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知识技能的传播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应把学生的感情和问题所在放到教学过程的中心地位,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把学生培养一个真正个性独立的情知合一的“完整的人”。
关键词:】 以人为本;课程改革;新课程理念;多元互动;教学情境;教学手段;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33.9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6-0071-01
“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课程改革的出发点。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改变,更主要的教师角色的转换、观念的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学校是学生发展的空间;教学是学生发展的平台;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平等对话与沟通的过程;学生是不断生成、不断发展的充满活力的生命;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更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课堂教学是学生主动发展的重要空间,是师生对话、互动的发展平台;课堂教学的秩序,应以学生的实际为依据”。这就是新课程理念的主体思想。
在这种“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初中生物教师的教学过程要特别注意一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以“多元互动”的理念指导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要充分利用各种因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知识技能的传播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应把学生的感情和问题所在放到教学过程的中心地位,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把学生培养一个真正个性独立的情知合一的“完整的人”。
二 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深入的思考,更要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激情。学起于思,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源泉和动力。只有设置的情景能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才能使学生产生寻根追底、合作探究的欲望,也才能使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正因如此,教学情境的创设不应该只发生在导入部分,而是要分阶段设计,逐步地扩展、深入、充实,让情境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激发、推动、维持、强化和调整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实践等活动。生物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能带给学生理智上的挑战、认知上的冲突、内心的震撼的学习情景,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促进其思维、创造能力的发挥。
三 注意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
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加大课堂密度,较好地把握教学深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能将抽象、难懂的东西直观形象的表示出来,可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解决难点,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可实现高效轻松的复习,减轻学生负担。
四 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建立知识网络,对学过的知识作出规律性的概括和理论上的总结,使学生具备灵活、敏捷、创新的思维品质。例如,通过归纳总结“心脏的结构”、“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生物的特征”等,帮助学生分析错例,查找“症结”,知识归类,既训练顺向思维和直觉思维能力,又培养逆向思维和变通思维能力,也能减轻学生负担。
五 注重因材施教,加强课外辅导,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对优秀学生的培养,组织他们参加多种生物竞赛活动,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又要特别重视对部分学困生的个别辅导,及时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使他们也得到相应的发展。这样既减轻了大部分学生的负担,也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学习的要求。
六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应充分利用生物学的这一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把难理解的抽象知识具体化,使学生尽快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实质。生物教师还要善于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这样既能充分、有效地利用业余时间,提高学生的兴趣,又能将课内和课外有效地结合起来,把课上内容延伸到课外,还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
七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与其它学科的教师相互结合
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肺通气》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与物理学科结合,更好地理解肺通气的原理;在学习《食物消化》时,要注意与化学的结合,更好地理解理解物理消化和化学消化。另外,生物教师还应与信息技术教师做好结合,让学生运用计算机完成生物学的学习。如:将“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与“Excel表格”结合起来,生物老师与信息技术老师安排同一作业:制作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区别与联系的Excel表格。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在教学工作中,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时刻想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一基本课程理念,就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就能使课程改革落到实处,就能让你的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 以人为本;课程改革;新课程理念;多元互动;教学情境;教学手段;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33.9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6-0071-01
“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课程改革的出发点。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改变,更主要的教师角色的转换、观念的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学校是学生发展的空间;教学是学生发展的平台;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平等对话与沟通的过程;学生是不断生成、不断发展的充满活力的生命;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更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课堂教学是学生主动发展的重要空间,是师生对话、互动的发展平台;课堂教学的秩序,应以学生的实际为依据”。这就是新课程理念的主体思想。
在这种“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初中生物教师的教学过程要特别注意一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以“多元互动”的理念指导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要充分利用各种因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知识技能的传播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应把学生的感情和问题所在放到教学过程的中心地位,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把学生培养一个真正个性独立的情知合一的“完整的人”。
二 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深入的思考,更要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激情。学起于思,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源泉和动力。只有设置的情景能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才能使学生产生寻根追底、合作探究的欲望,也才能使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正因如此,教学情境的创设不应该只发生在导入部分,而是要分阶段设计,逐步地扩展、深入、充实,让情境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激发、推动、维持、强化和调整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实践等活动。生物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能带给学生理智上的挑战、认知上的冲突、内心的震撼的学习情景,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促进其思维、创造能力的发挥。
三 注意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
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加大课堂密度,较好地把握教学深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能将抽象、难懂的东西直观形象的表示出来,可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解决难点,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可实现高效轻松的复习,减轻学生负担。
四 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建立知识网络,对学过的知识作出规律性的概括和理论上的总结,使学生具备灵活、敏捷、创新的思维品质。例如,通过归纳总结“心脏的结构”、“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生物的特征”等,帮助学生分析错例,查找“症结”,知识归类,既训练顺向思维和直觉思维能力,又培养逆向思维和变通思维能力,也能减轻学生负担。
五 注重因材施教,加强课外辅导,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对优秀学生的培养,组织他们参加多种生物竞赛活动,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又要特别重视对部分学困生的个别辅导,及时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使他们也得到相应的发展。这样既减轻了大部分学生的负担,也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学习的要求。
六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应充分利用生物学的这一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把难理解的抽象知识具体化,使学生尽快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实质。生物教师还要善于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这样既能充分、有效地利用业余时间,提高学生的兴趣,又能将课内和课外有效地结合起来,把课上内容延伸到课外,还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
七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与其它学科的教师相互结合
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肺通气》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与物理学科结合,更好地理解肺通气的原理;在学习《食物消化》时,要注意与化学的结合,更好地理解理解物理消化和化学消化。另外,生物教师还应与信息技术教师做好结合,让学生运用计算机完成生物学的学习。如:将“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与“Excel表格”结合起来,生物老师与信息技术老师安排同一作业:制作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区别与联系的Excel表格。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在教学工作中,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时刻想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一基本课程理念,就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就能使课程改革落到实处,就能让你的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