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观察蚂蚁搬运食物,有时能看到一只蚂蚁搬运一个较小的食物,如饼干的碎屑,也有时看到很多只蚂蚁在搬运一条体重是他们几百倍的大豆丹(豆天蛾的幼虫,长达5厘米,形状像蚕)。对比两种情形,搬运豆丹是蚂蚁的一次团队行动,正如我们常说的小组合作。一窝蚂蚁的分工与合作,是一种生态化的内部组织机制,这无疑可以成为一个班级小组合作良好的榜样!
那么,一堂课上,怎样来“合作”才能达成学习目标呢?事件策略,让学生在老师精心设计的、学生无法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驱动下学习、成长的策略,可以成为路径之一。小组内的合作,大家都能理解,小组间的合作,同样靠建立在彼此需要的基础上。你们小组的成果也是我们小组需要的,我们小组的结论也是你们小组需要的,那么合作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应该指出的是,小组合作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只有在需要且条件具备的时候才有它的价值,而不能每一节课,不管三七二十一都要合作的。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再说一个我自己的故事。记得自己在读高中的时候,有两门功课特别优秀,一门是化学,另一门是生物。说来奇怪,这两门功课,除了考试,我几乎不怎么做作业,但是为什么当时成绩会那么好呢?记得那时,好像是一开始的考试,我就考得比较好,我又属于那种乐于助人的学生,别人问我题目,我从来都不拒绝。就这样,班上很多同学都喜欢来问我问题。我因为化学和生物的成绩比较好,就常把这两门的作业留到最后去做。但是,有的同学是先完成这两门作业的,在他们遇到不会做的题目时,就来问我,我总是不厌其烦地耐心解答。有时,一个题目比较难,就会有不同的同学来问,我就要解答很多遍,但是第一遍的解答和后面的解答会有很多的不同。一般而言,第一遍的解答会比较生涩,第二遍的解答会更加有条理,第三遍的解答已经能够把涉及的相关知识整体呈现了。用现在的话来说,越往后的解答,思路越清晰,角度也越恰当。记得当时,我往往能够找到阻碍同学们解题的关键点所在,再后来,发展到我先解决问题目的同学的障碍点,然后诱导他们自己解答出题目,俨然成了一个小老师。如果多次解答的题目是老师布置写在本子上的,我自己写时就能一气呵成,条理步骤非常清晰,前后条件和因果关系表述得格外严谨,用现在的眼光来看,简直就是教辅资料上例题的解答水平。有时,为了告诉提问的同学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是源自书本的,我还会把书翻到相应的位置,并认真指出,现在想来,这极大地促进了我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课堂的突围》一书,在书的正文的最后一段介绍了“辅导巧用‘导生制’”,说的意思是优生辅导弱生,表面上看损失了优生的时间,实际上优生通过教,获得了梳理自己的知识结构、将知识融会贯通的机会,利于优生透彻地理解所学的内容,优生在辅导同学的过程中发展了帮助他人的能力,改善了与他人的关系,能提高其个人价值感。在我看来,这样的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不正是小组合作学习吗?而这无疑也是一种极具生态化的课堂组织形式。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东社学校)
那么,一堂课上,怎样来“合作”才能达成学习目标呢?事件策略,让学生在老师精心设计的、学生无法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驱动下学习、成长的策略,可以成为路径之一。小组内的合作,大家都能理解,小组间的合作,同样靠建立在彼此需要的基础上。你们小组的成果也是我们小组需要的,我们小组的结论也是你们小组需要的,那么合作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应该指出的是,小组合作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只有在需要且条件具备的时候才有它的价值,而不能每一节课,不管三七二十一都要合作的。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再说一个我自己的故事。记得自己在读高中的时候,有两门功课特别优秀,一门是化学,另一门是生物。说来奇怪,这两门功课,除了考试,我几乎不怎么做作业,但是为什么当时成绩会那么好呢?记得那时,好像是一开始的考试,我就考得比较好,我又属于那种乐于助人的学生,别人问我题目,我从来都不拒绝。就这样,班上很多同学都喜欢来问我问题。我因为化学和生物的成绩比较好,就常把这两门的作业留到最后去做。但是,有的同学是先完成这两门作业的,在他们遇到不会做的题目时,就来问我,我总是不厌其烦地耐心解答。有时,一个题目比较难,就会有不同的同学来问,我就要解答很多遍,但是第一遍的解答和后面的解答会有很多的不同。一般而言,第一遍的解答会比较生涩,第二遍的解答会更加有条理,第三遍的解答已经能够把涉及的相关知识整体呈现了。用现在的话来说,越往后的解答,思路越清晰,角度也越恰当。记得当时,我往往能够找到阻碍同学们解题的关键点所在,再后来,发展到我先解决问题目的同学的障碍点,然后诱导他们自己解答出题目,俨然成了一个小老师。如果多次解答的题目是老师布置写在本子上的,我自己写时就能一气呵成,条理步骤非常清晰,前后条件和因果关系表述得格外严谨,用现在的眼光来看,简直就是教辅资料上例题的解答水平。有时,为了告诉提问的同学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是源自书本的,我还会把书翻到相应的位置,并认真指出,现在想来,这极大地促进了我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课堂的突围》一书,在书的正文的最后一段介绍了“辅导巧用‘导生制’”,说的意思是优生辅导弱生,表面上看损失了优生的时间,实际上优生通过教,获得了梳理自己的知识结构、将知识融会贯通的机会,利于优生透彻地理解所学的内容,优生在辅导同学的过程中发展了帮助他人的能力,改善了与他人的关系,能提高其个人价值感。在我看来,这样的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不正是小组合作学习吗?而这无疑也是一种极具生态化的课堂组织形式。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东社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