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图像,让语文课堂神采飞扬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74749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小说单元涉及两篇颇为著名的中外小说:一为苏联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一为鲁迅的《祝福》。读完文章,我们无不被主人公坎坷的遭遇所打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直观的图形解析更能充分揭示主人公的命运,也更能有力地表现文章的主旨,两篇不同国籍、不同时代、不同主旨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解析,可以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更强烈的震撼。
  先看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主人公索科洛夫是一位军人,他17岁就参加了红军,从此一直过着曲折坎坷的生活。饥荒夺去了他父母的性命,复员后与孤儿伊琳娜结婚生子,原以为从此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可是,卫国战争爆发,把年已41岁的他再次推向了枪林弹雨的战场,并且受伤被俘,却又出乎意料地逃脱。教科书的选文正是从这里开始的,让人没想到的是,回到家的索科洛夫遭遇了更大的生活磨难,先是发现家园被毁,妻子和女儿双双死于战火之下,接着又是儿子的尸体呈现在他的眼前,此时的他可以说是欲哭无泪,肝胆俱碎。但这个打不倒、压不扁的男子汉最终战胜了自己,坚强地站了起来,收养了孤儿凡尼卡,从此以后,两人相依为命,共度人生。纵观他的人生,不是一条平淌的小河,时不时的石子、石块激起阵阵涟漪和波涛。和学生共同探讨时,我们用这样的图像解析他的人生历程:
  透视图像,我们可以鲜明地看到他的喜怒哀乐,看到他人生的低谷、高峰,看到儿子的死去是他这辈子最大的打击;而凡尼卡的出现又使他获得了新生,看到一个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不屈的战士形象。采用图表来解读,让人眉清目楚,过目不忘,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看鲁迅的《祝福》,主人公祥林嫂是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无名无姓的靠帮工为生的女子,她的命运可以用下图表示:
  A到H依次为:死了丈夫;到鲁镇四叔家帮工;被婆婆抓回,被迫改嫁;结婚生子,生活安定而幸福;第二任丈夫死去,儿子被狼叼走;再次回到鲁镇帮工;捐门槛后仍不许碰祭祀用品而备受打击;于是在祝福之夜惨离人世。这个直观的图像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这个可怜的女子生活中有过幸福,但这也仅仅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幸福,从未达到一个正常人的生活水准,更多的是接二连三的一次比一次沉重的打击。她的人生历程整个是一个下坡路,离正常的生活轨道越来越远,最后是一个大大的终结其生命的句号,留给读者的却是无尽的疑问号。
  这样的解析留给读者印象深刻的不仅仅是主人公悲惨的遭遇。我们可以再次借助图像,作深入的分析,何以索科洛夫愈挫愈勇,何以祥林嫂越挫越弱?两人虽不同国籍,不同性别,不同年代,但他们的生命历程都可以用同一个结构来解释,那就是“人”。
  何为人?一撇一捺就构成人,离开了撇的直立或是捺的支撑,就不能直立为人。英勇的索科洛夫何以能一再站立起来,除了自身坚毅的意志外,“捺”的支撑力量不可小觑:先是美丽的家园、幸福的家庭召唤他回去,因此他从敌人手中成功逃脱;再是找寻儿子的强烈愿望让他从丧妻失女的痛苦中走出来;最后,领养的儿子凡尼卡使他又真正地成为一个坚强的男人,一个坚强的父亲。反观祥林嫂呢?这个该起支撑作用的“捺”却一再塌垮。丁玲曾说过:“同情她的人,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地把她往死里赶。”祥林嫂自身也有对美好生活的渴盼与追求,干活抵一个男人,脸上露出满足的微笑,可是另外的“一捺”却不断地把她往下拉,往下赶,最终使一个原本直立的人轰然倒地,成为一具冰冷的尸体。可见,人与人之间的支撑作用何等重要。
  教学中,人物命运曲线图将人物的悲惨遭遇鲜明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而“人”字结构分析图又将人的本质剖析得一清二楚,无需多言,文章的主旨便明明白白。因此,在以形象思维见长的语文教学课堂上,尤其是长篇小说的教学,适当引入直观简洁的图像教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可改变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让语文课堂变得多姿多彩,让师生变得神采飞扬。
  (责任编辑陈剑平)
其他文献
启发式教学是现代教学的教学法则。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 ,更是一种教学思想。创设问题情景进行启发式教学有力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指导思想。
我校受地理位置限制,前几年引进教师非常困难,且引进都是新手,教师对外的交流也十分有限。新的课程、新的理念必须要有具备新理念的教师来加以实现,仅仅依靠上级部门的培训远远不能满足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需求。因此我校根据学校实际,在校本培训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与大胆的探索,通过校本培训提高了教师素质,也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效率。  校本培训是在学校中基于学校实际维系学校发展的一种培训模式。校本培训组织得是否
本文就李绅《古风二首》研究中存在争议的三个问题进行辨析:(1)《古风二首》之二,《全唐诗》将其又收录在聂夷中《田家》诗中,据范摅《云溪友议》可断定其不为聂夷中作;(2)李绅以
要作好高师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树立高师教育的政治观,更新思想观念,创新工作方法,加强"两课"教学改革,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等.
兴趣是学好英语的前提,它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十几年的英语教学工作经验,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初中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一、农村初中生对学习英语不感兴趣的表现  1.学生不喜欢开口说英语,认为学英语用处不大。  2.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写,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  3.上课时学生没精神,打瞌睡的学生多。  二、农村初中生对学习英语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  1.农村初中七年级学生的英语基
梁实秋以"存真"原则为基础翻译《莎士比亚全集》,同时适当运用变通方法对莎剧的"民族意识化符号"、"民族声像化符号"、"民族社会化符号"、"民族地域化符号"以及"民族物质化符号"等"民族文