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追求卓越打造品牌
以海宁州硖石镇私立米业学堂、硖石镇米业小学为前身的海宁市紫微小学,自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创办至今,几经坎坷,几度变迁,已有百年历史。学校以“适合每个人发展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为办学理念,以“让每个人获得更好的发展”为办学宗旨,以“发扬传统、追求卓越、打造品牌”为办学方向,以“张扬个性,丰富潜能”为培养目标,以“立德、善学、文明、健康”为校训,以“爱学习,存大志,勤实践,善积淀,勇创新”为紫微精神。学校先后荣获全国“雏鹰红旗大队”、“群众体育先进集体”,浙江省“文明单位”、“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卫生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学校是浙江省城镇示范学校,浙江省红领巾示范学校,浙江省标准化建设达标一级学校,浙江省绿色学校,浙江省现代化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浙江省先进家长学校。
学校现有教学班44个,学生2345人,在编教职工121人。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1.7%,大专以上学历的教师占专任教师65.2%,其中本科学历占20%,中学高级教师5人,中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63.5%。学校先后培养了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优秀辅导员”2人、“学校体育先进工作者”1人,浙江省“特级教师”2人、 “教坛新秀”3人、“教育工作个人”2人,嘉兴市“名优教师”8人,海宁市“名优教师”15人,向上级部门和兄弟单位输送优秀人才28名。师德修养高尚、业务素质精湛的师资队伍,在教学中致力于用新的理念、新的教法,构建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教学模式,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认真探索、积极实践、亲身体验、大胆创造,校内师生学习型组织的形成,使教师成功发展,学生健康成长。
学校是嘉兴市教科研基地,现正运作的全国及省市级课题有30多个。多项教科研成果在全国获奖,学校是“浙江省艺术教育先进集体”,民乐、舞蹈、书画、摄影等专业队在国家、省市级比赛中屡屡获奖。学校是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学校田径队连续30年夺得海宁市田径赛小学组团体冠军,为省级以上运动队输送了23名体育后备人才。学校是全国少先队工作学会科研实践基地、省德育工作学会团体会员,德育工作以全国级《雏鹰争章与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优化整合》课题为核心,在科研实践中学习与探索,形成以启导做人为核心的开放德育教育特色:树立三个观念——大教育观、大德育观、大课堂观;坚持三个结合——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实施三个走向——走向社区、走向实践、走向生活;开展三大创建——文明学生、文明教师、文明班组,走出了新的特色。
以海宁州硖石镇私立米业学堂、硖石镇米业小学为前身的海宁市紫微小学,自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创办至今,几经坎坷,几度变迁,已有百年历史。学校以“适合每个人发展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为办学理念,以“让每个人获得更好的发展”为办学宗旨,以“发扬传统、追求卓越、打造品牌”为办学方向,以“张扬个性,丰富潜能”为培养目标,以“立德、善学、文明、健康”为校训,以“爱学习,存大志,勤实践,善积淀,勇创新”为紫微精神。学校先后荣获全国“雏鹰红旗大队”、“群众体育先进集体”,浙江省“文明单位”、“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卫生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学校是浙江省城镇示范学校,浙江省红领巾示范学校,浙江省标准化建设达标一级学校,浙江省绿色学校,浙江省现代化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浙江省先进家长学校。
学校现有教学班44个,学生2345人,在编教职工121人。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1.7%,大专以上学历的教师占专任教师65.2%,其中本科学历占20%,中学高级教师5人,中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63.5%。学校先后培养了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优秀辅导员”2人、“学校体育先进工作者”1人,浙江省“特级教师”2人、 “教坛新秀”3人、“教育工作个人”2人,嘉兴市“名优教师”8人,海宁市“名优教师”15人,向上级部门和兄弟单位输送优秀人才28名。师德修养高尚、业务素质精湛的师资队伍,在教学中致力于用新的理念、新的教法,构建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教学模式,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认真探索、积极实践、亲身体验、大胆创造,校内师生学习型组织的形成,使教师成功发展,学生健康成长。
学校是嘉兴市教科研基地,现正运作的全国及省市级课题有30多个。多项教科研成果在全国获奖,学校是“浙江省艺术教育先进集体”,民乐、舞蹈、书画、摄影等专业队在国家、省市级比赛中屡屡获奖。学校是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学校田径队连续30年夺得海宁市田径赛小学组团体冠军,为省级以上运动队输送了23名体育后备人才。学校是全国少先队工作学会科研实践基地、省德育工作学会团体会员,德育工作以全国级《雏鹰争章与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优化整合》课题为核心,在科研实践中学习与探索,形成以启导做人为核心的开放德育教育特色:树立三个观念——大教育观、大德育观、大课堂观;坚持三个结合——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实施三个走向——走向社区、走向实践、走向生活;开展三大创建——文明学生、文明教师、文明班组,走出了新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