘教材、提升教材
奥斯卡影后、实力女演员、大表姐……JENNIFER LAWRENCE匀身份有很多,这一次她是DIOR全新女士香氛代言人。在此,她与我们聊了聊她与香氛的故事。  Jennifer Lawrence,唯一的“90后”奥斯卡影后,2013年年仅23岁就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除此之外,还有三次奥斯卡提名以及更多其他奖项。我看过几部Jennifer出演的电影,也在见面之前制定采访提纲的时候看过一些关
上:Chanel奢华精萃乳霜(轻盈)¥3,300/50g中:Chanel奢华精质乳霜¥4,350/50g下:Chanel奢华精萃乳霜(滋养)¥3,300/50g  采访过很多成功女性,当问到她们忙碌生活中的放松时刻是什么时候,90%都回答,最放松的是在自己护肤的时候,进行护肤程序时也是最安静的时刻,适合跟自己对话,或是单纯地做深呼吸,让心情回归平静。而每一个忙碌的人,都值得拥有一款足够好的护肤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程实施以来,探究性学习得到广大教师的理解和广泛运用,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经常能看到很多的探究看似热闹。实则流于形式,属于无效或低效的教学。如何让探究走出形式和低效。进行有效的探究,笔者在促进学生进行小学数学有效探究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策略一:营造氛围   
Miu Miu推出“Upcycled by Miu Miu”项目,赋予有着数十年历史的古董衣新生。  以往剩余面料通常会以焚烧等方式进行处理,防止设计师的作品被别有用心之人剽窃和复制。虽然这种粗暴的方式已经被明令禁止,但大量积压的库存面料仍使不论规模大小的品牌都忧心忡忡。尤其是在疫情的情况下,接连取消的订单令大量价格不菲的材料瞬间失去了价值,被迫关闭的店铺使刚刚到店的新季时装不见天日。与此同时,断
编者按:顾云辉,江苏省海门市实验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海门市名校长、海门市功勋校长、海门市人大代表、南通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南通市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的好校长、江苏省学陶先进个人,江苏省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委员会理事、省新教育实验委员会理事,第一期长三角(江浙沪)中小学名校长高级研究班学员。  江苏海门市实验小学是一所有着百年悠久历史的老校,创建于1906年,一百多年来学校以其卓著的办学业绩享誉大江
Castiglion del Bosco酒庄是托斯卡纳最好的葡萄酒庄之一,坐落在山坡上的葡萄园的美景壮丽如画。  说起中国人里最受人瞩目的葡萄园主,或许非赵薇莫属了,她在做演员时屡获嘉奖,而作为“葡萄酒庄主”也毫不逊色。几年前她在波尔多最负盛名的葡萄酒产区收购了古老的梦陇酒庄(Chateau Monlot),随后又不惜工本改善了酒庄的硬件条件,希望酿制出可与顶级葡萄酒媲美的一流葡萄酒;而就在不久前
在可持续时尚的理想闭环中,“库存”始终是大众消费者无法了解的隐秘角落。长期以来,无论是面料还是时装成品,季复一季的库存积压早已被外界屡屡诟病,过于繁琐的品牌产品线、加速更迭的季节性上新,都让时尚业的库存压力不堪重负。生产环节中未被使用的面料如何合理配置,销售环节中剩余的库存货品如何周转,或许这些问题在以往的经营过程中可以被轻描淡写地略过,不过就在几年前,部分品牌通过焚烧来处理库存产品的方式开始被媒
审视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题,会发现“樟树”二字前面的定语很长,是“故居”前的,而且还是宋庆龄故居前的。这就注定这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或者说,这两棵樟树已经有了作者赋予它们的特殊含义。文章详细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们特有的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深深的怀念之情。这不失为一篇对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