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振兴民族的素质在于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于老师。”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尤为重要,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实施中,能否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以达到预期的目的,保证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每一个行政领导面临的重大课题。事实证明,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策略和艺术的高低决定了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高低,充分调动了教师工作积极性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那么,怎样来提高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策略与艺术呢?
一、首先要立德敬业
教师道德是随着教育职业的产生,发展而形成和发展的。在我国,教师道德是有重要的社会地位和作用。首先,教师道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首先条件。“在现代社会,人才的道德素质将对社会经济和经济竞争的成败起决定性作用。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程,肩负着为各行各业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教师道德影响着人才道德素质的培养,也影响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搞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发挥师德的教育功能,扩大师德的社会影响力,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教师道德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灵魂,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有重要的保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对教育提出了大改革和大发展的要求,也给教育带来了挑战,使教师面临着许多困惑,教育道德状况复杂化。
再次,教师道德对促进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具有重要意义。教师且有多重的社会角色。作为“人师”,教师的性格、言行、仪表等都对学生产生着影响,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作为一个家庭主要成员,要承担养老育幼的责任,既要尽家庭道德的义务,又要负责家庭收与支,是家庭的支柱;教师作为现代社会的成员,需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与社会发生各种联系。多角色集于一身,往往会产生角色心理冲突,使教师在个体与教育、与家庭成员、与社会等道德交往中;会产生精神和经济利益上的矛盾与冲突,需要一种主导角色道德进行调节。教师职业是连接教师与教育、与社会的桥梁,是教师满足精神需求,实现个人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基础,也是获得物质生活来源的条件。
重视教师道德建设不仅仅体现在观念层面和学者们研究上,而且国家以立法形式进行师德建设的行为上。1986年至1995年,我国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7年9月1日颁发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使我国的师德建设走上了法制化制度化轨道。
(1)作为学校来说,应坚持开展“立高尚师德、树教育新风”和“树师表形象、创文明校风、为实现新世纪宏伟目标做贡献”等活动,使老师师德更加高尚、更加完美、更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2)引导教师正确理解和贯彻教育方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育人不能面对少数学生,应对全体学生负责,应对学生的素质全面负责,应该培养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老师应牢记“育人为本── 教师道德建设的真谛。”
(3)引导老师自学遵纪守法,依法执教。老师遵守教育法纪就是遵守基本的教师职业道德。法律具有普遍的约束力,靠国家强制力量发挥作用,而道德主要是依靠人们内心的信念来维持。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自学地贯彻教育法规,是教师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的体现,教师只有自觉遵守,法律法纪才能发挥最大的效能。
(4)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学生是教师最可贵的职业精神。教育事业的宗旨是育人,教育事业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一个教育对人民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和献身精神只有通过热爱学生,教育学生的具体行动才能体现出来。
二、和谐创业
心理学研究提示:任何人从事某种工作并非为了谋生,其中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争取得到他人尊重和人格平等。教师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自信心、自尊心和荣辱感,其精神需要尤为突出。
(1)建立合理的、较为科学的、人心所向的规章制度。目前,在现代学校管理中,无不建立规章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章制度,不成学校。但规章制度的建立应该是合理的、科学的、人心所向的。
(2)提供公平公正的竞争平台,不以权谋私,不拉帮结派、不任人唯亲,不以个人喜忌评价和管理老师。
(3)建立紧张有序、轻松和谐、团结合作、互相关心,共同进取的人文环境。
建立和谐的人文环境是属于行政管理者的柔性管理和非权力因素管理。这个问题处理得好,远比权力因素好得多。许多高明的校长非常注意这个方面的管理。建立和谐的人文环境,主要是处理好三者关系:领导与被领导者的关系、老师之间的关系、老师与学生的关系。
老师之间的,又如何和谐呢?团结协作,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它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只要老师自学地真正地做到以上几点,何愁老师之间不和谐呢?
老师与学生关系要融洽,关键是引导老师要热爱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这样,学生一定会热爱老师,师生关系自然会亲密无间。
三、激励创业
用激励机制能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奖励的项目和数量要合理,要充分论证,要人心所向,否则会出现反作用。
四、灵活运用综合运用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各种技巧和策略
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策略与技巧很多,不管哪一种不存在孰优孰劣,只存在是否因地制宜、因人制宜。调动的实际过程,不可能依赖一种方法来充分实现。一定时期内,往往存在某种调动措施效果最大化,但并排除或不需要其它调动措施。因此,有效调动教师积极性必须综合运用灵活运用各种措施,克服单一性。这样,才算是一个高明行政管理者,才算是真正掌握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策略与艺术。
此外,在管理中,还要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念,使老师的工作积极性能自觉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发挥出来。
一、首先要立德敬业
教师道德是随着教育职业的产生,发展而形成和发展的。在我国,教师道德是有重要的社会地位和作用。首先,教师道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首先条件。“在现代社会,人才的道德素质将对社会经济和经济竞争的成败起决定性作用。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程,肩负着为各行各业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教师道德影响着人才道德素质的培养,也影响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搞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发挥师德的教育功能,扩大师德的社会影响力,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教师道德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灵魂,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有重要的保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对教育提出了大改革和大发展的要求,也给教育带来了挑战,使教师面临着许多困惑,教育道德状况复杂化。
再次,教师道德对促进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具有重要意义。教师且有多重的社会角色。作为“人师”,教师的性格、言行、仪表等都对学生产生着影响,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作为一个家庭主要成员,要承担养老育幼的责任,既要尽家庭道德的义务,又要负责家庭收与支,是家庭的支柱;教师作为现代社会的成员,需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与社会发生各种联系。多角色集于一身,往往会产生角色心理冲突,使教师在个体与教育、与家庭成员、与社会等道德交往中;会产生精神和经济利益上的矛盾与冲突,需要一种主导角色道德进行调节。教师职业是连接教师与教育、与社会的桥梁,是教师满足精神需求,实现个人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基础,也是获得物质生活来源的条件。
重视教师道德建设不仅仅体现在观念层面和学者们研究上,而且国家以立法形式进行师德建设的行为上。1986年至1995年,我国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7年9月1日颁发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使我国的师德建设走上了法制化制度化轨道。
(1)作为学校来说,应坚持开展“立高尚师德、树教育新风”和“树师表形象、创文明校风、为实现新世纪宏伟目标做贡献”等活动,使老师师德更加高尚、更加完美、更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2)引导教师正确理解和贯彻教育方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育人不能面对少数学生,应对全体学生负责,应对学生的素质全面负责,应该培养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老师应牢记“育人为本── 教师道德建设的真谛。”
(3)引导老师自学遵纪守法,依法执教。老师遵守教育法纪就是遵守基本的教师职业道德。法律具有普遍的约束力,靠国家强制力量发挥作用,而道德主要是依靠人们内心的信念来维持。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自学地贯彻教育法规,是教师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的体现,教师只有自觉遵守,法律法纪才能发挥最大的效能。
(4)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学生是教师最可贵的职业精神。教育事业的宗旨是育人,教育事业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一个教育对人民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和献身精神只有通过热爱学生,教育学生的具体行动才能体现出来。
二、和谐创业
心理学研究提示:任何人从事某种工作并非为了谋生,其中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争取得到他人尊重和人格平等。教师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自信心、自尊心和荣辱感,其精神需要尤为突出。
(1)建立合理的、较为科学的、人心所向的规章制度。目前,在现代学校管理中,无不建立规章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章制度,不成学校。但规章制度的建立应该是合理的、科学的、人心所向的。
(2)提供公平公正的竞争平台,不以权谋私,不拉帮结派、不任人唯亲,不以个人喜忌评价和管理老师。
(3)建立紧张有序、轻松和谐、团结合作、互相关心,共同进取的人文环境。
建立和谐的人文环境是属于行政管理者的柔性管理和非权力因素管理。这个问题处理得好,远比权力因素好得多。许多高明的校长非常注意这个方面的管理。建立和谐的人文环境,主要是处理好三者关系:领导与被领导者的关系、老师之间的关系、老师与学生的关系。
老师之间的,又如何和谐呢?团结协作,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它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只要老师自学地真正地做到以上几点,何愁老师之间不和谐呢?
老师与学生关系要融洽,关键是引导老师要热爱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这样,学生一定会热爱老师,师生关系自然会亲密无间。
三、激励创业
用激励机制能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奖励的项目和数量要合理,要充分论证,要人心所向,否则会出现反作用。
四、灵活运用综合运用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各种技巧和策略
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策略与技巧很多,不管哪一种不存在孰优孰劣,只存在是否因地制宜、因人制宜。调动的实际过程,不可能依赖一种方法来充分实现。一定时期内,往往存在某种调动措施效果最大化,但并排除或不需要其它调动措施。因此,有效调动教师积极性必须综合运用灵活运用各种措施,克服单一性。这样,才算是一个高明行政管理者,才算是真正掌握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策略与艺术。
此外,在管理中,还要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念,使老师的工作积极性能自觉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