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0
教师素养,无外乎就是教师个人业务能力、文学涵养、个人修养等等。长期从事学段教学的教师由于学生认知能力、考试考查所需的限制,学校其他活动对于教师空余时间的挤占,容易导致陷入学段知识桎梏,无心无力对于非学段知识过多涉猎,自己的个人能力慢慢仅仅局限于满足学段教学所需,由此带来的最明显的结果就是教师个人素养逐渐萎缩。那么如何寻找教学之外的提升素养的空间呢?
1、有意识拓展教学备课资料范围
对于教学知识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备课时都得查找、阅读并思考,即使不适宜于学生,但对于增加教师备课的视野也是有莫大的帮助。
和课文文本相关的类似文章,作者的相关资料,作者的其他作品,当时的时代背景、其他人的各种评论等等,这些资料的拓展对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对于课堂更加游刃有余地发挥必定有积极的作用。
2、强化大语文意识,精选某个方面深入
语文涉及面广,有时候让疲惫工作之后的教师无心涉猎。试图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大语文之下的某一个方面,例如“对联”、“诗词”、“汉字”、“朗读”、“作文”等等,选取其中一个方面深入下去,不断参加相关方面的研讨、活动等,寻找1-2名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研究,自我陶醉也不失为一种不断增加自我兴趣的一个手段。唯有不断激励自己,才能在空闲时间很少的情况下挤出时间主动研究。
3、身边常备一本书
语文教师身边不能没有书,不论是教学类、文学类还是其他杂类,都可以。读书的过程就是心灵净化、超越、提高的过程,读书的时候能够静下心去思考,能够暂时抛弃教学过程中的单调、无味,能够暂时忘却工作压力,能够暂时抛却杂念,只有这样,大脑里才能够活水不断,思路才能够越来越清晰,才能够越教越明白。
4、拾起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不乏经典,不乏营养,不乏素养提升的途径。上海挂职培训期间,背书,练字,研读《论语》、《声律启蒙》,写诗等等,学到的东西好像和一线教学没有直接关系,但是自身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又加深了一层。
本人在《<声律启蒙>与人教版语文教材人物对比分析初论》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声律启蒙》中的人物比《语文教材》中的人物更多,更有韵味,更有文化内涵,更能吸引学生。而人物仅仅只是《声律启蒙》的一小部分,除此之外还涉及到植物、动物、器具、建筑、地点、自然现象、颜色等等。而《声律启蒙》仅仅只是蒙学读本中的一本,但是其中所蕴含的东西实在太多,值得我们今天的人,特别是学生好好去读。目前中华传统文化大多数人都不是很重视,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5、做个研究性人才而不仅仅局限于教书匠
个人认为前5年好好教书,后面的每一年好好看书、好好研究、好好反思,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只是局限于教书匠而已。试想,如果此刻你失业了,除了教书你还能干什么?只有研究才能够让你在语文教学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只有研究才能够让你的文化素养不断得到提升。
以上几点仅仅是本人的一点粗浅的体会,贵在坚持,只要把握住一点,做个教学之外的有心人,我想语文素养一定能够在一段时间之后得到很好的提升。
教师素养,无外乎就是教师个人业务能力、文学涵养、个人修养等等。长期从事学段教学的教师由于学生认知能力、考试考查所需的限制,学校其他活动对于教师空余时间的挤占,容易导致陷入学段知识桎梏,无心无力对于非学段知识过多涉猎,自己的个人能力慢慢仅仅局限于满足学段教学所需,由此带来的最明显的结果就是教师个人素养逐渐萎缩。那么如何寻找教学之外的提升素养的空间呢?
1、有意识拓展教学备课资料范围
对于教学知识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备课时都得查找、阅读并思考,即使不适宜于学生,但对于增加教师备课的视野也是有莫大的帮助。
和课文文本相关的类似文章,作者的相关资料,作者的其他作品,当时的时代背景、其他人的各种评论等等,这些资料的拓展对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对于课堂更加游刃有余地发挥必定有积极的作用。
2、强化大语文意识,精选某个方面深入
语文涉及面广,有时候让疲惫工作之后的教师无心涉猎。试图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大语文之下的某一个方面,例如“对联”、“诗词”、“汉字”、“朗读”、“作文”等等,选取其中一个方面深入下去,不断参加相关方面的研讨、活动等,寻找1-2名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研究,自我陶醉也不失为一种不断增加自我兴趣的一个手段。唯有不断激励自己,才能在空闲时间很少的情况下挤出时间主动研究。
3、身边常备一本书
语文教师身边不能没有书,不论是教学类、文学类还是其他杂类,都可以。读书的过程就是心灵净化、超越、提高的过程,读书的时候能够静下心去思考,能够暂时抛弃教学过程中的单调、无味,能够暂时忘却工作压力,能够暂时抛却杂念,只有这样,大脑里才能够活水不断,思路才能够越来越清晰,才能够越教越明白。
4、拾起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不乏经典,不乏营养,不乏素养提升的途径。上海挂职培训期间,背书,练字,研读《论语》、《声律启蒙》,写诗等等,学到的东西好像和一线教学没有直接关系,但是自身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又加深了一层。
本人在《<声律启蒙>与人教版语文教材人物对比分析初论》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声律启蒙》中的人物比《语文教材》中的人物更多,更有韵味,更有文化内涵,更能吸引学生。而人物仅仅只是《声律启蒙》的一小部分,除此之外还涉及到植物、动物、器具、建筑、地点、自然现象、颜色等等。而《声律启蒙》仅仅只是蒙学读本中的一本,但是其中所蕴含的东西实在太多,值得我们今天的人,特别是学生好好去读。目前中华传统文化大多数人都不是很重视,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5、做个研究性人才而不仅仅局限于教书匠
个人认为前5年好好教书,后面的每一年好好看书、好好研究、好好反思,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只是局限于教书匠而已。试想,如果此刻你失业了,除了教书你还能干什么?只有研究才能够让你在语文教学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只有研究才能够让你的文化素养不断得到提升。
以上几点仅仅是本人的一点粗浅的体会,贵在坚持,只要把握住一点,做个教学之外的有心人,我想语文素养一定能够在一段时间之后得到很好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