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淡水渔业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ma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广阔的渔业水域资源为云南高原特色淡水渔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分析了云南省淡水渔业环境现状,提出了渔业环境保护对策: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生态渔业;建立云南省渔业环境监测网;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建立鱼类自然保护区和种质资源保护区;加强渔业水域环境修复和修复评价研究。
  关键词 淡水渔业;环境;现状;保护对策;云南省
  中图分类号 X9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7-0290-03
  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山地高原占全省总面积94%左右,海拔悬殊较大,复杂的地形条件造就了水系众多、江河纵横、湖泊棋布的水资源状况;“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多样气候类型,造就了云南丰富多样的淡水水域环境和得天独厚的生物多样性格局。云南境内河流众多,大小河流有600余条,江河水面约有10.67万hm2,分属长江、珠江、红河、澜沧江、怒江和伊洛瓦底江六大水系,其中珠江、红河发源于云南省境内,红河、澜沧江、怒江、伊洛瓦底江为国际河流;云南省共有40余个天然湖泊,湖泊水面面积约10.84万hm2,总蓄水量约300亿m3;池塘坝塘水面3.24万hm2 [1]。广阔的渔业水域资源不仅孕育了多样、珍稀的渔业种质资源,也为云南高原特色淡水渔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加快云南渔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随着云南经济的发展,云南渔业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人类活动对江河、湖泊水库、养殖池塘的影响也日趋严重,宜渔水体水质每况愈下,众多涉渔工程的建设对鱼类生存的天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远不及珍稀鱼类的灭亡速度,云南渔业环境现状令人堪忧。又由于云南地处中国和东亚陆地国家主要河流的上游,流域水域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亚陆地国家的水域安全和经济发展。
  本文对云南省淡水渔业环境现状进行概述,通过列举近年来一些重大的渔业污染事故,说明江河、湖泊、水库、池塘等渔业水域的污染,使鱼病和突发性渔业污染事故的发生频率逐年上升,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一些珍稀鱼类生存状况堪忧;江河等电站大坝涉渔工程的建设、外来鱼种的入侵等因素使土著鱼和特有鱼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同时,对渔业环境保护对策进行探讨。
  1 云南省淡水渔业环境现状
  随着云南省经济的发展,政府加大了渔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努力调整渔业产业结构,使云南省渔业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据统计[2],2012年全省水产养殖面积达12.2万hm2,水产品总产量达63.8万t,渔业经济总产值126.7亿元。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对渔业水域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特别是一些突发性污染事件,由于其具有不可预见性和巨大的危害性,严重威胁着鱼类生存和繁衍;众多涉渔工程的建设破坏了鱼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加之土著鱼和特有鱼类对生态环境变化的敏感性,部分种类濒临灭绝的边缘[3],因此加强淡水渔业环境的保护迫在眉睫。现将云南省淡水渔业环境现状概述如下。
  1.1 江河渔业环境现状
  据《云南省2013年环境状况公报》[4]报道,在94条主要河流(河段)的179个监测断面中,水质优符合Ⅰ~Ⅲ类标准的断面占70.4%;而水质符合Ⅳ~劣Ⅴ类标准的断面占29.6%,其中劣Ⅴ类标准的断面占10.6%;水质的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生化需氧量、总磷、化学需氧量。六大水系主要河流受污染程度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长江水系、珠江水系、澜沧江水系、红河水系、伊洛瓦底江水系和怒江水系。25个出境、跨界河流监测断面中,符合Ⅱ~Ⅲ类水质标准断面96%;劣Ⅴ类标准水质断面占5.0%。
  从2000年至今,由于部分江河渔业水域水质的恶化,鱼病和突发性渔业污染事故的发生频率逐年上升,很多事故使大面积的水源被污染,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使一些珍稀的土著鱼类资源受到重创。如2002年10月,南盘江柴石滩以上河段发生严重的突发性水污染事件,造成逾100 t鱼类死亡,下游柴石滩水库逾3亿m3水体受到污染[5];2004年6月初,沿河硫酸厂、海源新业公司、滇东冶炼厂的入河污水使楚雄市龙川江发生严重镉污染事件,楚雄水文站等断面的总镉超标36.4倍[5];2009年7月,露天堆放石灰渣经暴雨冲刷入江,使短时内水体酸碱度严重失衡,导致盐津县庙坝乡乌撒溪至莲花洞4 km河段内,出现黄腊丁(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南方大口鲢(Silurus soldatovi meridionalis)、中华倒刺鲃(Pinibarbus sinensis)、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甲鱼(Trionyx sinensis)等40余种鱼类和水生动物大量死亡,同时造成省市试点网箱养鱼损失3 t,损失超过100万元[6];2010年1月,永胜纸品加工厂沉淀池的污水直接排入南满河,造成近2 km河段污染,造成鲤鱼(Cyp-rinus carpio)、白甲鱼(Onychostoma)、大刺鳅(Mastacembelus armatus)等土著鱼类死亡0.5 t[7];怒江兰坪县的沘江(属澜沧江水系),由于铅锌矿的大量开采,对弃土和低品位矿石的管理不善,使沘江流域受到重金属铅和镉的严重污染,据王李鸿等[8]研究表明,沘江流域重金属铅、镉浓度均已超过国家类水质Ⅴ类水质标准,刘明典等[9]对2009—2011年澜沧江云南段鱼类区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沘江区域未发现任何鱼类,重金属污染为该流域鱼类最大的生存威胁。
  除了水质污染对淡水渔业环境造成破坏外,江河梯级水电开发是影响鱼类多样性和数量的重要因素。基于云南丰富的水资源和特殊的地理环境,水电资源已逐步成为云南的支柱产业,而“三江流域”集中了92%的开发水电资源[10],对“三江流域”干流水资源的开发是云南水电资源的主体。目前澜沧江规划在上游建7级、中下游建8级水电站;金沙江中游规划“一库八级”开发、下游规划4级开发;怒江中下游规划“两库十三级”开发[11]。而梯级开发的模式在增加渔业养殖水面的同时,也给鱼类生存的天然河流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破坏。首先,天然江河的连续性改变。梯状水库的形成不仅改变了原有河流的水文情况如水温、水质、流速、泥沙等,阻碍了鱼类的觅食、生殖回游通道,破坏了鱼类的产卵场所[12]。其次,对鱼类饵料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带来巨大影响。如金沙江特有鱼类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是一种产漂流性卵的鱼类,鱼卵的发育和孵化需在特定流速的水流中才能得以完成,库区的形成必然对鱼卵的漂流孵化产生较大的影响,其种群数量也会逐渐减少[13]。怒江特有珍稀濒危鱼类云纹鳗鲡(Anguilla nebulosa)是一种降河产卵洄游鱼类,电站大坝阻断了其生殖洄游路线,严重影响其产卵和种群的繁衍,使其濒临灭绝[14]。由于水质污染和涉渔工程的建设,云南各大江河水系的鱼类资源种类和数量急剧减少。澜沧江(云南段)鱼类种类数量由原来的139种减少至80种,部分鱼类分布范围大幅缩小,甚至濒危灭绝。属于珠江水系的南盘江,近年来水质不断恶化,据王伟营等[15]研究表明,已有24种鱼类被列入濒危物种名单,调查采到的土著鱼类仅占土著鱼类总数34.6%,大多种类数量较少,分布区域片段化,趋向于支流分布。   1.2 湖泊与水库渔业环境现状
  云南省湖泊分为滇东湖群、滇南湖群、滇中湖群、滇西湖群,多为富营养型浅水湖,为云南渔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水域条件。但随着云南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地旅游业的兴起,大量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化肥和农药残留随地表径流流入湖泊水库,改变了水体的营养状况和生态平衡,加剧了水体的富营养化;又由于近年来,云南水电资源的大量开发,形成了广阔的宜渔水面,“三网”养鱼的面积有增加的趋势,过大的放养密度、过剩的饵料滞留,使湖泊水库污染状况逐年加剧。据《云南省2013年环境状况公报》报道,在监测的134个湖泊(水库)中,水质符合Ⅰ~Ⅲ类标准的占85.07%,符合Ⅳ~劣Ⅴ类的占14.93%。九大高原湖泊中,滇池草海、滇池外海、星云湖、杞麓湖、异龙湖水质重度污染;洱海为Ⅲ类水质;阳宗海为Ⅳ类水质;抚仙湖、泸沽湖为Ⅰ类水质。
  湖泊、水库由于换水周期较长,相对于河流而言,自净能力较差,污染物的长期积累必然导致渔业病害、事故的发生。据杨君兴[16]记载,云南高原湖泊土著鱼类共有94种。但近年来由于湖泊水质的恶化,加之过度捕捞和外来鱼种入侵等诸多因素,湖泊土著鱼种类和资源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有些种类甚至已经灭绝,外来鱼类资源量不断上升,打破了原有的高原湖泊鱼类种群结构,严重威胁着土著鱼类和特有鱼类的生存和繁衍。如2008年,作为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的阳宗海出现了砷浓度超标,砷浓度均值一度达到0.128 mg/L,水质为劣Ⅴ类,对饮用水安全、鱼类生存、水产品质量造成了极大威胁[17];2009年10月,雷打滩电站库区发生突发性疑似污染死鱼事件,导致野生鱼、虾和网箱养殖的鱼类大量死亡,网箱养殖鱼类死亡约518.2 t,直接经济损失逾400万元,野生鱼类的损失无法估计[18];2013年5月,墨江县泗南江电站库区网箱养殖鱼类因缺氧死亡1 177 t,鱼苗死亡360万尾,经济损失达1 300余万元[19]。由于渔业水质污染对鱼类种质资源保护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很多研究人员先后对部分湖泊鱼类区系和分布进行了调查,以便明确湖泊现有鱼类状况,为水产种质资源的保护提供依据。陈自明等[20]2000年调查发现,滇池土著鱼类已减少至11种,滇池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graham)、银白鱼(Anabarilius alburnops)、云南鲴(Xenocypris yunnanensis)等7种鱼类已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熊 飞等[21]2004—2005年调查发现,抚仙湖土著鱼减少11种,特有鱼类减少8种,鱇浪白鱼(Anabarilius graham)、抚仙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tingi)、云南倒刺鲃(Spinibarbus denticulatus yunnanensis)等经济鱼类资源量严重衰竭,外来鱼类增加5种;阳宗海原有土著鱼20种,但全 伟等[22]2011年至2012年调查分析,原有20种土著鱼仅捕获5种,5种特有鱼中仅捕获1条阳宗白鱼(Anabarilius yangzonensis),外来鱼类增加9种;严 晖等[23]2009年至2011年调查发现,由于外来鱼种的引进,洱海土著鱼由18种减少至14种,大理裂腹鱼(Schizothorax〔Racoma〕taliensis)、光唇裂腹鱼(Schizothorax lissolabiatus)等4种濒临灭绝,而引进种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资源量逐年增加。湖泊、水库渔业环境的污染和外来鱼种的入侵,不仅破坏了水域生态平衡,打破了原有的鱼类区系,还使鱼类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受到冲击,限制水产数量和产量,制约渔业经济的发展。众多的案例和调查研究表明,云南湖泊水库淡水渔业环境的形势已非常紧迫,保护渔业水域环境迫在眉睫。
  1.3 池塘渔业环境现状
  池塘养鱼是云南渔业的支柱,其产量占渔业总产值的88%以上,是云南名特优新品种养殖的基础,截至目前为止,云南省池塘坝塘约有3.24万hm2。近年来,由于养殖户过快、过高追求经济效益,在增加鱼种放养密度、加大饲料投喂量和鱼药施用量的同时,没有做好池塘水源条件改善、定期清淤、池塘养殖环境科学修复等工作,致使池塘水质状况日益下降,鱼病爆发,突发性死鱼事件时有发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如2002年8月,云南武定县西村河被钛矿洗矿点排除的污水污染,致使下游苗种场鱼苗产量急剧下降,繁殖成活率低、畸形率升高;2008年5月,建水县临安镇太子湾鱼塘出现锌超标现象,导致鱼类死亡,经济损失逾25万元;2010年2月,云南省宾川县渔政部门调解处理了一起养猪场排污导致鱼塘死鱼案,造成死鱼4.5 t、经济损失4.5万元[24];2011年4月,晋宁县上蒜镇草海鱼塘由于非离子氨浓度超标,造成近60 t鱼死亡,经济损失逾67万元[25]。
  2 云南省淡水渔业环境保护对策
  2.1 转变观念,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生态渔业
  在传统农业的背景下,为了短期利益而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出现了渔业经济增长慢,渔业环境恶化快,水产品质量下降快的局面,使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遏制。实现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积极响应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决定》,以发展生态渔业为指导,以云南得天独厚的宜渔淡水资源、气候条件,多样的鱼类品种为基础,加快云南淡水渔业发展,在重点扶持鲟鱼、罗非鱼产业加快发展的同时,加大云南土著鱼类和特有鱼类生存环境的保护,转变渔业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养殖户渔业养殖环保意识,真正做到“以鱼治水,以水养鱼”,以渔业环境的保护促进渔业发展,才能在提高渔业总产值,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使云南省淡水渔业实现永续健康发展。
  2.2 加强淡水渔业生态环境监测力度,建立云南省渔业环境监测网
  淡水渔业环境污染防治是加强渔业环境监测的重要措施,对渔业水域污染程度、污染成因的分析及污染源的确定是制定保护政策的必要基础。成立云南省渔业环境监测中心,并以此为核心,纳入各区、地州县环境监测单位,增加渔业环境监测、资源保护、渔业病害渔业污染事故鉴定工作人员,增加先进监测设备,提高监测技术,适时监测渔业水域环境水质状况,形成高效的应急处理机制,做到科学预警,及时、客观地反映处理每一起渔业病害和突发性渔业污染事故,打破目前云南渔业环境监测资金匮乏、监测面小、监测不力、污染事故成因分析困难的尴尬局面,建立覆盖全省的渔业环境监测网络,对渔业环境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编制云南省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2.3 切实贯彻落实渔业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一是坚决把《渔业法》《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渔业捕捞许可证管理办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落到实处,而不是将其束之高阁。加强渔业水域环境保护制度建设,制定地方渔业水域环境保护的行政法规,加快《矿产开发生态保护与恢复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合理规划旅游资源的配置及沿湖、沿江河建筑,严格排放标准,完善渔业污染事故调查处理制度,加强监督,明确责任,加大对渔业环境破坏的处罚力度。二是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国家级和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申报力度,在适宜的河流江段建立土著鱼和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甚至拆除部分电站大坝,取消相关涉渔建设项目,还原鱼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三是加强完善外来鱼类引进的法规和管理条例,加深引进风险评价制度的研究和外来鱼种的预测预警研究,严格控制非经济性外来鱼类的数量,保持原有鱼类区系的平衡。
  2.4 加大污染源普查力度,加强渔业水域环境修复及其评价研究
  依据《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联合相关部门加大对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的普查力度,严格普查逐级审核程序,确保普查工作质量和数据的客观性、准确性,明确各类污染源的基本情况、主要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数量、污染治理情况,针对不同的污染源采取相应的污染治理技术;针对目前云南部分淡水渔业水域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在做好污染源普查和治理的同时,对不同的污染类型和水体功能,选择适宜的污染修复技术,对相应渔业水域环境进行修复,做好修复评价工作,加大对水环境物理、化学、生物修复的研究。虽然我国水环境修复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特别是渔业水域环境的修复还没有相关的技术标准可借鉴,但渔业水域环境的恶化速度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因此加大资金投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快相关技术标准的研究,周密制定修复计划,修复污染水域,恢复生态环境将是云南省渔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3 参考文献
  [1] 邱家荣,杜建标.云南渔业[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9-22.
  [2] 云南省农业厅渔业处.云南渔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EB/OL].[2012-12-19].http://www.cnfm.gov.cn/zhxxyzj/201212/t20121219_3110606.htm.
  [3] 田树魁,石永伦.云南土著鱼类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现状分析与建议[J].中国水产,2013(2):29-32.
  [4] 云南省环境保护厅.云南省2013年环境状况公报[EB/OL].[2013-06-10].http://yndaily.yunnan.cn/html/2013-06/10/content_715943.htm?div= -1.
  [5] 丁莞歆.中国水污染事件纪实[J].环境保护,2007(14):83-85.
  [6] 申时勋.盐津白水江野生死鱼绵延4公里[N].春城晚报,2009-07-14.
  [7] 梁剑鸿.勐腊县渔政部门查处一起渔业污染事件[EB/OL].[2010-02-03].http://www.ynagri.gov.cn/news33/20100203/279264.shtml.
  [8] 王李鸿,角媛梅,明庆忠,等.云南省沘江流域水体重金属污染评价[J].环境科学研究,2009,22(5):595-600.
  [9] 刘明典,陈大庆,段辛斌,等.澜沧江云南段鱼类区系组成与分布[J].中国水产科学,2011,18(1):156-170.
  [10] 何玉芹,欧晓.云南省水电站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对策[J].云南环境科学,2006,25(2):1-7,19.
  [11] 余波,黄成敏,黄正文,等.水电开发对云南省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1,31(1):191-197.
  [12] 李陈.长江上游梯级水电开发对鱼类生物多样性影响的初探[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16-34.
  [13] 蒋艳,冯顺新,马巍,等.金沙江下游梯级水电开发对鱼类影响的分析[C]// 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进展2009.西安:中国水利学会水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水力发电学会水工水力学专业委员会,国际水利工程与研究协会中国分会,2009.
  [14] 徐伟毅,缪祥军,邱家荣,等.论怒江鱼类保护的重要性及措施[J].云南农业,2008(3):24-27.
  [15] 王伟营,杨君兴,陈小勇.云南境内南盘江水系鱼类种质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J].水生态学杂志,2011,332(5):19-29.
  [16] 云南的外来鱼类和土著鱼类:影响的方式和程度及相关问题研究[M]//汪松,谢彼德,解焱.保护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二).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129-138.
  [17] 云南省环保局.关于阳宗海污染事件及治理情况的通报[EB/OL].[2008-09-19].http://www.ynepb.gov.cn/color/DisplayPages/ContentDis play_362.aspx?contentid=24399.
  [18] 云南省渔政总队.云南省渔政执法总队关于雷打滩电站库区疑似渔业污染事件的情况报告[EB/OL].[2009-10-30].http://www.ynagri.gov.cn/news5830/20091030/204797.shtml.
  [19] 黄兴鸿.墨江1177 t鱼缺氧死亡[N].春城晚报,2013-05-26.
  [20] 陈自明,杨君兴,苏瑞凤,等.滇池土著鱼类现状[J].生物多样性,2001,9(4):407-413.
  [21] 熊飞,李文朝,潘继征,等.云南抚仙湖鱼类资源现状与变化[J].湖泊科学,2006,18(3):305-311.
  [22] 全伟,彭军,安莉,等.阳宗海鱼类资源现状调查[J].云南水产,2013(2):40-43.
  [23] 严晖,周正文,赵芬,等.洱海土著鱼类调查研究[C]//2012第四届全国现代生态渔业与水环境综合治理技术汇总.北京:中国水利技术信息中心,2012.
  [24] 云南省宾川县渔政部门调处一起渔业污染案[EB/OL].[2010-03-16].http://www.moa.gov.cn/sjzz/yzjzw/zyhbyzj/wrsgzyhb/201003/t201003 16_2662534.htm.
  [25] 晋宁死鱼后续:鱼死因为非离子氨浓度超标[EB/OL].[2011-05-25].http://roll.sohu.com/20110525/n308507506.shtml.
其他文献
摘要 阐述了暴雨山洪灾害的概况,对蒙阴县山洪灾害的成因、防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应对山洪灾害的具体措施,从而提高蒙阴县防御山洪灾害的能力,减少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以促进该县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山洪灾害;成因;防灾减灾;问题;对策;山东蒙阴  中图分类号 X43;P426.61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0-0248-02  蒙阴县位于山
摘要 采用抚顺市3个基本气象站1961—2010年逐日降水资料,分析抚顺市近50年暴雨发生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抚顺市年平均暴雨日数为1.6 d,且年平均暴雨日数呈略增多趋势;抚顺市暴雨出现在4—9月,其中7—8月是多发时期。利用GIS技术进行抚顺市暴雨灾害风险区划,对提高抚顺市防汛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暴雨;气候特征;灾害风险区划;辽宁抚顺  中图分类
摘要 总结了桂北地区双季稻抛秧栽培的不利因素,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从选用生育期适宜的良种,搞好品种搭配;确定早、晚稻播种适期,卡住晚季主栽品种播栽期;适当加大大田用种量,培育带蘖壮秧,增加抛栽密度等方面总结其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关键词 双季稻;抛秧栽培;问题;栽培技术;桂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 S511.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7-0062-01  桂林
摘要 对草甘膦建设项目产生的废水进行了水质分析及治理工艺研究,通过清污分流、二级沉降、碱性水解及A/O生化工艺处理综合废水后,各项有关指标可以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  关键词 草甘膦建设项目;废水;碱性水解;生化  中图分类号 X7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5-0246-01  草甘膦属于高效、低毒、低残留、杀草谱广的芽后灭生性除草剂。合成草甘膦的方法较多
摘要 2014年,在安徽省青阳县皖江特种养殖有限公司进行大口黑鲈苗种培育试验。试验中,试验组用新设计的方法培育鱼苗,对照组用传统方法培育鱼苗。结果表明:经过45 d的养殖,试验组鱼种平均全长61.38 mm,增长5.6倍,平均出塘鱼种3.255万尾/塘,成活率65.10%。对照组鱼种平均全长57.94 mm,增长5.3倍;平均出塘10.27万尾/塘,成活率25.08%;试验组苗种成活率约为对照组的
摘要 利用滁州市农民培训调查问卷,分析滁州市新型农民培训供需特征,结果表明:滁州市新型农民培训工作主要是由政府主导,以落实国家和省级主管部门的项目和政策为主,农民对新型农民培训具有较为强烈的参与意愿,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较高,而且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供需状况;安徽滁州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4-0324-03 
摘要 分析了2014年5月25日抚顺地区一次降水过程的中小尺度系统。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动力条件、热力条件、水汽条件均比较良好。  关键词 降水过程;中小尺度分析;辽宁抚顺;2014年5月  中图分类号 P4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3-0256-02  1 动力条件分析  从2014年5月25日8:00沈阳站的T-logP(图1a)可以看出,A=-6,K=
摘要 利用Asominori为母本,IR24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各代用单粒传法获得的稳定、性状差异较大71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研究材料。在贵州省热量条件不同的2个不生态环境分别对RIL群体碾磨品质性状以及糙米率、整精米率进行QTL分析,结果表明:稻米碾磨品质是由多个QTL控制的,且易受环境的影响,无论是糙米率、整精米率都与环境有较大影响;该研究检测到第2染色体G1185-C1236区段内存在同
摘要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落实,城乡统筹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城镇化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城镇化的本质是人的城镇化,在城镇化进程中,农业转移人口是否真正在生活方式以及心理上适应城镇的生活值得关注。以江苏省镇江市为例,通过研究城镇化与农业转移人口生活方式变迁的互动机理,探究镇江市城镇化进程中农业转移人口的适应情况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 城镇化;农业转移人口;生活方式;互动机理;江
摘要详细介绍了青菜—马铃薯/玉米—后季稻四熟立体高效种植模式及该模式下各种作物的栽培技术,以促进该模式的推广应用。  关键词青菜;马铃薯;玉米;后季稻;间套种;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3.048;S34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1-0075-01    青菜、马铃薯、玉米(鲜食玉米)、后季稻间作套种,是一种充分利用土地空间,粮、经、饲、菜结合,产粮多,效益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