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街永不灭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rplerain9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听过﹁学生街不灭定律﹂吗?
  每个学校周边总会有一条学生街,这个名词永不过时,这种文化生生不息。
  纵使时光如流水从一代代学子指缝中逃脱,但总有一些东西不曾被时光漏斗筛去,
  永远印在一代代学子的心里,而学生街,就是这样一个存在。
  记不清是哪节课了,老师提到了曾经颇有名的学生街——厦大一条街,可惜的是,这条街已经在2008年拆迁了,如今的厦大学子们只能通过学长学姐、老师们的回忆,以及网上的历史报道来感受它曾经的繁华。未曾经历的厦大一条街让我有种神秘感和好奇心,想知道那时的学生街是怎样的,背后有哪些故事与文化,于是我动起了探寻厦大一条街的前世今生的念头。
  兴起
  从厦大南普陀校门出来,马路一侧是南普陀和高高筑起的围墙,而左侧的马路一直延伸到厦大西村公交站附近,不到2000米的小街就是厦大一条街——那个时代里厦大学生物质与精神生活资料的直接来源地。现在看过去,这条街只有绿色植被,宽阔的马路和地下车库,完全看不出昔日的样子,街道上方蒸腾着的浓浓市井味儿不知不觉已飘散好多年,想要在这打探出名堂看来很难。在学校乱转中我碰到了一位老人,他是厦大的退休员工,1970年代来厦大半工半读,以前在厦大的总务处工作,对一条街的情况比较了解,他从单一简陋的小店到五花八门的商铺,给我讲起了一条街30多年的历史。
  文化大革命结束,厦大恢复正常办学与招生。彼时百废待兴,学校的经济条件,教职工、学生的生活条件都很艰苦。厦大总务处的几位老师得知深圳大学有一条学生街,办得很繁荣。商议之后,校方决定在厦大周边也办一条学生街:既能为学校缓解经济负担,也能方便学生的生活。学校组织几位老师和学生代表一同前往深圳考察学习,开始在南普陀校门外筹办学生街,也就是曾经的厦大一条街。
  1980年代初,学生街上的店铺由厦大校方租赁给商家,或由商家承包经营,校方负责一条街上的卫生、安全的管辖问题。街上坐落着五花八门的商店,商店一般都只有一层,虽然只有二三十平方米,但街上小店经营范围相当丰富,有服装、饮食、医药诊所、理发、书店、文印、照相,甚至还开了一些学生辅导班。我后来跟一位在附近住了50多年的老奶奶打听,她微微眯着眼,说不上难忘的店铺,但却记得“店虽小,样样俱全,要什么有什么,学生可方便了。”
  刚刚起步的厦大一条街年轻新潮,当时街上有两家店人气特别高。一家店的招牌菜是法国炒螺,吸引了很多厦门港的内行吃货前来品尝。70年代末80年代初,面包店还比较时髦,学生街上开着一家“麦斯(音)”面包房,厦大的外教经常去店里买西点。校内的教职工甚至也以各种方式在厦大一条街经营起厦大民间产品。当时由于学校的后勤饮食做得很优秀,学校便在厦大一条街上办起一个厨师培训班,全国各地的优秀厨师都会来学习,也会做出一些花样来卖。一条街尽头的菜市场,更是为当年的教职工们采购食材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因为厦大一条街所处年代特殊,正值经济改革大变动,中国的经济走向也缩影在这一条不到2000米的小街上。最早占据一条街的是酱油厂、饮食业公司等国营单位的门市部,到了19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个体经营的时代来临。厦大一条街的气息更加活泼,一些颇具特色的个体店铺的出现,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人心目中对厦大一条街最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特色店铺
  林家鸭庄——它对人们的吸引力或许是来自于其不同寻常的个性。它的名字就体现了两处“不寻常”。一是,老板是台湾人李先生,妻子姓林,命名为“林家鸭庄”;二是,虽名为“鸭庄”,但是很长时间,它的特色菜,其实和鸭子一点也没有关系。台湾人在厦门开饭馆,这在当时可是新鲜事,一时传遍了大半个厦门。店里还提供英文菜谱,因此那段时间里,它一直是厦大外国人里最具人气的餐馆。最让人惊讶的是,有几年林家鸭庄的营业时间紧跟厦大教学时间,厦大一旦放假,它也跟着停业。尽管暑假是旅游旺季,游人如织,老板照样眼睛不眨地关门,给员工放暑假。我在网上搜索林家鸭庄,发现它在2008年迁至文灶,当时很多学生在网上打听它搬到哪了。虽然需要半小时的车程,但仍阻挡不了当年的厦大学生前去,只为吃上最让人称道的菜肴——“生菜鸽松”。
  除了林家鸭庄,当时餐饮店还有很多,海鲜馆、川菜馆、湘菜馆、云南过桥米线、陕西肉夹馍、麻辣烫等,麦当劳才开了没多久,又引来了肯德基、安德鲁森、特香包。一条街又成了荟萃全国各地、中西合璧美食的一条街!
  走在厦大的新学生街和附近的商圈,我希望能在这里寻到一些曾经的蛛丝马迹。在网上搜索资料时发现,现在大学路上的晓风书屋也是2008年从厦大一条街搬过去的,而这个书店我以前闲逛时去过,于是我来到晓风书屋,向店主打探起来。店主许志强是漳州人,1994年在一些厦大教师的鼓动下,在一条街上开起了晓风书屋,曾经晓风书屋的位置是紧挨着林家鸭庄。书店虽小,卖的可都是学术性用书。逼仄的空间,好多人一站就好几个小时。看到晓风书屋的风光,书店纷纷落户一条街,学人、晓窗、新青年、演武书店等等,一时间厦大一条街一度成了闽南书店最密集的一条街。在租金攀升的“浪淘”之下,也只有晓风书屋沉淀下来,一直坚持开着。现在大学路的晓风书屋一如既往地安静,一棵枝干舒展的大树遮挡了店名,不加注意就会与之擦肩而过。
  海滨学生街和南光一条街,这两条学生街当年都是在厦大一条街的成功发展下带动起来的。海滨学生街在现在靠近艺术学院的环岛路上,这条学生街多以饮食类为主,也有一些服务类的酒店招待游客。原本海滨学生街上有一家华艺美术用具店,老板说以前艺术学院的学生一出校门就可以买到需要的美术用品。现在这家美术用品店也迁到大学路去,偏僻安静的环境多多少少对生意有一些影响。南光一条街主要为厦大学生提供修补类服务:修手表、自行车,修鞋,配钥匙……甚至还有裁缝店,专门定制成衣。如今,这些手艺都藏进了厦门的小巷子里,在南光餐厅附近,已找不到当年的任何痕迹。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商铺前前后后换了好几拨,小店越开越多,生意也越来越好。然而到了新世纪初,南门前的那条公路已经变得拥堵不堪,车辆对开都十分吃力。旧时的道路宽度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加之学校打算修建车库,厦大一条街面临着拆迁和易地重建。拆迁之前,学校为这些店铺另谋去处,安排他们搬迁至厦大西村教职工宿舍楼,专门设置两层楼为他们提供设铺点,以此来平衡学生的需要与学生街拆迁的矛盾。在拆迁的过程中,各种变数繁多。学校为此给一些早前签订租期合约的商家赔付违约金;一些小店承担不起租金便索性告别学生街,导致学校原本规划用来出租的地盘最后因为承租商家过少,只能另租给一些建筑公司。菜市场也在这搬迁浪潮中一会搬一会拆,对当时教职工的生活造成了不便。
  无关他人的学生街定义
  如今拆迁后的一条街早已看不见昔日的繁华,站在路口,一眼望去的是绿色的植物、宽阔的马路和看不见的地下车库,安静地发挥着公共交通道路所具有的职能。要说现在的学生街,倒也有一个比较标志性的商业中心——富万邦,但我们不想将它定义为学生街,因为它太过生硬,不具备学生那种温柔。在顶澳仔街道,虽然有很多文艺的小店铺,吃的小店也很多,卖水果的三轮车也有好几辆,但都是分散开的,不具备规模效应了。
  一路探寻一路思,对我来说,了解当初学生街是怎样的反而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对学生街,有了自己的思考。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故事和青春,学生街贩卖的不仅是市场经济的成果,更是盛满了一代代人的回忆,它值得反复回锅,在温火熬煮中一品再品。在文化层面上,学生街是一个符号,它虽然不说话,但也和人们进行着种种互动。有人说拆掉学生街是对城市街道文化生态的一种破坏,我却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改变是迟早的事情,街道文化生态总得适应大环境对它的要求。现在的厦大商圈虽然没有了热热闹闹、亲民的市井味儿,但确实在很大程度上给人方便;即使厦大商圈常常被人诟病太过商业化不显人情味,但人情味和青春并不是形式决定的,这些东西在不同时代不同的人眼里有着不一样的定义,彼时之人与现今之人怎么定义与学生街的“互动”更是不同。
  责任编辑:徐玲玲
其他文献
2015年末,美国宇航员斯科特凯利(Scott Kelly)在国际空间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ISS)内种下了6株百日菊(拉丁名:Zinnia elegans Jacq),2016年1月,第一朵太空花在ISS中悄然盛开。下一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NASA)准备在ISS中
我正想去发现一个远离欧洲的国家,在那里人们有着与法国完全不同的文化和信念,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化的冲击和惊喜,而中国正是这样的地方。现在,我在中山大学读MBA已经半年了,在这里的学习非常快乐,非常美好。  真正来到中国后,我发现同法国相比,中国还是那么不一样,这种不一样让初到中国的我感觉到慌乱和不安。初到广州需要做的一些必要的事情,如找公寓、开银行账户、买手机、了解如何在广州城出行等让我很有压力。幸好
看完这部剧,镇定之余,我对人生看开了许多。在国内传统舆论中,女人30岁不嫁,仿佛这辈子就很难找到什么好男人了,而绫的故事告诉你,人生处处峰回路转。  无论是剧中的场景还是人物的精神风貌,《东京女子图鉴》都堪称一部拥有都市精神的现代电视剧。他告诉你:让“知足常乐”都见鬼去吧!其实,既然是知足常乐的人,待在老家就好,何必来东京闯荡呢?  绫的运气十分好。刚到东京,一迷路,就遇到一个暖男老乡。被同事叫去
小月是前不久来我这咨询的来访者,“我读了十几年书,一直是好学生,现在要毕业了,但我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这是她的开场白。  其实我大概能猜到她要和我说什么,对于临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未来焦虑是个老套的故事,一般来说在收到一份offer之后就会自动解除。当然这话我没直接告诉她,而是摆出个职业的微笑:“能不能仔细说说疑问在哪里?”  考试成绩第一却没获得保研资格  “我一直努力读书,成绩也好,但总觉
China Campus 馬桶。这款马桶与手机连接,按下手机键就能冲水。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想过,中国这个名字怎么来的?  不同国家的名字由来挺有意思的。比如朝鲜,这个国名是早有的。1392年,李成桂推翻高丽王朝自立为王,想了两个国号,一个就是高丽的古名“朝鲜”。他拿去请明太祖朱元璋裁定,朱元璋定了“朝鲜”。我看到还有学者研究发现很多外国国家用地名命名。那么中国呢?“中”不是地名,中是个位置。  中国人特别讲究位置“中间”。引申说来,是公正、公允、持中。  其实,最早的“
出生于越南河内的黄侠,注重文化的严谨,崇尚礼仪,在云南师范大学做越南语兼职教师时,讲课毫不放松,任何发音都要帮助学生做到字正腔圆,遇到学生发音错误的地方,他会在黑板上列出无数个相同音词便于区分,重复再重复的练习力求做到精准到位。课堂上,他还经常鼓励学生张口,只要学生们愿意发言,想到什么都可以说,只要用自己学到的越南语表达出来就行,不管造句是否准确,语法的使用是否得当。曾经有学生随意地对他说:老师,
她获得过校内几乎所有最高奖学金,是院学生会主席,学业成绩院第一,甚至还业余学习吐火罗语……  这只是姚思宇“学霸”的一面。  她还会在朋友圈分享自己和男朋友一起走过的六年,字里行间都是小甜蜜。  姚思宇的大学生活就像她给自己打的恋爱学分一样,全五分。  满分不是因为无可挑剔,而是因为她没有留下遗憾,在尝试中遇见更真的自己。  焦虑,这是大学必修课  姚思宇打小就喜欢文学,2009年,她如愿考进了中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留学美国加州大学河边分校和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专长环境催化。兼任英国皇家化学会学术专著Heterogeneous Gold Catalysts and Catalysis编辑及中国科协《科技导报》编委、“科技职场”栏目主持人。  很多本科生对读研的期待是:导师能管得“松”一点,让学生自由安排时间,以便参加社团活动、实习和找工作。  可真正读了研究生,就发现
短期(一年以内)  自带设备 翻转课堂  走在高校,随便推开一间教室的门步入课堂,你会发现,肯定有学生正对着自己的电脑奋笔疾书——也许是在记录老师的讲课要点,当然,也有可能正在进行QQ聊天。如果你参与过时下流行的慕课,教学视频里,当镜头对准学生时,或许你也会注意到一台台笔记本电脑上发出微光的苹果标志。  自带设备学习(Bring your own device,简称BYOD),是高校中正在发生的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